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防御性質(zhì)的大型建筑。歷史悠久,形式穩(wěn)定,功能獨特。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演變和文明發(fā)展中,城墻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形態(tài),對政治體制、行政管理、社會結構、地理沿革、軍事防御等方面都起過重大的影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jù)明《懷柔縣志卷一》記載,懷柔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年),初為土城。明憲宗成化三年 (1467年),改土城為磚石城。明萬歷六年 (1578年),縣令趙桐又申請修城。明萬歷八年 (1580年),知縣龐鳳鳴正式動工興建,兵備道岳某每歲撥各路軍夫6千余人,下筑條石,上砌方磚。之后知縣賈浚又加修葺。明萬歷三十三年 (1605年),因久雨城圮,重修,共13段。
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地震,北城倒塌,四周也多處壞裂。康熙六十年 (1721年),皇帝出巡承德,路經(jīng)懷柔,撥銀14637兩,興工重修。清同治七年 (1868年),知縣肖煥榮再行重修。同治九年 (1870年),知縣孫蘭溪主持,又進行了重修。
1948年12月6日,懷柔城宣告解放。政府組織群眾對前街和后街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修整。修整用磚由城墻拆取。凄風苦雨中蹲守了五百多年的古老城墻,終于在和平環(huán)境中派上了用場!1955年6月,拆除了南門。1957年縣人委決定:縣城城墻除完整段適當保存外,其余東、西、南三面城墻,均予拆除?,F(xiàn)在懷柔城墻的遺跡僅存一處四五米高的土坎,是七十年代拆城取土最后遺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