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80分不是100分,而否認從60分進步到80分的意義。
據(jù)說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學派叫“合同異”,認為“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萬物看起來不同,其實都一樣。這個偉大的“辯證法”可了不得,誰要是熟練掌握了它,辯論就能無往而不勝。請看:
“你不也吃肉嗎?有什么資格批評歸真堂活取熊膽?其實都一樣?!?/p>
“我們這公款消費幾千億,但有報道稱奧巴馬全家度假也花費公款幾百萬。官員亂花錢,其實都一樣?!?/p>
“我們是限制言論,但是維基揭秘一出來,西方政府不也氣急敗壞嗎?政府都想控制言論,其實都一樣。”
“看守所神秘死亡和刑訊逼供是存在,但是美軍的伊拉克監(jiān)獄虐俘案呢?監(jiān)獄虐待犯人,其實都一樣?!?/p>
……
一句話,我站在糞坑里,所以我臟;你手里有泥巴,所以你臟。我們都臟,本無不同?!疤炫c地卑,山與澤平”,哦耶。
一味“合同異”,要點就是否認量變之間的差異,否認差異就是否認了進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從而為一切落后進行辯護。豈止否認,還要嘲諷。我僅僅是“壞”,你又“壞”又“虛偽”,我是真小人,你是偽君子。我呸!
最近網(wǎng)上熱議新刑訴法草案第73條時,我們又聽到了那個熟悉的句式:美國不也那么那么嗎,我們就不能這么這么嗎……其實都一樣。
73條中最有爭議的是“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內(nèi)容。該條規(guī)定,“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的人,可對其進行“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有人擔心,這可能導致作為黨紀的“雙規(guī)”被司法化,甚至可能使收容審查死灰復燃。畢竟,“危害國家安全”是個含糊的字眼,在權(quán)力缺乏制衡的情況下,權(quán)力機構(gòu)打擊異己甚至官員公報私仇時,完全可能用這個罪名。
這種疑慮本是現(xiàn)代公民對公權(quán)可能被濫用表達出的健康警覺,但有法學家說了:美國不還有《愛國者法案》嗎?我們怎么就不能有73條?于是翻出《愛國者法案》里“可對恐怖分子嫌疑人進行無限期拘留”的條文。你看你看,天下烏鴉一般黑。
在應該學習他國長處的時候訴諸“國情”,在為本國不足辯護的時候卻訴諸“普世”,還真是辯論中的制勝法寶。好比一個孩子,在小明學習的時候,說“我肚子疼,不能跟小明一樣學習”;在吃垃圾食品時卻肚子不疼了,說“你看小明都吃了”。問題是,這是一回事嗎?
首先,《愛國者法案》出臺于“9?11”后,是明確地針對恐怖分子嫌疑人和資助者的法案,政府幾乎不可能用它來打擊美國內(nèi)政的批評者。在那里,“國家安全”與“政府安全”是不可混淆的兩碼事,而在這里,兩者常混為一談。其次,有相應的法律保護嫌犯?!??11”襲擊中的嫌犯“第20個劫機者”——因偶然原因沒能實施襲擊的卡塔米——至今仍未審判定罪,甚至可能被釋放,就是因為美國復雜的司法程序保護他。而我們這里的律師都常常自身難保。再次,《愛國者法案》從制定到實踐,有不同權(quán)力機構(gòu)的橫向制衡。如對嫌疑人進行竊聽,需要獨立的法院批準方可實施。又如其中原有“秘密搜查”條款,但有法官以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為由拒絕適用,導致后來修正了這一法案。最后,《愛國者法案》備受社會各界的批評,訴訟不斷,甚至“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都決議譴責,認為要求查閱嫌犯借閱記錄的做法侵犯民眾隱私……總之,在權(quán)力制衡和民眾關注下,其每一個條款實施都舉步維艱。同一個法案,在缺乏制衡和批評的環(huán)境里,可能是給公權(quán)發(fā)了一張暢通無阻的通行證。這當然不是說《愛國者法案》沒有問題,而是兩者出臺背景、適用范圍和程序、輿論環(huán)境都很不同,混淆兩者,不過是又一次運用“合同異”大法。
西諺云:不要讓“最好”成為“更好”的敵人。意思是80分不完美,6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為80分不是100分而否認從60分進步到80分的意義。不過中諺卻說:五十步怎么可以笑百步?要我說,五十步怎么不可以笑百步,九十九步都可以笑百步。人類文明的進步靠的就是點點滴滴的努力,大的進步值得大的肯定,小進步值得小肯定。別說什么“關了燈都一樣”,21世紀了,為什么總要關著燈呢?
(選自《新世紀周刊》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