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博學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壽翁千盞酒,梅花愈老愈精神?!边@是著名學者馮其庸在2011年初冬所作的題畫詩。他所敬賀之人,就是百歲老人、山西大學姚奠中先生,一位集學者、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詩人、教育家于一身的當代大儒,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唯一在世的研究生弟子。
早年拜學名師,致力治學;半生傾心育人,桃李天下。走過一個世紀,這位百年老人仍保留著溫潤儒雅、平和淡然的氣質(zhì)。 “不知老”,是他曾經(jīng)篆刻的一枚圖章上所寫的三個字,而他也正如孔夫子所言,“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百年人生執(zhí)著求道
姚奠中1913年出生于山西稷山縣一戶耕讀之家,身在河南的伯父姚慎修來信為他取名“豫泰”,字“奠中”。伯父姚慎修能文善書,是當?shù)爻隽嗣南壬I倌陼r期,姚奠中深受伯父影響,在伯父指導下,自7歲起,姚奠中同時到村學堂和私塾讀書,日課大小楷,十年不間斷,既學習現(xiàn)代學校的新教材,又接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教育。這些都為他奠定了一定的國學基礎(chǔ)。
1928年,姚奠中考入運城菁華中學。這個學校雖是新式教育,但聘請的教師多為地方名宿,學風比較傳統(tǒng),以讀古書、寫文言為主修。在老師李薦公、關(guān)芷洲、焦卓然的指導下,姚奠中博覽群書,選讀了《史記》《十子全書》《通鑒輯覽》《水經(jīng)注》《說文解寧》《薛氏鐘鼎款識》《劍南詩稿》《古詩源》等等,為后來的學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這個時候,姚奠中“已能寫諸子風格的古文,能作長篇歌行體詩,能書、能面、能刻印,頗有成名成家的狂想”。
1932年,姚萸中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山西教育學院國文系。那時正值“九一八事變”后,國家多難,青年學生救國思想日益高漲,學潮迭起,姚奠中也參與其中,因而被捕。監(jiān)禁兩個月后被押回原籍,嚴加看管。
1935年秋,22歲的姚奠中南下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有一次,姚奠中去蘇州辦事,無意問得知章太炎在這里辦有章氏國學講習會。在一位山西老鄉(xiāng)的幫助下,姚奠中如愿以償?shù)嘏月犃苏绿字v學,這一聽,便有“茅塞頓開,得未曾有”之感。之后,他每周前往,立在窗外旁聽。幾次旁聽之后,他便開始有了放棄無錫國專、投奔章門的念頭。
1935年年底,在欣賞其才學的無錫國專的老師錢仲聯(lián)的支持下,姚奠中得到金松岑先生的推薦,正式成為章氏國學講習會的成員。
由于學員人數(shù)眾多,年齡和學歷水平高低不齊,章太炎感到“學員程度懸殊,影響教學進度”,因此決定從70多名學員中,選拔優(yōu)秀者為研究生。經(jīng)過考試,共有7名學員成為正式錄取的研究生。23歲的姚奠中是其中最小的一位。此后不久,章太炎便猝然離世。這一批研究生事實上成為章氏的關(guān)門弟子。
成為研究生后,姚奠中開始有更多的機會近距離地接觸章太炎。章太炎的家是學生們最輕松、最愉快也最有收獲的課堂。如何從傳統(tǒng)的典籍中覺悟其中的思想,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章太炎與學生們最常探討的話題?!拔艺窖辛晣鴮W,就是這時從章先生這兒開始起步的?!弊鳛橐幻坑谐删偷臅?,章太炎的點撥,對姚奠中以后習篆及篆刻電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雖然在章太炎身邊不到一年,但他的立世和治學思想,給姚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章太炎先生不是一般的國學大師,而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的身上挑著兩副擔子,一副是民族責任,一副是文化責任。”
像章太炎秉承的那樣,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學者,而是“經(jīng)世致用”,始終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持有高度的關(guān)注和責任感。這一點,也始終貫穿在姚奠中以后的生命歷程之中。
“以正己為本,以從義為懷,以博學為知,以勇決為行,以用世為歸。不苛于人,不阿于黨,不同于陋,不餒于勢,不淫于華?!币Φ熘泻髞硖岢龅倪@“十教條”,帶有鮮明的章氏風格,正是他對自己后來學術(shù)觀和人生觀的鏗鏘自律。
1936年6月,章太炎因病辭世。夫人湯國梨續(xù)其未竟之志,在章氏國學講習會開辦預(yù)備班,24歲的姚奠中被聘為講師,平生第一次登臺講學,所授課程為中國文學史,他述學立說、傳道解惑的學者人生也從此展開。
“七七事變”爆發(fā),流亡開始。去南京、轉(zhuǎn)安徽、赴徐州、往重慶……姚奠中輾轉(zhuǎn)于戰(zhàn)火之中。他參加過抗日游擊隊,也曾在同學籌辦的國學講習班中任教。此后十數(shù)年間流離遷移,自皖而川而云貴,自中學而大學,教書的同時他編演過話劇宣傳抗日救亡,發(fā)起過集體辭職抗議官員侮辱教師,支持學生反對軍統(tǒng)而被迫離職……“齊心赴國難,誓辭相慨慷”。
1951年,姚奠中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xiāng),任教于山西大學,就此執(zhí)教近半個世紀,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直到1996年退休。“肅反”中被隔離審查;打成右派;挖礦煉鐵;下鄉(xiāng)勞動; “文革”被批;住牛棚;掏茅廁;燒鍋爐;修田挖崖……“文革”結(jié)束時,姚奠中已是63歲?!叭f里方開步,無暇望五湖。’’他開始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大學的教學工作之中。與個人著書立說相比,姚奠中更看重培養(yǎng)學生,他將個人名利放在一邊,不計得失默默奉獻,50年來桃李滿天下,弟子中不乏卓然有成就者?!皫追L雨后,故國山河新。欲使千山綠,何妨萬辛苦?!边@幾句詩,生動地道出了他善教播德、半生樹人的真摯心境。
世紀老人德藝弘通
姚奠中是一位典型的傳統(tǒng)學者。他詩、書、畫、印皆擅,被人稱為“四絕”,達到了一般人所難企及的高妙之境,這在我國學人中是很少見的。
著名學者、紅學家周汝昌對姚奠中作出高度評價,認為他“于學具識,于道能悟,于藝亦精亦通……身為鴻儒,而通于藝者亦造上乘”。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馮其庸盛贊姚奠中是“論學當今推獨尊,四海共望仰巨幡”,“雄才博學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
在學術(shù)方面,姚奠中學問博大精深,融通文史,不拘一隅,濤書畫印,無一不精。他繼承了章太炎的學術(shù)思想,“以小學為基礎(chǔ),以經(jīng)史為根柢,以諸子為歸宿”。姚奠中認為,“治學就是要從博返約,先通后專?!背嗽缙诘摹吨袊膶W史講稿》之外,他撰寫的學術(shù)論文,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詩經(jīng)》到《史記》,其涉獵之廣頗為罕見,而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又深入透徹,屢有新意。
從教60余年,他發(fā)表過有關(guān)中國古代文、史、哲論文130余篇,出版和再版專著(含主編及高校教材)23種。文史哲方面的著述包括《中同文學史》《莊子通義》《中國古代文學家年表》《南北詩詞草》《姚奠中論文選集》《姚奠中詩文輯存》《姚奠中講習文集》。
書藝方面,姚奠中金文、篆、隸、行、楷皆備,而以行、篆為主,兼事繪畫和治印,出版過大型《姚奠中書藝》和其余6種書藝作品集。
姚奠中的書法,具有堅實厚重的漢魏碑碣底蘊,同時又飽含著晉唐書札的典雅風度,并且將這兩種美有機地融合起來,混成難分,無跡可尋,金石氣與書卷氣兼具,在他擅長的幾個藝術(shù)項目中成就最高,也最受人推崇。
姚奠中寓學問于書道之中,他的篆刻詩畫,也處處以他深厚的學識為基礎(chǔ),體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韻味?!独献印芬粫兄T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見素抱樸,知雄守雌”此類的話語,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由此不難看出,對于人情世理,人們往往采用加法加以解決,而姚奠中則用減法淡然處之,反映出他開闊的胸懷和質(zhì)樸的人格。
應(yīng)該說,姚奠中在諸多藝術(sh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其追求豁達、無私的人格境界所致。他不把博學高藝作為獲利之器,而看作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的修身之道,其中體現(xiàn)的,正是一位中國傳統(tǒng)學者追求的君子人格與人生境界。樸學傳承源遠流長
世人皆知姚奠中師承章太炎,而往前追溯,章太炎的業(yè)師是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jīng)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他是現(xiàn)代詩人、作家、紅學家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的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治學以經(jīng)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nèi)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俞樾學識淵博,撰述眾多,其中《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成為樸學“乾嘉學派”后期的代表著作。還著有五百卷學術(shù)巨著《春在堂全集》。
俞樾為清道光進士,與李鴻章是同科進士。在科舉復(fù)試時,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一詩博得閱卷官曾國藩的擊節(jié)贊賞。后官至河南學政,卻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jīng)義”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shù)與講學達40余載。
俞樾和李鴻章為同科進士,又同受曾國藩賞識,當俞樾貶官回蘇而身處逆境時,李鴻章當時任江蘇巡撫,特聘俞樾擔任蘇州紫陽書院講席,在俞樾的學術(shù)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居于蘇州16年后,俞樾建造了自己的書齋園林“曲園”,因此自號曲園居士。曲園之中,俞樾講學和會客的廳堂名為“春在堂”,出自曾國藩贊賞的詞句“花落春仍在”。也因此,姚奠中將自己所居的院落命名為“亦曲園”,以紀念這位師爺爺。
“通經(jīng)致用”是俞樾治經(jīng)治學的宗旨所在。俞樾是一位通儒,涉獵范圍廣泛,其學術(shù)成就以“通”見長。在章太炎跟隨他學習的7年中,他對章太炎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以小學(文字學)為門徑,以漢學為根基,教他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使章太炎打下了一生學問事業(yè)的基礎(chǔ)。后雖因政見不同,章太炎發(fā)表《謝本師》斷絕師徒關(guān)系,但俞樾仍是章太炎心中最敬重的老師。更難得的是,章太炎將老師的學術(shù)觀點繼承和傳延了下來。
作為俞樾的學術(shù)傳承的第三代,姚奠中注重教授、培養(yǎng)人才,早已桃李滿天下。而這一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學術(shù)流脈,也必然會繼續(xù)傳承下去,開花結(jié)果,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