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就是在身體上刺畫一種有色的花紋或圖案。古代紋身的方法:首先“以丹朱涂身體”,然后再取針“刻其肌,以丹青涅之”。紋身古籍早有記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紋身,有不火食者矣?!薄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熬裴谥?,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劗發(fā)紋身,以象鱗蟲。”《漢書·地理志》記述,漢唐以后在南方一些民族中仍保存紋身的習尚?!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也記載:生活在哀牢山(今云南省境)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自稱是龍的子孫,不但“紋身象龍文”,在衣服上還做出尾飾。
蔡元培先生在《民族學上之進化觀》書中,對此也作過介紹:“紋身之法,或在身體各部涂上顏色,或先用針刺然后用色?!边@種原始意義上的紋身,實際上是一種民間習俗,后來,紋身的圖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擴展到花草蟲獸、詩詞圖文。古代這些圖案的內容,除了表示惡少年的身份、作為團伙標記之外,主要還有以下幾個作用:一是顯示勇武,以威懾對方。二是作為精神寄托,乞求某種護佑。三是作為一種時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