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何為智者?遇事不惑者也。遇到一件事,一個問題,能夠全面、客觀、有深度地進行綜合分析、思考和比較,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然后認清目標,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水滴石穿,終成正果。智與知不同,知是知識,一學就會,但只是表層知識,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變成信念與行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識后,還要日日潛思精煉,天天悟道行道,才能提升成智慧,升華成性格;才能遇事登高望遠,高屋建瓴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貫之。能做到智和勇,不是容易的事。
當年,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虛心討教佛法的真諦究竟是什么?高僧說就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還不簡單,連3歲孩子都懂得?!备呱f:“3歲孩子懂得,80歲的人做不得?!闭媸且徽Z道破天機。的確是這樣,古今中外都一樣,懂得是容易,但做到卻不易。
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患得患失,與憂愁與煩惱相伴,壽命自然大受影響,可見,想得開、看得深,對延年益壽是有積極意義的。
《論語》提出“智者壽”的養(yǎng)生哲學,《淮南子》進而演繹成:“智欲圓而行欲方?!焙笕吮阋浴爸菆A行方”作為成語,闡明凡事考慮要圓通靈活,行為要合乎規(guī)律、不茍且,這樣才能長壽,這是很富有哲理的。老人離崗后,思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諸方面產生種種不適應,滋生孤獨感、隔絕感、無用感,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的。智圓行方,才能遇事想得開、放得下、看得透,心態(tài)平衡,自然益壽延年。
心理學認為,智者區(qū)別于凡人的表現(xiàn)形式雖多,但其核心只有三個方面:一是視野,即看問題的廣度。越出個人的圈子,放眼周圍乃至社會,就能自我開脫、處世超然,進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灑脫豁然地生活。否則患得患失,整日生活在不愉快之中,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極大。二是視程,即看問題的深度。既要看到今天,還要看到昨天、明天,從而明白“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的道理,擺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憂愁。三是視焦,即辯證地看問題。通過縱橫交錯,進行客觀的比較與衡量,尋找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這是很重要的。俗話說得好:“看人騎馬心如烤,看人推車氣自平,”只有辯證地看問題,才能寵辱不驚,知足長樂。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尊老愛老,日益成為社會的風尚,但外因畢竟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智圓行方的老人,才會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諦,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從容不迫地享受著那“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幸福生活。
信哉,“智者不惑”,真是一“智”千金?!按河邪倩ㄇ镉性拢挠袥鲲L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愿更多的智者,共享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