鉛筆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2 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那時的鉛筆很簡陋(lòu),只不過是金屬套里夾著的一根鉛棒,甚至是鉛塊,倒真是名副其實的“鉛”筆。而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是用石墨和黏(nián)土制成的,里面并不含鉛。
現(xiàn)代鉛筆誕生于16世紀的英國。1564年,有人在巴羅代爾發(fā)現(xiàn)了一種名叫石墨的黑色礦物。石墨能像鉛一樣在紙上留下痕跡,而且比鉛的痕跡要黑得多,因此,人們稱石墨為“黑鉛”。巴羅代爾一帶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做記號。后來,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于寫字、繪畫。不久,英王喬治二世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歸皇室所有,把它定為皇家的專用品。
不過,石墨條也有它的缺點:容易弄臟手,還容易折斷。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用石墨粉同硫磺(liú huánɡ)、松香等混合起來,制成條,這比純石墨條的韌(rèn)性大得多,也不大容易弄臟手。18世紀末時,只有英、德兩國能夠生產(chǎn)鉛筆。
后來,法國也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了石墨礦,但礦的質量不高,儲(chǔ)量也少。法國科學家孔德便在石墨中摻(chān)入黏土,放進窯(yáo)里燒制,制成了既好用又耐用的鉛筆芯(xīn)。石墨中摻入的黏土的比例不同,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我們常看到鉛筆頭上標著B、HB一類的字母,表示的就是鉛筆芯的硬度和顏色深淺。B表示黑度,H表示硬度,所以,HB就是軟硬和顏色深淺都適中的鉛筆芯,適合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