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穩(wěn)步邁進著,社會矛盾和糾紛也時有發(fā)生,糾紛的解決方式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態(tài)勢,但是作為最傳統(tǒng)的自力解決糾紛的方式仍然顯得有價值和必要。
【關鍵詞】民事糾紛;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一、沖突和糾紛
(1)民事糾紛概念。講民事糾紛,首先得講民事沖突。民事沖突是指民事主體基于各種原因對民事權利義務狀態(tài)或民事權利歸屬的認識相左而產生的矛盾。其產生都是因為社會主體與既定的社會制度、主流的道德不相容造成的。民事糾紛若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不僅會損害當事人合法的民事權益,而且可能波及第三者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各國都很重視民事糾紛的解決并建立了相應的處理民事糾紛的制度。(2)民事糾紛的特點。一般而言,民事糾紛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雖然這里講的民事糾紛是從訴訟法的角度講的,但民事糾紛主體上的平等性源于民事實體法上的平等原則。二是民事糾紛的內容是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我們知道,權力與義務是相對而言的。享有民事權利的主體必定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民事義務。對民事義務的違反自然又會產生民事責任。無論是上文提到的離婚糾紛、合同糾紛還是侵權糾紛等等都是關于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三是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指的是民事主體?!皺嗔梢苑艞?,義務不得違反”。民事權利的可處分性簡言之就是可以選擇放棄。當然,可處分性不僅體現在實體上,也體現在訴訟當中。
二、民事糾紛處理機制
一般來說,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分為自立救濟,或曰私自救濟,社會救濟和公立救濟。(1)自力救濟。自力救濟包括自決與和解。和解具體來說就是指我們民事訴訟法學上講的民事和解。自決雖然是通過民事主體自身的力量來解決糾紛,沒有一定的法律規(guī)范來加以調整,但自決畢竟不同與古代社會解決糾紛的方式,如戰(zhàn)爭、同態(tài)復仇。因此,自決在當今社會用于解決民事糾紛任然有意義和必要。而且,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qū)都有對自力救濟的立法。例如《德國民法典》第229條、《瑞士民法典》第926條、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151條都規(guī)定了自力救濟。因此,我們的觀點是,對于部分民事糾紛,諸如逃避向勞動者支付工資、交通事故逃逸、債務人惡意逃避等行為,可以允許權利人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自力救濟(自決)。何況當今各國(地區(qū))多數都規(guī)定了自力救濟。(2)社會救濟。相對于自力救濟和下文的公立救濟而言,社會救濟是一種過渡性的救濟方式,主要分為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兩種。這兩者的共同點是調解更多地體現了主體雙方的意愿,而仲裁更多地體現了仲裁者的意愿。另外,調解與自力救濟中的和解也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最大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第三方的介入。(3)公力救濟。公力救濟是三種方式中最權威、最有效的方式。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國家強制性,主要體現在判決和執(zhí)行上。二是嚴格的規(guī)范性,強調對對法律的嚴格遵守。廣義上的公力救濟還包括行政救濟,而狹義上的公力救濟指的是當權利人的權利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時,權利人通過行使訴權到法院,法院運用審判權和執(zhí)行判決的公權力來解決糾紛的方式。但是,民事法律上的法院審判權是有一定界限的。如上文所說,民事訴訟解決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但諸如學術、宗教事務等,民事訴訟不予調整。宗教作為一個社會團體,宗教行為和宗教活動應當在團體內部活動,也是一種自律的活動。但是,當宗教團體與社會發(fā)生財產糾紛時,司法可以介入,因為此時的宗教團體是作為民法主體的社會團體的一種,而它與社會發(fā)生的財產糾紛也是宗教團體的外部行為,是民事訴訟調整的范圍。
三、結論
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既然有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糾紛會隨時隨處發(fā)生。社會的糾紛解決機制也隨著歷史和法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和進步。上文闡述的三種糾紛解決機制是現今糾紛解決的主要方式。其中,社會救濟和公力救濟是有法律規(guī)范來調整的。也是理論界重點研究和實踐界最為行之有效的解決糾紛方式。然而,法作用的局限性告訴我們,法的調整范圍并不能窮所有的社會矛盾。所以,自力救濟應該也有必要被提到和社會救濟、公力救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應該被“閑置”和放在可有可無、可用可不用的位置上,并且,自力救濟與社會救濟、公力救濟的銜接和互為補充也是立法者應當考慮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汪振江.民事訴訟法與農民生活[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10)
[2]汪振江.能動司法: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平衡[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