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修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講故事專家。他把給孩子們講故事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yè),看成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他開創(chuàng)了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對兒童進行教育的獨特道路,他講的故事生動有趣,聲情并茂,使孩子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惡丑,他講的故事成為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精神食糧。他的一生是充滿著對祖國、對下一代深沉的愛的一生。
1901年10月12日,孫敬修出生在北京南城一個貧民家庭,孫敬修的母親曾生過五個子女,都沒養(yǎng)活。孫敬修出生后取名“六賺”,寓意這第六個是“賺”來的。大名叫孫得寵,希望能在人們的寵愛和愛護下活下來。上學后改名為孫德崇,取號敬修。父親在孫敬修五歲那年,當華工前往非洲,在礦井下勞作三年,帶著一身傷病身無分文地回來了。為維持生活,父親在家門口擺起書攤說書講故事。幼年孫敬修經常在父親的書攤聽故事,這段時期的經歷對孫敬修先生日后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又非常深刻的影響。
十五歲那年(1916年),孫敬修從“匯文高等小學校”畢業(yè),考入位于盧溝橋邊的京兆師范學校。在敬修眼中,做小學教師雖然“窮”,但卻是一個神圣的事業(yè)。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吾等之責任為何?非兒童之師范乎?今既畢業(yè),即服務之日至矣。夫我中華,由改共和十余年以來,初則學校不過星辰少數,后雖設立漸多,而連年多故,我國兒童之得真實良好教育者,實屬不多。今學校設立較廣矣,而經費頗尠,故今日之為教師者,多不欲為,究之誤矣。我身既造為師資,即當盡應盡之義務。今國家多故,費用缺乏,茍為教師者皆以費尠而弗為?試思我數萬萬之兒童,又誰教之哉?今既畢業(yè),行將為人師,吾等切勿以財為念,而要以義務為心。如是,我中華民國之兒童無失教之慮,而國有日強之期也?!?/p>
1921年,孫敬修從京兆師范學校畢業(yè)。先后在京西衙門口小學和華語學校初嘗世態(tài)炎涼后,最終在私立釣鉺胡同小學任教,當了一名被人看不起的“窮小教”。年輕的敬修想著法的把課教好,經常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雖然有一些老教師諷刺挖苦,但是校長對這位年輕的敬修老師還是很滿意的。
孫敬修當老師,抱定了一條宗旨:決不誤人子弟。在孫敬修的教書生涯中,只打過一次學生。母親知道后說,你打學生,叫他媽媽知道,該多心疼??!不能打學生,得想辦法把他教會,要叫他喜歡學習,媽媽打過你嗎?是啊,我小時候也犯過錯兒,可是媽媽從沒打過我,從沒罵過我,就是跟我講道理,給我講故事,告訴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那以后,敬修老師再也沒有打過學生,而是開始研究起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我得愛學生,讓學生愛我,不要讓學生怕我,孩子們求知欲強,好奇心勝,得用他們感興趣的方法,利用他們的好奇心調動他們對學習的熱愛,真正把學到的功課記住。
“教書匠”不光要教書,還要育人,敬修老師經常發(fā)現學生對一件事從不同角度看,得出不同結論,而且很固執(zhí)己見。針對這一問題,曾給學生上了這么一堂課,他讓學生們在教室兩邊各站一排,然后拿出一個皮球,讓學生們說是什么顏色,這邊的學生說是紅色,那邊的學生說是黃色,其實這是敬修老師在皮球上染了兩種顏色,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導學生們要建立從不同角度全面看問題的觀點,同時也教育學生們樹立起換位思考的理念。作為初級部主任,當時年僅26歲的孫敬修除了備課、教書、批改作業(yè)外,還得琢磨著怎么才能把“初級部”辦好。每天早晨的“小朝會”上總講些干巴巴的大道理,孩子們不愛聽,他就琢磨著編了個“好學生三字經”讓學生們背會。在以后的“小朝會”上,敬修老師就大聲地問學生們:“好學生怎么樣?”學生們會高聲回答:“好學生,守紀律,愛同學,敬先生;說好話,做好事,不打架,不罵人;真念書,不懶惰,好清潔,不骯臟?!边@個三字經一直沿用多年。
匯文一小有住校生,平時每天晚上有自習課,但是星期六晚上沒有自習,多數孩子都回家了,但是離家遠的孩子仍然住在學校。在一個星期六晚上,敬修老師發(fā)現學生宿舍亂成了一鍋粥,哭的、鬧的、打架的,這些孩子們周末不能回家,多可憐哪!敬修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大媽家當受氣包的那些日子。怎么樣讓孩子們的周末過得高興一點兒,有意義一點兒呢?年輕的敬修想起了小時候媽媽講故事的情景。于是掏出哨子一吹,喊道,“同學們,都到禮堂去,我給你們講故事!”敬修老師給學生們講了小時候母親給他講過的《一身雞毛》的故事。孩子們全被故事吸引住了,一個故事講完了,在孩子們央求下又講了一個故事,但孩子們還是不答應。敬修老師說,“時間不早了,你們該休息了。”孩子們說,“那——您下星期六再給我們講啊!”,“好,可你們也得答應我,不能再打架了?!焙⒆觽冋f:“我們答應!”敬修老師說“好,以后,我每周星期六晚上就來給你們講故事!”
孫敬修說話算話,信守他對學生們的承諾,從那以后,不管怎么忙,風雨無阻,星期六晚上的故事一定要講,沒有任何報酬,沒有我們現在所說的獎金、加班費,這一講,就講了三十來年,一直到1957年離開匯文一小,調到北京市少年宮為止。
1931年沈陽“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隊占領中國東北三省。那年秋天的一個上午,孫敬修先生組織全校師生在大操場上集合,學生們把從家里拿來的日本玩具和學習用品都扔進操場的火堆里。此后不久,他又編了幾首“抵制日貨,消滅日寇”的歌,教給學生們唱。
1932年的一天,教育局聽說匯文一小的學生會唱“抵制日貨、消滅日寇”的歌,就讓匯文一小組織一臺節(jié)目到電臺去演播。那天,孫敬修先生親自帶著學生去了電臺。 那時候,電臺都是現場直播,必須按照要求的時間進行。孩子們情緒激昂,比平時速度快,等節(jié)目演完了,還差好幾分鐘呢。怎么辦,不能讓電臺空播呀?孫敬修靈機一動,能不能講個故事把這段時間補上呢?與電臺的人一商量,人家只能同意。敬修先生就像每星期六晚上給學生講故事一樣,講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故事講完了,也正好把時間給補上了。電臺負責人對孫敬修的故事很感興趣,邀請敬修以后每個星期到電臺講一次故事。那天中午,孫敬修講的《狼來了》的故事通過廣播,在北平上空傳播開來,他完全無法想像,已經有多少人聽到了他的聲音。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成了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起點。孫敬修先生在電臺講了六十多年的故事,講過的故事成千上萬,在這些故事中,絕沒有不三不四的東西,他信守一點,決不能壞了我做老師的名聲。
幾年過去了,敬修先生成了婦孺皆知的名人,不僅成了孩子們的好朋友,而且成了家長們的好朋友,講故事的時間段成了黃金時間。一些老板找上門來請他在講故事當中插播廣告,但是敬修沒有因為錢而褻瀆教師這一神圣職業(yè),婉言謝絕。但同時,孫老師卻又當起了義務廣告員和新聞發(fā)言人,比如呼吁聽眾為東北淪陷來京流浪的失學青年募捐,呼吁為育嬰堂募捐,向小聽眾們介紹一本好書;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告訴聽眾哪個水坑子淹死了孩子,哪兒的電線被風刮斷了,哪條胡同的墻要倒,所有這些對兒童、對別人有益的廣告和新聞,都是敬修先生自愿廣播的,沒收過一分錢。
七七事變后,北平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孫敬修過上了亡國奴的苦日子。在電臺講故事時他編了個《滅蠅歌》,用蒼蠅暗喻日寇,結果被日本人聽出了弦外之音,這首歌被禁唱。不想受窩囊氣的他憤而離開電臺。但是過了幾天,電臺負責兒童節(jié)目的王棟岑先生(中共地下工作者)來到家里對他說,中國的小朋友愿意聽您講故事,電臺的兒童時間,由一個中國老師講故事,起碼可以把這段時間給占領。為了保護敬修先生,建議敬修改名叫“柳稚心”,寓意有一顆天真無邪的童稚之心。從此后,孫敬修使用“柳稚心”這個名字繼續(xù)在電臺講故事,一直講到日本投降。
敬修先生抱定一個信念:有兒童,國家就有希望!當時他編過一首歌,不僅在學校教學生們唱,而且在電臺每次講故事之前,也要先唱這首歌:中華誰是主人公?大好河山屬兒童。寄語列強休自傲,后生可畏小英雄!
1949年新中國成立,昔日的窮教師成了國家的主人。敬修先生迎來了人生新的階段。他參加了北京市第一屆文代會,見到了周總理,他下決心要為兒童教育奮斗一生。
解放后,孫敬修在電臺講的第一個故事是《雞毛信》,當講到“八路軍開火了,黑狗子被打死了”,無意中說了一句:“這些黑狗子死了,可惜呀!”故事講完了,電臺的同志說,您講的真不錯,就有一個地方,您說黑狗子死了,多可惜呀,不該這么說,黑狗子甘當日本鬼子的走狗殺害老百姓,八路軍把他們殺掉了,不是大塊人心的事嗎?
第一次上人民電臺就說了錯話,敬修先生難過了好幾天。他以為,不會再讓他去講故事了,可是沒過幾天又接到去電臺的通知,而且把每周講故事的時間都確定下來。
1951年5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少兒節(jié)目,敬修先生又成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的特約播音員,專門在兒童節(jié)目“小喇叭”中面向全國的小朋友播講故事,在此后幾十年里,小喇叭節(jié)目的開始曲和孫敬修爺爺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為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1957年孫敬修先生離開了他工作了三十五年的匯文一小,調到北京市少年宮任輔導員,還是每天半天在電臺播音,直到1966年退休。
那時期,敬修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收獲了黨和政府給予的各種榮譽,被評為模范教育工作者,參加了第二次文代會,參加了漢語規(guī)范、漢字簡化的討論。最令他高興的是他有了自己的徒弟——肖君成。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期間,敬修先生經常與兒童廣播劇團的孩子們在一起排戲。其中有一個戲的名字叫《黃瓜》,說的是一個小孩兒偷吃菜園子里的黃瓜,被看園子的老爺爺抓住、教育他的故事。在戲中,敬修先生扮演看園子的老爺爺,而那個演偷黃瓜的小朋友就是肖君成。 多年后,肖君成長成了一個小伙子,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yè),分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1961年初,為了使孫敬修講故事的風格后繼有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決定讓孫敬修收個徒弟,這個徒弟就是肖君成。后來,肖君成改名叫肖君,成了敬修先生的助手。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開始,敬修先生是懷著一種十分虔誠的心情看待這場革命的,他一方面努力在電臺搞好播音工作,另一方面以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參加各種活動。
隨著“文革”形勢的發(fā)展,電臺播音員的調門越來越高。而孫敬修先生那種自然、親切、口語化的播音風格,就不適應形勢的要求了。每次錄音,都要受到批評,說他語調不革命,充滿了哄孩子的味道,激發(fā)不起紅衛(wèi)兵、紅小兵的革命氣概。幾乎每次錄音都要重來。于是,我們敬修先生的播音調門也一天天地高了起來。有一天,敬修先生“喊”完了一段故事,正休息的時候,碰上了相聲大師侯寶林和他的徒弟馬季。侯寶林問:“孫先生,您近來的播音,怎么變味兒啦?”敬修苦苦一笑:“不變味不成??!人家說我原來的味兒是哄孩子!”侯寶林詼諧地說:“我還就愛聽您哄孩子的味兒。這一改,那個可愛的味兒沒了?!?/p>
一天夜里,一伙造反派闖進家來,其中一個人質問敬修先生,“你叫什么名字?”“孫敬修!”“怎么寫?”“子孫的孫,敬愛的敬,修正的修!”“你為什么反動?”“我不反動,我熱愛黨,熱愛毛主席!”“那你這敬修是什么意思?”敬修先生不相信這個人會愚昧到這種地步,就十分鄭重地說:“我這敬修,不是敬愛修正主義的意思,我起這名字的時候,還沒有蘇聯呢?!薄笆窃趺椿厥履阈睦锩靼?,凡是反動的東西都要改,你自己看著辦!”這一夜,敬修先生沒有睡好,他決定改名叫“孫滅修”。第二天在樓下寫了張大字報,題目是“更名啟事”,還到街道、派出所正式辦了改名手續(xù)。
沒幾天,敬修先生得知自己被內定為三開人物。所謂三開人物,當時指的是:在日本時期吃得開、在國民黨時期吃得開、到共產黨時期還是吃得開的人。孫敬修先生被剝奪了講故事的權利,開始了受審查、挨批判的日子。他的身體垮了,精神垮了,然而,一股溫暖的力量使他有了掙扎的勇氣。過去的一些同事在私下悄悄地對他說,您一定要挺住。
自從孫敬修先生受審查、挨批判以后,他的徒弟肖君成就不能跟他學習講故事了?!缎±取饭?jié)目被停播,他被調到了別的部門。造反派、工宣隊多次找肖君成要他揭發(fā)孫敬修的罪行,但他總用各種理由推脫開。敬修先生的批判會,他一次都沒有參加。一天夜里,孫敬修挨完批斗,正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外走,從樹叢里走出一個人攙起了他的胳膊,正是徒弟肖君成,他說“孫老師,聽說今天開您的批判會,我在這兒已經等了好半天了!”我們的敬修先生泣不成聲了?!熬?,我完了,你還敢攙扶我!”“您是我的老師,您的為人我知道,您不是壞人,千萬別想不開呀!”那些日子里,肖君成經常在樹叢后面等著他的敬修老師,等著送他。
1968年底,孫敬修雖然最終沒定什么罪,但仍被趕出了電臺,在街道勞動改造。 體力上的煎熬還能忍受,最讓他忍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在街道上,他像是一個得了瘟疫的人,孩子見了他,剛叫聲孫爺爺,馬上被父母拉開。一天晚上,敬修先生對偷著去看他的曹燦說:“曹燦啊,現在不讓我講故事了,我難受啊!我心里頭就是這么想的,我要在電臺話筒前面講故事,講著講著撲通一聲倒在那兒……?!?/p>
終于,在一個星期天早晨,敬修先生悄悄爬起來,來到當時荒涼的龍?zhí)逗?,他想在這里告別人生。在湖邊的長椅上,在生與死的路口上,經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磨難。他想起了一些同事私下對他說的話:要挺住,要相信群眾,相信黨!
“四人幫”被打倒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一些單位開始陸續(xù)請敬修先生去講故事,這雖然給他的生活增加了一些生氣,但是“文革”的苦難仍令他心有余悸,他被整怕了。 但是,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他進行平反時,孫敬修像小孩一樣哭了?;厥滓簧谒畹谋本┥峡赵h揚過五面旗,大清朝的黃龍旗,北洋時期的五色旗,日偽時期的膏藥旗、國民黨時期的青天白日旗和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他的一生經歷過多少委屈,可是過去有那個政府向他道過謙呢?只有共產黨!從那以后,孫敬修先生像一部上緊了發(fā)條的機器,又為兒童教育奔波了。1978年,孫敬修先生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電臺,重新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話筒前。1980年,孫敬修先生以80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80高齡的孫敬修沒有半點閑暇,他給自己開辟了五個戰(zhàn)場,并且五個戰(zhàn)場全面開花。
第一戰(zhàn)場:給孩子們講故事,幾年時間,他幾乎跑遍了北京各城郊區(qū)的少年宮、少年之家,很多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請他去講故事,幾乎有請必到。還有很多時候,是孩子們到家里來,在家里講故事。這一撥下樓去,第二撥又上來。
第二戰(zhàn)場:敬修先生不僅給孩子們講故事,而且把課堂擴大到青年和成人中去。到師范學院去講兒童心理學,到廣播學院去講兒童廣播的經驗,到中央團校去講兒童的教育方法,到兒童醫(yī)院去講職業(yè)道德。還毛遂自薦,到少管所、到監(jiān)獄去給失足青少年講故事,通過故事去教育那些失足犯法的孩子們。
第三戰(zhàn)場:繁忙的社會工作,敬修先生應聘做了很多所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成為很多青少年教育機構和兒童雜志的顧問,成了政協委員,成了人大代表。
第四戰(zhàn)場:來信和來訪?;貜蛠硇藕驮诩医哟齺碓L成了敬修先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僅1982年一年,敬修先生在徒弟的協助下,給全國各地的回信達一千多封,在家接待各種客人七百多人次。
第五戰(zhàn)場:著書立說。敬修先生在他徒弟肖君成的協助下,完成了《孫敬修演講故事大全》的出版,編著了《孫敬修爺爺講的故事》、《雷鋒故事》、《怎樣給兒童講故事》、《孫敬修全集》、《我的故事——孫敬修回憶錄》等著作共計19部。
一位大學教授曾向孫敬修請教兒童工作最關鍵、最重要的秘訣是什么?敬修微笑著說:“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孩子,咱們是一頭兒的”。
“咱們是一頭兒的”,這句生動的兒童語言,包含著多么深刻的寓意啊!它是孫敬修先生幾十年親身的實踐,包含著他對孩子們無限的熱愛和殷切的感情。
在孫敬修學生們的回憶中,孫老師永遠定格在一個姿勢:清晨,我們跨進校門,有時正遇孫敬修老師走過,我們向老師行禮,孫老師必定停住腳步,右手略舉,頭向右稍偏,微笑著向孩子們點頭答禮,無一例外,無一怠慢,也從未見過他對某個學生特別的親近,使我們都能感受到被關愛和被尊重,同時傳遞給了我們自尊和自信。對孫敬修老師的思念,是由于那份永遠的被信任、被尊重和被愛。在孫敬修老師面前,我們從未感受過被歧視、被冷落,或不屑一顧。
孫敬修老師留給學生們的印象,永遠是精神振奮、笑容可掬、和藹親切。直到晚年,孫老師的神采依舊,著裝依然是典雅、舒適,不失時尚。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使孩子們從小愛好廣泛,長大以后不論在順境或逆境,都能忙中偷閑,找到自己喜愛的多種色彩。不管什么時候去拜訪孫老師,老師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切接待。見面的第一件事,是從玻璃罐子里變出一粒粒冰糖,分給每人一顆。不論是在他曾經居住過的簡易筒子樓里,還是后來搬進溫暖明亮的新居,不論是在“文革”他最艱難的歲月,還是后來他成為紅遍全國的孫爺爺,始終如一。
孫敬修以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以他那雄渾、醇厚、慈祥的聲調,以民族化的風格、像一個老爺爺在月光下娓娓動聽地給孩子“講”故事一樣給孩子講了一生的故事。他的故事藝術爐火純青,至今仍無后來者。
王光美同志在《孫敬修全集》的序言中寫道:“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成就了這項事業(yè)的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成就?!?胡耀邦同志1984年說:“全國只有這么一個為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人?!?/p>
孫敬修先生以“甘為春蠶吐絲盡,愿做紅燭照人寰”為座右銘。他常說,我是個小蠟頭兒,它燒了八十多年了,已經沒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這點兒光去照亮兒童們的心。
1990年3月5日,89歲的孫敬修與世長辭,安葬于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陪伴他的除了老伴兒,還有一條孩子們送給他的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