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的后勤供應
為了保證七大的順利舉行,七大的組織者千方百計保證大會的后勤供應,給七大代表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人都說七大期間吃得很好。要保證代表們吃得好,伙食費是不可少的。
最早作為七大經(jīng)費的是1.5萬元的保證金。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全會決定召開七大,經(jīng)費,決定提出1.5萬元作保證金。折算為1937年7月的法幣價值約為10949元。會議籌備期間,晉察冀、淮北等抗日根據(jù)地曾給延安提供了一些經(jīng)費,但畢竟有限。
七大正式召開時,經(jīng)費主要是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財政廳提供和解決。1945年3月12日,主持陜甘寧邊區(qū)財政經(jīng)濟工作的陳云指示西北財經(jīng)辦事處秘書長曹菊如,請陜甘寧邊區(qū)財政廳廳長南漢宸向中央辦公廳提交中共七大特別經(jīng)費2000萬元整。如果這里的經(jīng)費是指的流通券,則可折算為4000萬元法幣,相當于1937年7月的法幣約29014元。
七大代表的人數(shù),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是空前規(guī)模。出席大會的代表750名,還有近200名大會工作人員,共有近千人。這樣大型的會議,單是解決好代表的吃、住問題,也是很不容易的。
負責七大代表生活的中央辦公廳,盡量克服困難,在保證糧食供應的前提下,采購豬肉、雞蛋、香油等副食品,安排好代表們的生活。
1945年4月9日,中央辦公廳行政處編制了會前代表伙食預算表。
按預算表,糧食類,每天每人白面18兩,小米3兩。白面用于每日兩餐,早上發(fā)兩個饃。小米用于早上稀飯,豆子在內(nèi)。按會議代表和工作人員800人計,每10天需要白面9000斤,小米1500斤。
肉油類,每人每天4兩豬肉,按800人10天計,共為2000斤(均為大秤),300萬元錢。每斤肉約為333元。雞蛋供應標準為每人1/10個,共600個,9萬元,平均每個雞蛋150元。
油類,分豬油和香油。豬油標準為6分,共需300斤,金額96萬元。平均每斤豬油為3200元。香油標準為1分,共需50斤(小秤),金額20萬元,平均每斤4000元。
菜類,有蔬菜、各種豆腐、豆芽和粉條。蔬菜標準為12兩,各種豆腐6兩,豆芽標準5兩,粉條標準為3分,各類蔬菜為6000斤、各種豆腐3000斤、豆芽2500斤和粉條150斤;金額分別為120萬元,60萬元,50萬元,22.5萬元。除蔬菜中蘿卜、洋芋用大秤外,其余均為小秤。
為了做好代表們的菜肴,調(diào)料也很豐富,有木耳、黃花、粉面、糖面、醋、醬油、各種面醬、調(diào)料、堿、鹽。這些調(diào)料量不大,木耳標準為1分、黃花1分、粉面7分、糖面8分、醋2分、醬油5分、各種面醬2分、調(diào)料1.4分、堿6分、鹽6分。合計起來,木耳5斤8萬元、黃花50斤7萬元、粉面350斤31.5萬元、糖面40斤3.2萬元、醋100斤3萬元、醬油250斤10萬元、各種面醬100斤12萬元、調(diào)料7斤7萬元、堿100斤7萬元、鹽200斤15萬元。
除上外,還有燃料、石炭,標準為3斤,合計2.4萬斤(大秤),60萬元。蔥300斤21萬元,白醋15斤18萬元,炒菜用酒25斤3.5萬元。合計884.8萬元。原有標準數(shù)221萬元,尚需補助數(shù)為麥子45石、小米5石。
4月18日,中央辦公廳行政處處長鄧潔給陜甘寧邊區(qū)財政廳廳長南漢宸寫信說明原領(lǐng)取的代表伙食費已告罄。其函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前次在財廳領(lǐng)取之大會會前代表10天伙食補助費663.3萬元整,從4月7日到16日止。現(xiàn)在大會開幕還有數(shù)天,請繼續(xù)批準:代表10天伙食補助費663.3萬元正;糧食暫批麥子40石(不足時由過去已領(lǐng)數(shù)內(nèi)調(diào)劑)。下面落款為:中央辦公廳行政處鄧潔。在此函件的旁邊,有南漢宸“照發(fā),將來決算報銷”的批文,時間和鄧潔的來函是同一天。
4月27日,中央辦公廳行政處審定七大代表伙食費預算表,批準代表10天伙食補助費663.3萬元。該預算表還加蓋了行政處的公章。
5月13日,七大副秘書長李富春致函陳云說明,因大會增加了時間,經(jīng)費要增加,計劃到月底止,請再發(fā)經(jīng)費1500元整。同日,陳云將來函轉(zhuǎn)曹菊如。有的書將此事記為5月12日,似有誤,應該是5月13日。曹菊如當即將此函送南漢宸批請。曹菊如在李富春來函上批注說明:“陳云同志的意思,此款應支,請照付”。當日,陜甘寧邊區(qū)財政廳批準同意“照發(fā)”。
從這些資料可見,七大會議所需的伙食補助費和糧食等,都是由陜甘寧邊區(qū)財政廳全額保障。這對經(jīng)濟條件十分有限的陜甘寧邊區(qū),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陜甘寧邊區(qū)人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側(cè)面和縮影。
有的七大代表說,因為附近村子和南泥灣生產(chǎn)的豬呀雞呀鴨呀,都送來招待七大代表,所以都是七八個菜,每頓都有紅燒肉。還說現(xiàn)在紅燒肉不算什么,那時候可是最好的東西了。在保存下來的七大照片中,有一張照片是幾個代表圍坐在一張桌前吃飯,大家吃得很香的樣子。
部隊代表王英高回憶說:出席七大期間,我們住在總政大砭溝口的招待所,離楊家?guī)X不遠,過了河就是。當時延河上沒有橋,因為水小,大家到河邊,脫了布鞋、草鞋,提著過河。每次聽完報告,我們回到住處吃飯。那時是四菜一湯,有時有肉,有時沒有,比平時是好一點。大多吃苞米飯、小米飯,也有大米、面條,吃粗糧多一點。那時候覺得很好,很滿足。
延安沒有大的招待所,更沒有同時可以容納七八百人的招待所。所以,七大召開時,代表分在幾個地方住。中央黨校住了一批,大砭溝的總政招待所住了一批,王家坪住了一批,棗園住了一批。還有的是住在西北局、聯(lián)防軍司令部。代表們一般是吃了早飯去楊家?guī)X開會,中飯和晚飯在楊家?guī)X吃。中午飯一頓,通常比較豐盛。
分散住宿的七大代表到楊家?guī)X開會,有的是走路,有的是坐車。那時延安很少有車,西北局的同志不知道誰從哪兒搞到一輛大卡車。高崗坐在駕駛室里,賈拓夫和愛人白茜、歐陽欽露天站在后邊車上。車子一開,黃土飛揚,灰塵彌漫,眼睛都睜不開。更糟的是路不平,車子顛得非常厲害,把人搖來晃去,抓車邊都難抓住。西北局在豆腐川,離楊家?guī)X并不算遠,但因路不好走,車在路上竟要顛半個多小時。歐陽欽很風趣地開玩笑說:“要是懷孕的婦女坐這個車子,孩子都會給顛下來?!甭牭竭@話的人都笑起來,可他們不知道,白茜那時恰恰懷著孩子,但未對任何人說過,連婦聯(lián)的同志都不知道。
五湖四海聚延安
全國各地的七大代表陸續(xù)來到延安,因為會議延期,中央根據(jù)代表的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了不同的安排。
根據(jù)安排,來自地方黨政系統(tǒng)的七大代表主要安排到延安的馬列學院學習,來自部隊系統(tǒng)的七大代表則主要是在軍政學院學習。1942年以后,在延安其他學校學習的七大代表,也大都集中到了中央黨校。也有的七大代表學習一段時間后分配了工作,或先工作后參加學習。
地方黨政系統(tǒng)的七大代表到延安后,開初大多數(shù)住在馬列學院。院長洛甫即張聞天。當時馬列學院的物質(zhì)條件比較差,教室是空空的,沒有桌椅,學員要自帶小木凳,雙膝做課桌。但學院開設(shè)的課程不少,有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中國史、世界史、聯(lián)共黨史等。要讀的書很多。到學院任教或作報告、演講、輔導講座的有不少是知名人士,如艾思奇、王思華、范文瀾、柯柏年、吳亮平等。馬列學院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使許多七大代表感到格外高興,做夢也沒想到真的過上了“大學”生活。
山東代表團的朱德興,到延安的當天晚上,就按照中央組織部的安排,分配到預定好的馬列學院學習。
朱德興回憶說:馬列學院院長洛甫親自給七大代表們講課。還有艾思奇講哲學,王思華講政治經(jīng)濟學,范文瀾講中國通史,柯柏年講國際革命史,吳亮平等同志也講過課。這五年真是人生最幸福的時代。
晉察冀代表姜占春也回憶說,到延安后,毛主席指示,開七大時機不成熟,代表們先好好學習學習。七大代表100多人,編為特別班。到了1941年后半年,又按程度考試編班,他和二十七八個老紅軍沒有文化,編入預備班,派了三個教員,教他們文化。毛主席說:“從頭學起?!碑敃r住的是窯洞,飯是小米干飯,菜是煮北瓜、土豆,一人一勺,八個人湊一小盆,吃飯就在野地里。冬天沒有棉衣,每人發(fā)一件羊皮殼簍,棉鞋更沒有了,自己找些碎皮毛條子縫在鞋里子上,腳凍腫了,凍破出血,生活很艱苦。可是大家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生活在黨中央、毛主席身邊,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溫暖。
軍隊系統(tǒng)的代表主要安排在軍政學院學習。來自八路軍總部的七大代表王英高,1940年10月從太行山來到延安。因為開會日期還未確定,中央確定他和其他軍隊代表先到軍政學院學習。
軍政學院在大砭溝,在八路軍禮堂的后面,都是住的土窯洞,在北山的半山坡上。他們一面進行學習,一面接受七大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審查。對來自前線的他們,是個極好的學習機會,又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
軍政學院1941年1月1日在延安開學,開設(shè)的課程有政治經(jīng)濟學、哲學等。王英高在抗大二期學過政治經(jīng)濟學,但不甚懂,現(xiàn)在有機會再學,感到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哲學這門課,他過去沒有學過,聽說很難學,因此有些膽怯,但又很想學。學習中,老師講解很好,通俗易懂,加上同學們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不僅不覺得難學,而且越學越有興趣。通過學習,他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沒有靜止不動的事物,而它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認識的,但不能以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而是可以認識它,掌握它。
1942年初,中央決定七大代表集中到黨校學習。于是,軍隊的七大代表于1月中旬結(jié)束了在軍政學院的學習,同月底集中到了中央黨校。進黨校后,軍隊代表、地方代表,不管是高級干部,還是普通干部,一概進行文化測驗,根據(jù)文化的高低,不分軍隊和地方,混合編入支部。1支部到10支部為政治理論學習支部,11支部到15支部為文化學習支部。
1942年2月1日中央黨校開學,毛澤東親自參加開學典禮。毛澤東兼任黨校校長,彭真任副校長,教育長張秀山,秘書長黃火青。在開學典禮上,毛主席做了《整頓黨的作風》報告。中國共產(chǎn)黨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就是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的這次報告為標志,實際上也是以七大代表為重要對象而開始的。以后,學員們先后聽了毛澤東作的《反對黨八股》等重要報告。毛澤東號召開展整風運動,指出:“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wù),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內(nèi)作風的任務(wù)?!睂W習期間,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董必武、吳玉章和陳云等都來黨校作過報告,使學員們受到很大的教益。
學員們在自己動手修建的大禮堂里上課聽報告,在禮堂的正面墻上,鐫刻著毛主席為黨校親筆題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隨后,中共中央作出《關(guān)于黨校組織及教育方針的新規(guī)定》,同時決定停止過去黨校安排的課程,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這時,在延安的中央和地方各黨政機關(guān)、團體、單位都一邊工作,一邊整風。在黨校學習的七大代表,參加整風學習成為主要任務(wù)。據(jù)老同志回憶,黨校第一部由七大代表組成。多為旅級、地委級以上的學員。只有少數(shù)地委級以下的七大代表。黨校第二部是縣以上干部;第三部大都是文化人,大學生比較多;第四部大多是工農(nóng)出身的干部。第六部大都是部隊上的同志。
當時中央黨校學員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吃的是粗糧淡菜,穿的是粗布軍裝,但窯洞卻冬暖夏涼。中央黨校第一部駐地的山溝里都是一排一排的窯洞,四五個人住一個。也有的學員說自己不是住窯洞而是住的平房。學員們組成一個個的黨支部。1943年10月到黨校學習的鄭天翔和陳賡是一個支部的。他回憶說,陳賡是八路軍第129師的兩大主力之一,第386旅旅長。他愛鍛煉身體,冬天也洗冷水浴。他們的支部書記是馬文瑞,當時任陜北的省委書記。他們一個星期改善一次生活,吃蒸饃,吃饅頭,平時吃陜北小米。七大召開前,集中到中央黨校學習的七大代表還有薄一波、羅瑞卿等人。
中央黨校為了學員的學習,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可能提供方便。每個月發(fā)給每個學員10張油光紙,作為學習的用紙。有的學員把紙裁開,釘成本子,用來記筆記。每個房間——窯洞,發(fā)一盞小煤油燈,每人還發(fā)一只洗面盆和一只口杯——它有時也被當作小鍋來使用,因為此外便沒有任何用具了。不只是學員,黨校教員和其他干部也如此。1942年春節(jié),蘇惠去看望柯柏年,他很高興,就是用口杯當小鍋,燉紅棗、豬肉招待她的。冬天上山割草,編成草褥鋪在板床上,牙刷用壞了就用馬尾穿上,剪齊,再用。在延安的五年,蘇惠從來沒有用過肥皂,洗澡也只用清水擦擦身而已。
學員來自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有。毛主席的老師徐老徐特立雖年過半百,也到黨校聽報告和學習。大家常在延河邊上散步,相互交談學習心得,團結(jié)友愛和諧相處。有一次遇到一位騎毛驢的老人,從驢上下來同大家握手,一經(jīng)介紹原來是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他給代表們談邊區(qū)的情況,并講到大家都是人民勤務(wù)員,不是當官做老爺。
大家不僅很快就適應了黨校的這種生活,而且非常熱愛這種生活。在這里,同志之間相見以誠相待,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討論問題時,有時也爭得很激烈,鬧得面紅耳赤,但到頭來卻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服從真理。爭論之后,大家更加團結(jié),更加親密無間,又在共同提高的思想認識基礎(chǔ)上,共同前進了。這樣的同志關(guān)系,這樣的學風,讓人留戀,也是應該傳之久遠的。
七大期間的文體活動
七大期間,代表們的業(yè)余生活是輕松愉快的。在戎馬倥傯的抗日前線,難得有片刻的閑暇,代表們回到延安,就好像到了家一樣。在七大召開的50天里,大會為代表們安排了比較豐富的文體活動,有體育活動,電影晚會、歌劇、話劇等文藝演出。會議休息時,有的代表在院子里聊天,有的則抓緊時間打乒乓球或克郎球。
七大期間的文藝活動更為豐富,每個星期六的晚上舉辦舞會,中央領(lǐng)導同志和一些代表都穿著布鞋或草鞋在王家坪的桃林草地上跳交誼舞。參加舞會也是要憑七大代表證才能進場。
七大召開前,延安上演了《甲申三百年祭》、《李秀成之死》等話劇。這是魯迅藝術(shù)學院和留守兵團部隊藝術(shù)學校等文藝劇團為七大代表們準備和演出的節(jié)目。還在1944年秋,為了向黨的七大獻禮,彭真就提出,要集中延安的優(yōu)秀戲劇人才,排演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產(chǎn)生的《前線》話劇。因此,集中了延安的優(yōu)秀戲劇人才加以排演。七大期間,《前線》話劇給代表們演出,博得一致好評。劇中的戈爾洛夫、客里空,成為思想僵化、不接受新鮮事物和夸夸其談,嘩眾取寵、編造假新聞的代名詞。
除了舞會、話劇,七大期間還給代表們放映了《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蘇聯(lián)電影。這些影片有的是譯制好的,沒譯制的就由蘇聯(lián)回來的同志當場做口頭翻譯。七大期間,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形勢比預想的發(fā)展還快。5月2日,蘇聯(lián)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服毒自焚。5月8日,德軍無條件投降,協(xié)議在柏林郊區(qū)簽字。斯大林在莫斯科向蘇聯(lián)人民發(fā)表講話,宣布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消息傳來,整個延安沸騰了,七大代表們深受鼓舞,也充滿了抗日勝利的信心。
6月10日晚,全體七大代表觀看大型歌劇《白毛女》,會場氣氛極為活躍。由王昆主演的《白毛女》,由延安魯藝根據(jù)當時流傳于河北平山、阜平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集體創(chuàng)作。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和感人的故事告訴人們,必須挖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才能奪取革命斗爭的勝利。
在七大上,進行專場演出的還有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蕭向榮和李鷹航合作制作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頌——獻給七大》大合唱。這臺節(jié)目由聯(lián)防軍政治部宣傳隊排演并在大會期間為代表們進行了專場演出,受到了代表們的好評。
七大的歷史照片除了經(jīng)??梢砸姷降臅稣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在主席臺上的照片,以及一些代表在會場外的照片,還有一張珍貴的全體代表合影。
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七大代表合影,前面的代表是盤腿而坐,中間有兩排高低有所不同的木板凳,可以辨認出來的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岡野進、徐特立、周恩來、林伯渠、吳玉章等人,或坐或站,他們的前面擠著三四排人。劉少奇、張聞天、陳毅、任弼時、葉劍英站在毛澤東等人的后面一排。最高興的是朱德,滿臉笑容。相比之下,其他人的表情就比較莊重而嚴肅了。
因為當時的條件有限,這張合影沒有發(fā)給每位代表。七大代表750多人,加上工作人員將近1000人,給每人加洗一張照片是一個極大的數(shù)目。所以,幾乎沒有一位七大代表得到過這張照片。當時能看到這張照片的也是極少數(shù)。直到新中國成立,博物館陳列出這張集體合影時,一些七大代表才第一次看見照片上的自己。中直代表團的代表趙毅敏回憶說,照相時,中直代表團坐在前邊的。這也是很優(yōu)待的事情了。
當時擔任延安縣委書記的七大代表王丕年,白天在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開會,晚上回西北局保安處住或回縣委。因為工作比較多,大會中間有時休會,也回縣委去。這樣,他連全體代表照相都沒參加成。因為回縣委去了,不知道要照相。后來知道了,非常遺憾。這樣說來,這張合影可能是利用大會休會時,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完成的。好幾百人照相,要把隊伍整理好,也是很不容易的。
(選自《中共七大軼事》/李蓉 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