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負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其素質構成至關重要。教師素質由教學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人格魅力和道德風尚四個方面構成。本文主要從教學科研能力方面著手,探索民辦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相輔相成之方。
【關鍵詞】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諧統(tǒng)一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構成特點
說起民辦高校的優(yōu)勢,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市場需要什么專業(yè),我們就辦什么專業(yè)”。這句話有對的一面,畢竟在教學定位方面,民辦院校的側重點一般而言是應用性,由此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側重于教學型。與此同時,這句話也存在著不對的一面:“不對的是教育應當遵循教育規(guī)律,市場容易產生誤導,容易產生跟著感覺走,缺少理性思考。因為市場需求的短期性與學校學科專業(yè)建設的長期性存在矛盾。民辦高校應當逐步把學科建設提升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十一五’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切實把學校的學科結構,重點學科專業(yè)規(guī)劃好。特別是對于本科院校和準備升本的院校更應如此?!泵褶k普通高校擔負著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學院需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動手能力、操作技能、較豐富教學經驗的青年、中年、壯年教師,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競爭力,否則,民辦普通高校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強做大只是一句空話。民辦普通高校要注重引進學科帶頭人。一些名校的有著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深厚的學術造詣的離休老教師,雖離休卻對教育事業(yè)飽含熱忱,這樣的老教師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成為學校的兼職老師,將年輕教師“扶上馬,送一程”。在錄選教師時要重點傾向于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且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中年教師,以改變當前教師隊伍梯度中中年教師處于“斷層”的失衡現象,不斷給教師隊伍注入新的血液,“構建相對穩(wěn)定的骨干層和進出有序的流動層,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以外推內,在動態(tài)中穩(wěn)定骨干,在流動中優(yōu)化隊伍”。對于青年教師,他們經驗尚淺,需要時間的冶煉,但是他們具有敏銳的接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極大的上升空間和可塑性,屬于教師群體中的新鮮血液,要給予一定的成長時間,積極培養(yǎng),最終將其培育成與獨立院校同步發(fā)展的獨特群體。通過對“老中青”比例的調整,組建合理的教師梯隊,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促進民辦普通高校獨具特色的發(fā)展。
二、教學為科研積累經驗,科研為教學提供指導
教學科研能力是教師加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素養(yǎng)、拓寬專業(yè)知識及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視野,提升學術魅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完善其素質構成、加強素質建設的最基本的方面。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在秉承傳統(tǒng)教育觀 “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之余,必須探索面向時代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教書匠”的角色中擺脫出來成為科研型教師,具備高水平的教學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尤其是民辦高校,普遍存在著教學任務繁重的現象,因此多數任課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學習、鉆研馬克思主義理論,自然而然會影響到教師素質提高和制約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不是內容的簡單傳遞,而是一個教學內容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準確的認識把握,富有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教學能力,能夠用合理合適的方式表達,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性。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科研能力,在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關注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提高思想認識。
在有些民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被戲稱作“萬金油”專業(yè)教師,但是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都會感嘆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難。一方面來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雙重角色──黨的思想政治理論宣講者和大學教師;另一方面則是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內容龐雜,涵蓋量廣,要想在各個方面都吃深吃透進行講授確實不易,這是學科要求和內容方面的難度。除此之外,高等學校是追求新知、富于批判精神和自由民主的園地,學生們看待問題會有自己的視角,僅僅靠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講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遭致反感與抵斥。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需要人們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不能教條化和庸俗化,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達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就需要教師有更深厚的理論知識,從而避免出現“庸俗化”或者扭曲理論本身。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特點。較之公立一本、二本大學,民辦高校(特指三本院校)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社會時政的關注度與參與度明顯弱一些,學習主動性要差一點;較之民辦??圃捍髮T盒?,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則強一些。此外,三本院校、學生群體中家庭條件較好者較多,學生相對比較活躍、桀驁,個性鮮明。針對這樣的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的過程中,主動了解把握學生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從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授課程,實現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和諧統(tǒng)一——教書與育人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A.L.Gates)說過,一個數學老師不要認為“我是教數學的老師”,而應認為“我是教學生學數學的老師”。從立足于教師“教”到轉變?yōu)榱⒆阌趯W生“學”,更能體現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理念。同理,思政課教師當然不能認為自己只是教“兩課”的,而應當是教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以致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分析實際問題?!拔覈咝!畠烧n’教師,不僅越來越清楚地理解了灌輸的含義,而且在灌輸內容和灌輸方式上都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革發(fā)展的過程?!眱热萆希⒅乩碚撆c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感,依據教學對象分層次、分階段引導;方式上,重視雙向交流,積極啟發(fā)引導,情理交融,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鮮活性;技術手段上,將傳統(tǒng)模式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聲覺和視覺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產生了解和學習的興趣。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進行啟發(fā)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意是說,不到學生對思考的問題想懂而又未弄懂、想說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對不能舉一反三的學生,不再重復教他。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fā)現真理。”這句話類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說教師要給予學生的不是真理知識本身,而是要使他獲得發(fā)現真理的能力;發(fā)現真理的方法和能力,則是在實踐中獲取。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要通過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求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只“授人以魚”。思政課教師應該傳授學生學習的手段,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獨立學習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在不斷深入研習理論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了解,進而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逐步將理論知識運用于人倫日用之間,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亦會在不知不覺間提升進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參 考 文 獻
[1]吉林大學主考自考招生網.http://www.jlzkbk.com/
[2]王水泉.關于民辦高校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7(35)
[3]石云霞等著.“兩課”教學法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4)
[4]《論語·述而》
項目基金: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2010年人文社科項目“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編號:2010b3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