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yǎng)陽補腎精
(公歷11月7-8日)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宜]進補,養(yǎng)陽護陽,補腎精
[忌]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發(fā)生,舊病復發(fā)
立冬,“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終”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民間習慣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實際上,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東北地區(qū)早在9月上旬就進入冬季了,長江流域則要到“小雪”前后才真正體現(xiàn)出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xù)五天日平均氣溫低于10℃為標準。
吃餃子,羊肉大蔥餡最適合冬季進補
《黃帝內(nèi)經(jīng)》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立冬開始,日照開始變短,光照逐漸減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tài)養(yǎng)精蓄銳。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有句俗語叫“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御嚴寒的侵襲。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所以進入立冬后,人們可以吃一些陽性的東西來增加熱量,如溫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意為不會凍壞耳朵。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這里還有一個傳說。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后,待他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南陽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到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面黃肌瘦,許多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陽城東關(guān)外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到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親手熬制一種能專治凍傷的“祛寒嬌耳湯”,廣舍眾人。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人們?yōu)榧o念張仲景,便模仿他熬湯的“嬌耳”,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許多年后,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被傳了下來。所以,后來民間也流傳著一種說法,老人們勸孩子吃餃子時,往往會說冬至這天要是不吃餃子會爛耳朵的,其根源即來源于此。
現(xiàn)在人吃餃子,花樣已經(jīng)很多了,各種餡都有。不過要論哪種餡料最適合冬季進補,羊肉大蔥餡無疑是上上之選。這是因為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蔥餡的水餃雖是好東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東西,如果過量食用,也會威脅健康。比如經(jīng)常飲酒有胃熱的人及高血壓患者最好少補點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補過頭了,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進補”?,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平時就吃得不錯,如果這時再加上大量進補,身體內(nèi)熱加重,內(nèi)熱而外寒,往往一出門就容易感冒。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應該進補,俗稱“補冬”。中醫(yī)認為,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jié),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yǎng)物質(zhì)轉(zhuǎn)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nèi),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并且因為冬天天冷,多吃些溫補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guān)時刻,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于冬至日開始。
冬季進補時,最好先做引補,即給身體先打好底子,使腸胃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再服補藥或進補時才可增加滋補效力,以防發(fā)生“虛不受補”的情況。像久病體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濕邪的人,因脾胃虛消化差,服用滋補藥不僅達不到補虛效果,反而出現(xiàn)腹脹便溏、惡心嘔吐,致使身體更虛。所以,脾胃虛寒且濕重者尤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實瘦肉湯、花生黃豆煲豬腳都是健脾益腎的靚湯,在進補前幾天可以喝喝這些湯水。
一般來說,引補可在冬至前1個月進行,可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diào)整脾胃功能。還可以燉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棗湯,也有同樣功效。做好引補,接下來就可以滋補了。
小雪溫腎陽,來年陽氣長
小雪節(jié)氣是一年六步氣里終之氣的開始,在此期間,因天氣較寒,而寒又傷腎。因此,溫補腎陽是此時養(yǎng)生的主題。
首先,飲食方面,小雪之后的飲食需要區(qū)分寒熱。
臉紅血熱及臉絳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溫補食物,如大蔥、洋蔥、蒜苔、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血熱的人應吃偏涼性食物,如白菜、蘿卜、梨、香蕉之類降氣、偏涼之物等不宜生吃,可熟吃。如感覺心氣虛、中氣虛時,要及時補氣,而不宜吃泄氣之類的食物。
對于血黏稠的人來說,應吃平性食物,或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物,如丹參、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紅心蘿卜等。肝腎陽虛且血不熱不稠者,可適當吃溫補食物,如果這類人有飲酒習慣的話,可適量喝一點,但是喝白酒或黃酒時應加熱,否則天冷時喝涼酒會傷血。一般來說,腰背寒涼為腎陽虛,四肢寒涼為肝陽虛。
另外,早飯適量吃一點姜,可驅(qū)寒氣?,F(xiàn)在的人在室內(nèi)生活的時間比較長,尤其是北方地區(qū),室內(nèi)較為暖和,易生內(nèi)熱,因此晚上可適量吃點蘿卜、海帶類的熟菜,可消除煩熱,有助于睡眠和消化。
其次,穿著方面,應加強腿和腳的保暖。腿腳不暖容易傷腎。一些年輕人著裝偏于身材線條美而忽視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為方面,應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萬物閉藏,冬主藏,是為了保護陽氣,以利春天的生發(fā)。如果陽氣藏得好,來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陽不足,人就會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話,則會泄了陽氣。這兩種情況均易在來年春天時因為缺少陽氣的生發(fā)力量,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陰影,從而發(fā)病。
中醫(yī)講,在濕寒氣候下的養(yǎng)生,應以每天生發(fā)的陽氣來御寒,而生發(fā)陽氣的關(guān)鍵就在于早晨“驚蟄”,即5點起床。按北京時間來分,就相當于3點為一天的立春,4點為雨水,5點為驚蟄,6點為春分,7點為清明。5點驚蟄時分人體內(nèi)陽氣已動,人起床活動,陽氣轉(zhuǎn)為清氣,6點陰陽分明,7點上清下明。如果5點驚蟄不起,陽氣就會轉(zhuǎn)為濁氣,6點陰陽不分處于混沌狀態(tài),7點上不清下不明。
《黃帝內(nèi)經(jīng)》講,冬三月,要早臥晚起。古代的早臥指一更天,即戌時(19-21點)的戌初(19點)睡;晚臥指二更天,即亥時(21-23點)的亥初(21點)睡;早起為雞鳴之時,即寅時(3-5點)的寅初(3點)起;晚起為天亮之前,即卯時(5-7點)的卯初(5點)起。所以,小雪時節(jié),最好是晚上9點就要睡覺,早上7點前起床最適宜。
同樣,在中醫(yī)來講,一天就是一個小四季,早上的3-9點就相當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頭沒開好,陽氣未能完好生發(fā),就會出現(xiàn)面臟、皮膚粗糙、氣色渾濁、頭昏腦脹,這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講的“無春就無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陽涉及的內(nèi)容還包括,如:白天應減少冷天、風天外出的時間;晚上應早回家早睡覺,記住,不要洗頭后頭發(fā)未干時睡覺、外出,以防止生頭風病;休閑活動時,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鍛煉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發(fā)怒、吵架,否則情志受傷,春天就會精神不振。平時要常曬太陽,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還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圍巾,很多人因為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圍巾。中醫(yī)講,“頭為諸陽之會”,最不能受風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護陽氣。
總之,圍繞冬主藏的自然規(guī)律,在此階段注意溫補腎陽,只要合理安排飲食、起居,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第二年人體陽氣的生發(fā)就有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小雪溫腎陽
(公歷11月22—23日)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宜]養(yǎng)腎,保護陽氣
[忌]上火食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薄度悍甲V》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節(jié)氣的到來,標志著空中的水珠凝成雪花而降,此時氣溫下降,氣層溫度逐漸降到0℃以下,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