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何時成了兩口子
比翼鳥,連理枝,并蒂蓮——用這些意象代指夫妻,雅致歸雅致,意趣歸意趣,終不如素常的口語“兩口子”,說來順溜,出口自然,貼近生活。婚內(nèi)配偶,何以叫作“兩口子”?始于何時?緣起何事?要說明白,須得費些唇舌。
男女婚配,古稱為“伉儷”,伉乃丈夫,儷指妻子;“夫婦”一詞,現(xiàn)在雖多用于書面語言,卻曾經(jīng)是不上紙墨的土話?!皟煽谧印钡慕蟹?,如今雖然十分普遍,而約定俗成,才不過百余年光景。在《爾雅》、《說文解字》等古典辭書里,均找不到其解釋,即使成書于乾隆年間的《紅樓夢》,號稱百科全書也罷,寫了一對對的怨偶,一雙雙的情侶,俚語方言滿紙,卻不見“兩口子”三字露面。有民俗學(xué)家考證,“兩口子”的說辭,出自晚清文人《燕京雜錄》里的一則筆記,說的是有兩位府衙錄簿,掙得同樣薪水,一個是單身,另一個新娶了妻子,這光棍漢情愿把自己的一半工資,贈與同事花費,附有字條寫道:些許碎銀錢,笑納勿推辭;我只單口漢,君乃兩口子?!白印痹谂f時兼稱男女,意即“你們兩個人”,由之,兩口子不再泛指隨便的兩口人,成為夫妻倆的確指。
兩口子的來由,在山東、河北民間另有說法。說是有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男女,婚姻受到家庭干涉,雙雙私奔,被官家捉住,判以死罪,乾隆下江南聞聽此事,感念這對戀人的情深意篤,遂作御批,從輕發(fā)落,將他們發(fā)配到山東微山湖,一在臥虎口,一在黑風(fēng)口,這對癡情男女,從此來來回回于黑風(fēng)口和臥虎口“兩口”之間,被人們叫作“兩口子”。河北人則把兩口子稱為“兩口兒”,語調(diào)輕輕軟軟,柔柔甜甜:新婚燕爾,謂之小兩口兒;一對頭白,叫作老兩口兒。既為兩口兒,越老越香,真如兩個酒盅齊舉對飲,品咂越陳越醇的老酒。
黃粱一夢到底睡了多久
成語中“黃粱一夢”,典故出自唐代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對于這個“黃粱”,如今的注解多稱是蒸小米飯,真是大謬。
《枕中記》是唐傳奇中很有趣的一篇。參照其原文,說的是有錢的地主家公子小盧在小店午歇,來了邋遢的云游道士老呂,雖然話不投機,但老呂卻把瓷枕借給了小盧睡覺,小盧從榮華富貴之夢醒來,所謂“黃粱”還在后廚的蒸鍋里沒出來呢。那么,“黃粱”究竟為何物,其實原著中說得已經(jīng)很明白了,是“黍”?!笆颉闭撸S米也,非小米。黃米蒸熟之后可以做“黃糕”。
黃糕是將黃米蒸熟后,以拳蘸涼水飛速揣后的產(chǎn)物,所以黃糕又叫“揣糕”。這個“揣”可是個技術(shù)活,目的是使?fàn)C手的黃糕變得筋道,更有光澤。揣好后的糕可以下熱油炸,成為“炸糕”。但一般情況下,是將揣好的糕的表面抹一層麻油,佐以湯汁多的熬菜或燴菜,直接食用。配黃糕的湯菜最好是茄子燉肉,或者是白菜燉肉,豆腐燉肉也可,前提是料切得要碎,熬得要爛。另外,還可以在蒸糕時把雞蛋一并蒸熟,然后去殼用筷子拌碎,把醬油、香油、鹽、味精、蔥花等加少量開水調(diào)和成汁,與碎雞蛋攪拌均勻,和著黃糕一起吃,此做法又稱“揣糕熬菜”。
黃糕被當(dāng)作口糧,據(jù)說起于黃帝時代,故而稱黃糕,流傳至今,歷史悠久得很。
黃糕蒸熟大約需要20分鐘,再加上“飛水揣糕”、“熬菜”、“拌菜”等工序,沒有半個多小時是完不成的。所以說,《枕中記》里的小盧大概小憩了半小時左右。至于把小米當(dāng)“黃粱”,或許是以訛傳訛,但歸根到底,只能說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們大多五谷不分。
(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