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桀驁不馴的陳丹青在演講中這樣評價南通:“一座城市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杰出畫家,實在讓我感到驚訝和佩服?!?/p>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間,南通出了兩位著名畫家,一位是李方膺,一位是丁有煜。
李方膺是當時極負盛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善畫梅、蘭、竹、菊,與其同時代的鄭板橋曾以“束云歸硯匣,裁夢入花心”的詩句贊其繪畫的神奇和高妙。
和李方膺處于一個時代的丁有煜同樣名噪大江南北,鄭板橋曾數次來南通拜訪這位與他一樣以畫竹子聞名的大師——之所以愿意屈駕,是因為在他看來,丁有煜筆下的竹子比他的飄逸、灑脫得多。丁有煜晚年號“個道人”,在他去世之后,當時的文壇領袖袁枚在南京惋嘆:“個老亡,江北無名士矣?!?/p>
然而,在此后的近200年時間內,除吳昌碩的弟子王個簃之外,南通人在中國畫壇竟整體歸于寂寞。但是,到了當代,南通深厚的文化底蘊終于孕育出一大批成就卓然的畫家,并且呈現出井噴的態(tài)勢。
說到當代畫壇的南通人,首先不得不提到的無疑是范曾。
1938年出生于南通的范曾于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57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1962年畢業(yè)分配至中國歷史博物館隨沈從文先生編繪中國歷代服飾資料。1978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1984年調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范曾先生提倡“回歸古典、回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開創(chuàng)了被稱為“范曾的藝術”的“新古典主義”藝術。200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紀錄片《范曾》——那一年,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性人物,同時開拍的還有紀錄片《梅蘭芳》。
“胡潤藝術榜”始于2008年,榜單內容為前100位中國在世國寶藝術家按照前一年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的排名?!昂鷿櫵囆g榜”的推出旨在為中國企業(yè)家提供一個藝術品收藏的標桿。幾年來南通籍當代書畫家頻頻亮相該榜。2012年,74歲的范曾以9.38億元的年度總成交額蟬聯藝術榜榜首,再次成為 “國畫之王”。
在同一個藝術榜上,油畫家中排名第一的是91歲的畫家趙無極,他以6.1億元的年度總成交額蟬聯“油畫之王”。
令人稱奇的是,這位“油畫之王”同樣是從南通走出的藝術家。
1921年出生的趙無極在14歲時從南通中學考入杭州國立藝專(現中國美院),師從林風眠學西洋畫,1948年赴巴黎繼續(xù)深造。他早期研習意大利、荷蘭和法國的古典繪畫,并深受畢加索、馬蒂斯和克利等西方現代派藝術大師影響,創(chuàng)作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自1954年起,他的繪畫轉入抽象,類似于甲骨文或鐘鼎文的抽象符號,浮動于虛無的空間和變幻的色彩之中,充滿東方神秘的象征意味。以后,符號逐漸解散、消失,畫面為自由的筆觸和大片的顏色所代替。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趙無極將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西方式的詮釋,從而使作品始終洋溢著生動的氣韻和東方氣息。
趙無極曾獲法國榮譽勛位團第三級勛章、國家勛位團第三級勛章、藝術文學勛位團一級勛章、巴黎市榮譽獎章等。2002年12月,趙無極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建筑大師貝聿銘曾這樣評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趙無極是當今歐洲畫壇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幾乎與范曾同時走出南通的著名畫家還有袁運甫、袁運生兄弟。
1949年,16歲的袁運甫考入杭州國立藝專,后轉入中央美院,1954年畢業(yè)后至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任教。
在溫和、儒雅的外表下,袁運甫有著特立獨行的性格。半個多世紀來,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力圖在中國畫和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從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鄧小平陳列館、中華世紀壇,到城市地鐵、公園、大型建筑等公共空間,袁運甫近30年來的作品無不向人們展示著他在藝術道路上的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袁運甫的藝術以鄉(xiāng)土文化和東方傳統文化為出發(fā)點,熟練地運用西方繪畫——特別是印象主義表現手法,從現實社會中發(fā)現生活的美和美的規(guī)律,形成了中西合璧藝術風格的現代中國畫藝術語境。
袁運甫的弟弟袁運生是南通第一個考上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那是1955年的7月,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被中央美院油畫系董希文工作室錄取。畢業(yè)后,袁運生曾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院任教。
1979年10月,袁運生為首都機場創(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潑水節(jié)——生命的贊歌》完成,海外媒體稱,“中國在公共場所的墻壁上出現了女人體,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也正因為如此,這件作品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反對者甚至將對作品的評價上升到了政治的層面,史稱“機場壁畫事件”。然而,多年以后,袁運生的機場壁畫與他老師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被藝術界公認為是建國后最重要的兩件藝術品。
在中國當代中青年國畫家中,范曾的侄子范揚無疑又是執(zhí)牛耳者?,F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的范揚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綜觀他的作品,不乏吳鎮(zhèn)、王蒙的茂密深邃,更具趙孟頫、董其昌的沉穩(wěn)雍容。他的山水畫取法傳統,卻又不同于一家一派,有著鮮明的自身風貌:瀟灑而能出塵,傲放而得沉著,淋漓而又勁挺,華滋而致清健。
評論界認為,范揚的畫在形而上的精神氣象上著力,在畫格與人格上去俗親雅,在道技兼修上更重悟道,因此,最能體現中國畫學的精神。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談起范揚的繪畫更是不吝溢美之詞: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畫之際“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的狀態(tài)——就筆墨的意態(tài)而言,他濃筆酣墨,落在畫幅上皆成“文章”,顯示出解衣磐礴的暢快,達到了通權達變的火候;就描繪的內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鳥原有的門類界限,只要面對自然,便能“臨事制宜,從意適便”,信手拈來皆得理法,在散亂的節(jié)脈中蕩起形象的生機。
袁運甫、范揚等也在胡潤藝術榜上占據了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價值已經被前人推到了極致,因此,這些年來,國際畫壇一直期待著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夠對接自己的傳統,并在傳統之路上有所推進和再造——這樣一個遲遲不能完成的任務終于因為有了南通人徐累和徐累作品的出現而得以實現。
徐累所掌握的工筆畫技術繼承了唐宋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正脈,但是,在創(chuàng)作中,他又結合了西方古典繪畫方法和現代觀念,并加以融合和創(chuàng)新,從而為中國傳統工筆畫轉入當代命題找到了一條突破性的新路子。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文人傳統的意象主題和西方的超現實主義精神,其幽深的格局和飽滿的色調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高雅沉靜的境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作品,國際畫壇將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國,徐累也由此成為了一位被廣泛認可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
2010年底,徐累成為法國木桐酒莊2008年份酒的酒標設計者,而為這家酒莊設計繪制過酒標的有畢加索、達利、米羅、康定斯基、培根、巴爾蒂斯等藝術大師,他們代表了印象派、抽象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等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藝術流派——木桐酒標簡直就是一部濃縮的20世紀世界美術史。因此,獲得這一資格意味著徐累本人和他的繪畫藝術在國際畫壇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確立。
1963年出生的徐累現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兼任北京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經典》雜志主編。
現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的周京新也是一位南通人,198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的他與徐累是大學時期的同班同學。
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周京新曾經是一位出色的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1995年,他擔任主課教學的中國畫專業(yè)人物畫課程被省教委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yōu)秀課程”;1996年,被省教委評為“江蘇省普通高??缡兰o學術帶頭人培養(yǎng)人選”;同年,由他參與主編的《中國畫專業(yè)人物畫課程教材》被文化部審定為“部級教材”;1997年,被省政府評定為“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他參與主編的《中國畫教學大圖典》被教育部審定為“全國美術院校專業(yè)教材”。
作為“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畫家,以人物畫獨步中國畫壇的周京新曾連續(xù)獲得第六屆、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第九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作品獎,創(chuàng)省內個人中國畫作品在歷屆全國美展中獲獎次數和級別的最高紀錄。
1980年,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在華東六省一市僅招了5名學生,而其中來自南通的就有3位——除了徐累、周京新之外,另一位就是現供職于江蘇省美術館油畫雕塑院的黃峻,而他是徐累高中的同班同學。大學畢業(yè)不久,學國畫出身的黃峻卻跳進了當代藝術的領域,1985年,他策劃了中國第一套介紹國際當代藝術的美術叢書。此后,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嘗試將中國傳統藝術理論與當代藝術相結合,上世紀90年代初,成為江蘇綜合材料藝術的發(fā)起人。而這些年來,經過不斷實踐與創(chuàng)新,黃峻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
1989年7月,季大純成為繼袁運生之后第二位考入中央美院油畫專業(yè)的南通人——這當中已整整過去了45年?,F為職業(yè)畫家的季大純以鮮明的個人風格而廣受矚目,他的畫風機智幽默,意境空靈寧靜,富有浪漫的詩意和禪意。尤其是他對架上繪畫孜孜不倦的堅持,在裝置、影像、圖片及多媒體手段日趨流行的環(huán)境下,更凸顯出其特有的表現魅力與深刻意義。評論界認為,季大純是197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中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與季大純同樣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前后的南通人羅荃木也是一位令人矚目的畫家,這位內斂、執(zhí)著而又富有追求激情的藝術家曾經有過工廠勞作的經歷,因此,高大的廠房、空曠而又充滿天光的空間就像一件宏偉而又陌生的裝置一樣嵌入到了他繪畫的直覺中,這種對工業(yè)時代深遠的情結使他的作品顯得“堅硬”與“凝重”。這些年,羅荃木曾多次被邀參加舊金山、倫敦、首爾、維也納、墨爾本、香港等地的藝術展,通過他的作品,觀眾往往能夠被某種特定的場景引人到自我觀照的沉思冥想之中。
事實上,南通人不僅在當代畫界人才濟濟,而且在書壇亦有佼佼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冬齡就是他們的優(yōu)秀代表。作為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等諸多20世紀傳統書法大師們的弟子,今年已67歲的王冬齡大膽突破,成為一名現代書法的探索者。面對傳統的固守者,他曾大聲疾呼:“人與社會已經充滿了‘現代意識’,難道書法藝術還能無動于衷嗎?”
對于他的率性熱誠,評論家認為,王冬齡用他的藝術實踐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書法既成為一種自足的現代藝術,又是世界視覺藝術中一個獨特門類的希望。
2009年5月25日下午,著名畫家陳丹青在南通中心美術館作了一次演講,一向桀驁不馴的陳丹青這樣評價南通:“一座城市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杰出畫家,實在讓我感到驚訝和佩服。”
的確,掐指數來,近年來,南通在外有影響的畫家不勝枚舉:保彬、沈行工、吳維佳、冷冰川、邢健健、鄔烈炎、叢志遠、管懷賓、李雨花、丁中一、吳元奎、丁杰、顧大明、范叔如、林曉、潘金玲、陳斌、嚴克勤、金捷、李礫、顧平等等,他們的出現被評論界稱為是“當代中國美術中的南通現象”。
那次,陳丹青還說,他對于南通最初的好感,就是來自于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和范曾。很早的時候,他就與他們有過交往,而這些南通人都是對中國繪畫產生過持續(xù)影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