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的說法從哪來
“父母官”一詞來源于《禮記·大學(xué)》:“《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tǒng)治者,甚至是國君。漢代曾出現(xiàn)了的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jù)《后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jīng)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逼渥宰ⅲ骸懊耖g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lǐng)導(dǎo)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yīng)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dāng)百姓的權(quán)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yīng)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同時這樣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較基層的官員,主要是州、縣等地方長官,因為他們直接與地方百姓接觸,同時又擁有生殺予奪的決定權(quán)。
除了上面的含義,在漢語的運用中“父母官”其實還有另一種用法,那就是指家鄉(xiāng)的地方官。古人為官起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后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xiāng)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shù)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xiāng)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鄉(xiāng)父母官”。當(dāng)然,這樣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員,但范圍稍大,不僅限于地方行政首長。
“父母官”的兩種含義其適用的對象雖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卻是有講究的。前者是百姓對長官的稱謂,是對長官的一種敬畏和贊譽,而后者其實是朝中高官對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種尊稱,也是一種自謙的表示,說家鄉(xiāng)的小官為“父母官”一來顯示自己沒有架子,尊重對方,二來縣官不如現(xiàn)管,也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父母有所照應(yīng)。
“父母官”的這兩種含義決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種含義的“父母官”應(yīng)該是他稱,而不應(yīng)該是自稱。目前有些文學(xué)作品或影視劇中常出現(xiàn):“我作為家鄉(xiāng)的父母官……”云云,其實都是不恰當(dāng)?shù)挠梅?。而作為后一種含義使用時需更加小心,因為這是高官對比自己官階小的地方官的稱謂,普通人是不能隨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員見到家鄉(xiāng)的領(lǐng)導(dǎo)來了,如果也稱對方是自己的“家鄉(xiāng)父母官”,那他的口氣也太大了。(云弓)
李白給兒子取啥名
詩仙李白有兩個兒子,老大叫李伯禽,小名明月奴;老二叫李天然,小名頗黎。李白給小兒子起小名為“頗黎”很讓人費解。有學(xué)者曾指出李白有突厥血統(tǒng),突厥語中狼的發(fā)音就為“頗黎”,在崇尚“狼圖騰”的國家,喚兒子為“狼”,就如漢族昵稱孩子為“虎兒”、“龍兒”一樣普通。然考突厥語狼的發(fā)音為“Kurt”或“Kurdu”其音與“頗黎”音相差較遠。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崩顣r珍此解也有誤,玻璃、并非“頗黎”。據(jù)佛藏經(jīng)典,也是語言文學(xué)研究的名著《玄應(yīng)音義》一書中稱水晶的梵語音為“頗置迦”或“娑頗致迦”,其音與“頗黎”接近。筆者認為“頗黎”即為水晶的梵音。此外李時珍稱“頗黎”為國名也有誤,因為搜索史乘,難以找到頗黎國。然而據(jù)《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吐火羅傳》稱,吐火羅國“居蔥嶺西,烏滸河之南,古大夏地。北有頗黎山……”吐火羅國有山叫頗黎山,其山名為頗黎,大概緣自山中富藏水晶的緣故。又據(jù)《冊府元龜》卷九七一載“開元二十九年三月,上羅遣使獻紅頗黎、碧頗黎、生瑪瑙、生金精及質(zhì)汗等藥。”這里把“頗黎”稱為藥,可見唐代“頗黎”已具有藥用價值了,李時珍把“頗黎”錄入《本草綱目》,也是看到它的藥用價值,只是他把吐火羅國誤稱為頗黎國了。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八引漢東方朔《十洲記》稱“昆侖山上有紅碧頗黎宮,名七寶堂是也”。古昆侖山位于今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即中國古代所謂的蔥嶺,是自漢武帝以來開辟的絲綢之路之必經(jīng)之地,吐火羅國的頗黎山大概位居昆侖山系。
又據(jù)南朝沈約的《梁四公子記》載,劉宋文帝時扶南國商人曾從西天竺國帶來一面廣一尺五寸,重四十斤的碧頗黎鏡。宋文帝問其價,商人稱值錢百萬貫。文帝讓官吏們算了下,結(jié)果是即使把皇家內(nèi)庫里的錢全拿出來也不夠付賬,書稱“舉國不識,無敢酬其價者”,又可見“頗黎”的價格不菲。
至此,我們大約可以明白,商人出身、據(jù)說出生在西域碎葉城的李白,自然是從蔥嶺西來的商人那兒熟悉“頗黎”的。他為小兒子取名為天然,小名“頗黎”,顯然是希望兒子像天然的稀世寶物“頗黎”那樣卓爾不凡,為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