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繼位不久,長安術(shù)士夜觀天象,見彗星橫貫星空,與天競長,傳言說:“漢景帝三年,天上彗星長僅數(shù)尺,后來吳楚七國起兵謀反,雖未成氣候,但舉國上下血流千里,民不聊生。今年彗星長于天競,天下必將刀兵大起,看來漢朝天數(shù)將盡,改朝換代為期不遠(yuǎn)?!?/p>
淮南王劉安聽到此言,心中大喜。他認(rèn)為自己同漢武帝,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武帝可以當(dāng)皇帝,自己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在國內(nèi)重金招納文人武士,鑄造刀槍戰(zhàn)具,刻制天子玉璽和將相軍吏印件,日夜與謀士策劃,并派密使與胞弟衡山王劉賜聯(lián)系,相許有朝一日興師長安,共成大業(yè)。
武帝元狩五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沉迷于帝王美夢,準(zhǔn)備起兵謀反,不料走漏風(fēng)聲,武帝問罪之師已兵臨淮南城下,淮南王猝不及防,將士不戰(zhàn)自亂。劉安率軍奮力抵抗,終因兵力懸殊,孤城難保。危急之間,劉安令身邊忠勇之士,速護(hù)其寵妃蘇氏突圍到衡山國求救,自己拼死抵擋漢軍。他在城頭望見蘇氏終于突出重圍,長嘆一聲,拔劍自刎?;茨铣撬毂粷h武帝大軍攻克。
當(dāng)時衡山王劉賜正好到潛縣(今霍山縣)狩獵,潛縣大小官吏攜城中百姓在城西十五里處恭迎衡山王大駕。劉賜剛剛坐定,忽見一隊人馬,護(hù)擁著一個女子從縣城方向急馳而來。待那隊人馬走近,衡山王才看清那如花似玉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王嫂蘇氏。
王妃蘇氏不僅長得花容月貌,儀態(tài)端莊,而且溫柔賢惠。懷孕后,相士說蘇氏有國母之態(tài),因而更加受到淮南王的寵愛。蘇氏身懷六甲,在將士的護(hù)衛(wèi)下突出重圍,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自壽春、六安、來到潛縣,不料在此遇到了衡山王。蘇氏見到王叔,翻身下馬,痛哭流涕,悲悲切切地向劉賜述說了淮南王劉安兵敗身亡的經(jīng)過,要劉賜回衡山國調(diào)集大軍,起兵為夫君報仇。劉賜聽說王兄殞命,悲憤萬分,欲率潛縣兵馬進(jìn)京報仇,被左右苦苦勸住。
這時,縣城方向,旌旗蔽日,殺聲震天。漢武帝手下平亂大將軍余琪率軍趕到,追殺蘇氏一行。劉賜不敢怠慢,命將士護(hù)送蘇氏到衡山國避難,自己帶兵迎戰(zhàn)余將軍。從那以后,迎接衡山王和王妃的地方就留下了“迎駕場”的地名。
卻說衡山王劉賜與余將軍兩軍相對,一場混戰(zhàn)。劉賜雖然勇猛,連斬追兵數(shù)將,但畢竟人少勢孤,漸漸抵擋不住。為了吸引追兵,讓王嫂蘇氏從容渡河逃難,劉賜取道西下,溯淠河而上。當(dāng)時正是雷雨季節(jié),突然狂風(fēng)大作,風(fēng)雨交加,余將軍不諳地理,只好停止追趕,尋找房舍避雨。
衡山王劉賜哪敢停留,率殘兵逃到黃巖山下,正好雨住天晴,便勒馬河灘,讓將士們休息片刻,洗洗身上血污泥跡,晾曬盔甲。衣甲未干,追兵又到,衡山王部下慌忙棄甲而逃。前行不遠(yuǎn),又下起傾盆大雨,劉賜不敢停留,冒雨逃向胡家河。后來戰(zhàn)死在那里,被當(dāng)?shù)匕傩帐章?,留下了孤零零的一座衡山王墓。他洗衣晾甲的地方,被后人稱為“晾甲灘”,也就是今天的佛子嶺鎮(zhèn)所在地——梁家灘。他冒雨逃遁的地方,被稱為“大雨沖”,也就是今天佛子嶺賓館所在地“打魚沖”。
再說淮南王妃蘇氏一行逃到淠河?xùn)|岸,正是風(fēng)狂雨猛之際,前面淠河濁浪滔滔,后面追兵殺聲陣陣。河邊空空蕩蕩,哪有渡船的影子。他們一行人站在一塊大黑石上,尋思天數(shù)已盡,大限難逃,不禁仰天長嘆,悲聲震天。正在此時,忽覺腳底黑石在緩緩移動,低頭一看,那塊大黑石已變成一只碩大的烏龜,托著眾人緩緩渡河西去。眾人轉(zhuǎn)憂為喜,拜倒在龜板之上。到了河西,王妃一行匆匆上岸,朝那塊救命的黑石拜了幾拜,策馬西去。大黑石自東向西,救渡王妃一行過淠河,因而留下了黑石代渡的神話傳說。“黑石代渡”因此成了霍山古代的八大勝景之一。河西岸的小鎮(zhèn)至今被稱為“黑石渡”鎮(zhèn)。
王妃一行渡過淠河,急急忙忙地跑了十幾里路,剛到一個山色秀麗的小山嶺上,王妃在馬上突然大叫起來,雙手捧腹,面如土色。原來王妃懷孕將滿十月,因勞累過度,動了胎氣,即將分娩。眾人忙扶她下馬。不多時,就在山嶺路邊產(chǎn)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小王太子剛下地,還未來得及洗濯,忽聽后邊追兵聲近,眾人忙用衣服裹起王太子,攙扶著王妃上馬繞小道西行,暫避追兵。西行不遠(yuǎn),見路邊有一水塘,清澈見底,眾人讓王妃躺下休息,在塘邊把王太子身上的血跡洗凈,然后繼續(xù)西去。后人把王妃生兒的地方叫“落兒嶺”,洗兒的塘取名“洗兒塘”。
黃昏時分,王妃等正在山中緩緩前行,又聽后面馬嘶人叫,趕忙策馬加鞭。正行走間,不料一條大河橫在眼前,因剛下暴雨,山洪暴發(fā),水流湍急,河上又無橋梁,怎么辦呢?
一伙人正在犯愁,忽見山中跑下幾只輕盈可愛的梅花鹿,它們排成一行,依序躍入河中,各吐出一蠶豆大小的東西入水中。轉(zhuǎn)瞬間,梅花鹿吐出來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大石塊,整整齊齊地沿河?xùn)|鋪到河西。王妃一行踏著石鋪安全過河,這就是“鹿吐石鋪”地名的由來。
過了鹿吐石鋪,前面山高林密,路陡難行。王妃的坐騎由于連日奔波,疲憊不堪,見山高嶺大,躊躇不前。王妃又急又氣,狠狠地在馬屁股上抽了幾鞭,那馬才抖擻精神,躍過山嶺,這地方就是現(xiàn)在的“馬家?guī)X”(由馬加鞭過嶺演變而來)。上了馬家?guī)X,再轉(zhuǎn)幾道彎就到了爛泥坳。爛泥坳是因雨后泥爛難行而得名的小村落。王妃一行千辛萬苦,一步一停,總算過了“爛泥坳”。此時天已黑定,伸手不見五指,偏偏又下起大雨,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更遇頂頭風(fēng)”。幸虧路邊有一破廟,王妃與王太子等慌忙趕到廟里避雨,將就著宿了一夜。這破廟后來被人稱為“太子廟”。
第二天天一亮,王妃一行又策馬西逃。山越來越大,路越走越小,眾人只好牽馬步行。午后翻過土地嶺,到了土地嶺下的一個小山?jīng)_。王妃又累又餓,想在此沖歇歇腳,要點食物充饑。忽見后面山道上出現(xiàn)一隊人馬,王妃等急忙上馬逃命。這時隨行軍士中的一位長者攔住王妃稟道:“娘娘不要驚慌,臣有一計,可保娘娘母子安全脫險?!?/p>
原來此沖有兩條岔道,一條向西一條朝南。長者請娘娘倒趿著鞋向西而去,他帶領(lǐng)軍士朝南而去,引誘追兵。王妃聽到此言,淚如泉涌,為了保全王太子性命只好聽從。長者領(lǐng)眾軍士上馬揮刀,大喊著朝南面跑去。王妃強(qiáng)忍悲痛,倒趿繡鞋,懷抱王太子向西倉皇而去。后來人們就把這里叫作“倒趿沖”,久而久之,便成了現(xiàn)在的“道士沖”了。
追殺王妃一行的就是余將軍。他追趕衡山王劉賜到河灘,發(fā)現(xiàn)不見了蘇氏,知道中了衡山王的計謀,忙兵分兩路,他令副將率大軍捉拿衡山王,自己帶小隊人馬追殺王妃。由于淠河無船,鹿吐石鋪水猛,耽誤了時間。此刻他來到山?jīng)_岔道口,聽南邊呼聲不絕,西邊路上兩行腳印又是朝東的,斷定王妃一行朝南逃跑,急忙策馬追去,待追上那群軍士后,余將軍才發(fā)現(xiàn)中計,急回沖向西緊緊追去。眼看又將趕上,余將軍胯下戰(zhàn)馬跑到一高大的平石臺上,那馬因連日奔波,又累又餓,喘聲如雷,長嘶不前。余將軍見狀不忍,翻身下馬,讓它吃野草,歇息片刻。余將軍歇馬的平臺,后來被人們稱為“歇馬臺”。待到馬兒吃飽喝足之后,余將軍又上馬率軍追擊。不一會,余將軍看見蘇王妃抱著嬰兒,已臨近山下的一個小集鎮(zhèn)。余將軍大喝一聲:“賤人哪里逃走!”率軍直奔山下。
山下小鎮(zhèn)稀疏地住著幾十戶人家,兩條清澈的河水把小鎮(zhèn)分成兩半。余將軍風(fēng)馳電掣般地趕到山下,蘇王妃已涉水過了兩道小河,正倉皇向?qū)γ嫔缴媳寂?。眼看大功告成,余將軍打馬追去。剛涉過第一道小河,前面一道小河突然平空漲水?dāng)?shù)丈,濁浪翻涌,水漫兩岸。余將軍大吃一驚,不知所措,胯下戰(zhàn)馬已受驚調(diào)頭飛跑,余將軍緊勒韁繩,那馬仍發(fā)瘋似的往山中跑去。跑到一個偏遠(yuǎn)的小村落時,那馬才漸漸停下。余將軍單人匹馬來到此地,尋思自己蓋世英雄,奉旨追捕一個女流之輩,竟然空手而回,實在無顏向漢武帝交待。瞻前顧后,余將軍認(rèn)為天意難違,遂把韁繩搭在馬背上,便對這匹陪著他東征西討幾十年的老馬說:“馬啊,去放吧。”說完就引頸自刎了。后來人們把他葬在自刎處,立下余將軍墓碑,并把此地取名為“馬去放”。但是后人覺得“馬去放”的名字不夠文雅,就把它改成了“馬家坊”。鎮(zhèn)中兩條小河因而得名“漫水河”和“清水河”。
再說蘇王妃懷抱王太子,倉皇過河,氣喘吁吁地爬上一座小山嶺,膽顫心驚地回頭看看追兵是否迫近,只見山下她剛涉過的小河浪花翻滾,山下一片汪洋,追兵不知去向。王妃暗自感激上天,遂又抱著王太子繼續(xù)爬上山頂。王妃站在山頂上,見山下云霧茫茫,一片靜寂,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山頂休息片刻,王妃又拖著疲乏的腳步向西走去。王妃回頭觀看追兵的兩座山嶺,被后人取名為“小回頭嶺”和“大回頭嶺”。
后來有人說王妃與王太子在獅山腳下的一塊巨石上被神仙接上天去了。因而把那塊巨石稱之為“上天石”,時間一長,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上土市”;也有人說王妃與王太子安全到達(dá)衡山國,因衡山王劉賜身死國亡,便隱姓埋名,流落民間了;也有人說王妃在“太子廟”避雨后,為保住王太子性命,遂將王太子交給寺院和尚收養(yǎng),后來王太子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永脫苦海;也有人說王妃為報答黑石淠河代渡的大恩大德,將身體化成淠河岸邊的睡美人,與河對岸的大黑石朝夕相對,傾訴千古衷腸。
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王妃和王太子的下落。有關(guān)王妃和王太子后來下落的種種傳說,給霍山平添了許許多多神奇美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