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正的愛茶之人來說,采茶的時機很難一概而論。茶樹發(fā)芽的時間和生長速度與當年的氣候密切相關(guān)。今年江南氣候較冷,萬物萌生時間都晚于常年,茶樹也不例外。茶葉長勢不佳,采茶時間因此不得不推后。好在清明前幾日,天氣突然轉(zhuǎn)暖,連日都是和暖的艷陽天。我從西湖循山路前往龍井,一路上看到草長鶯飛的景象,無人的山谷里,玉蘭在寂靜的溪水旁怒放,荊條上抽出了黃綠色的新葉。在山里一度迷路,轉(zhuǎn)眼看見山腰上有人在采茶,前去問路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采茶的是個十幾歲的小姑娘。這些年明前龍井的價格,一般人無法問津,因為價格高,產(chǎn)量低,采茶尤其需要熟練的女工,多為中老年婦女。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來采茶是很少見的,茶葉太嫩,怕她們手法不對,浪費了原葉。
問過路,一路爬山,轉(zhuǎn)入九溪地界。從龍井村至錢塘江,山谷里—條古道,一半路程是被茶園包圍的。九溪的水勢不大,但一路匯流了九條小溪,河床蜿蜒曲折,又名九溪十八澗。路在溪邊,是用巴掌大小的石塊鋪成的,有些則借用原地的紅色砂巖,只是略加鏨鑿,任由溪水從石頭上漫過。砂巖被洗得平滑渾圓的地方,行人只能踏石而過。
九溪的路邊有長亭,是行人也是茶農(nóng)休息的地方。龍井的四個著名產(chǎn)地——翁家山、龍井、獅峰和梅家塢,生活都是圍繞茶樹的生長周期進行的。春夏采茶,秋冬整理茶園,為茶樹松土、施肥、修建枝條、清園、殺蟲,海拔較高的地區(qū)還要在茶樹根部鋪草保溫。每到采茶季節(jié),杭州四郊乃至安徽的農(nóng)民,都受雇于杭州本地茶農(nóng),成為季節(jié)性的工人。原葉采回來后,晾曬幾個小時,揀出不合格的葉片和小樹枝,就要上鍋炒制。炒茶大多由男人承擔。采茶制茶是搶飯吃,工序銜接得很緊,人們忙得連說話的時間都沒有,所以越是四處人影穿梭,山村反而更加寂靜。午飯后,我在茶樹下看到一個圓形的竹匾,里面睡著一個人!一天里,茶農(nóng)也只有這一會兒休息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