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窗口】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 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地球養(yǎng)育著我們?nèi)祟?,我們?nèi)祟愑胸熑位貓蟆⒄樟系厍蚰赣H,與地球上的萬物和諧相處。但是,嚴峻的現(xiàn)實卻是,在貪欲的驅(qū)使下,或者由于愚昧、自私和短視,有相當多的人在無節(jié)制地開采地球資源,任意地排放污染物,殘忍地獵殺野生動物……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因而受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正在急劇惡化。同時,大自然以地震、洪水等災(zāi)難懲罰著人類。
我們中學(xué)生要增強環(huán)保意識,從日常生活做起,注意節(jié)能減排,保護環(huán)境,積極開展環(huán)保宣傳,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共同做好環(huán)保工作。
【名家作品】
方寸田園
□琦 君
一位文友自美歸來,與朋友們暢敘離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鄉(xiāng)間自己經(jīng)營的三間小屋中,讀書譯作,靜靜地度過農(nóng)歷新年。她可說真懂得眾人皆忙我獨閑的訣竅。難怪另一位文友欣羨地說:“真希望什么時候也有個田園可歸。但又覺得自己仍不夠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沒有那種福分?!?/p>
玲瓏的三間小屋隱藏在碧樹果林之中,滿眼的綠水青山,滿耳的松風(fēng)鳥語,整天里不必看時鐘,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書,手倦拋書,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陽、月亮、星星,輪流與你默默相對,這份隔絕塵寰的幽靜,確實令人神往。但若沒有朋友共處,會不會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趕回十丈軟紅的臺北市,一到就打電話找朋友再次暢敘離情。可見田園的幽靜,還是敵不過友情的溫馨。古代的隱士,在空谷中聞足音則喜。因為“鳥語”終不及“人語”可以互通情愫。陶淵明先生盡管嚷著“息交絕游”,但他在“樂琴書”之外,仍然要“悅親戚之情話”。他的理想國桃花源中人,一個個都要設(shè)酒殺雞,款待洞外闖入的陌生人,也關(guān)心著洞外的人間歲月。我想那時代如果已有電話,陶先生一定會在北窗高臥,酒醒之時,撥個電話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念一首新作好的長詩,彼此討論一番。因為“得句錦囊藏不住,四山風(fēng)雨送人看”的人,怎么離得開朋友呢?
我認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靈溫厚。名山勝跡,總愿與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與好友同享。張心齋把朋友分成五類,他說:“上元須酌豪友,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淡友,重九須酌逸友?!彼倘幻钫Z如珠,亦見得前人有此清閑。而我們?nèi)缒苡诎倜χ校瑪D出一點時間,約二三知友小酌,瑯瑯笑語,暢話平生,其樂并不亞于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辛棄疾不是說嗎:“我見君來,頓覺吾廬,溪山美哉?!毕骄褪呛糜眩糜褎偎葡?。想起王安石與蘇東坡在政見上是死對頭,可是王安石罷官退隱金陵之后,東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間。東坡答詩云:“勸我更謀三畝宅,從君已覺十年遲?!币琅f是無限文章知己之感??梢娪亚槭呛蔚瓤少F。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絢爛趨于平淡,本來都會傾向山水田園,可是生為一個忙碌的現(xiàn)代人,既無時間尋幽探勝,更不可能遁跡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追尋一些那位文友所謂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實一下心靈。
說起我們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滿足的。比如說,逛逛書店,買到自己心愛的書;觀摩書畫展,領(lǐng)略一下名家筆下的意境;聽聽音樂會、演講會,擴展一下胸懷;抽空出去買一點鮮花或小擺飾給小屋添點生機綠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妝術(shù)使自己容光煥發(fā)一番;以至學(xué)習(xí)一下烹調(diào)術(shù)使全家大快朵頤,這些都不能說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說是極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樂。同時將快樂、健康與友人共享,如此則雖然身處現(xiàn)代都市之中,也不會感到都市的俗塵,令人生厭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間,掛著不同風(fēng)格的書畫;風(fēng)雅的主人如數(shù)家珍似的為我們解說畫法、筆意,他的書房里更有許多心愛的漢硯、青田石、陶器等等。閑來把玩,意興無窮。最有趣的是書桌邊一樹枯藤,懸著一個葫蘆;書架上一座老樹丫杈,嵌著一塊圓卵石。他將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幾案之間,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來,我們暫時無田園可歸時,無妨在方寸靈臺之間,自辟一片田園。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間,亦可以此境與朋友共享。那么,縱使“結(jié)廬在人境”,也可以“心遠地自偏”了。
(選自《琦君散文選》,有刪節(jié))
閱讀感悟
全文圍繞“田園之樂”和“俗愿”能否兼顧的話題,娓娓道來,語言清新優(yōu)雅,自然流暢,入情入理,入眼入心。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塵世生活,特別是友情、親情的留戀,最后歸結(jié):在不能歸隱田園的時候,可以在內(nèi)心里保留一種對優(yōu)雅生活、田園生活的追求,或者“將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幾案之間”借以怡情。只要“心遠”,即內(nèi)心遠離塵俗,保持寧靜、淡泊的心靈,即使“結(jié)廬在人境”,也能活得怡然自在,高雅脫俗。
【美文欣賞】
一條河說斷就斷了
□毅 劍
一條河說斷就斷了,就像一個人做完了一件事,抑或終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條說斷就斷了的河流,它消失于沙漠的侵襲和人類無休無止的貪婪索取中。
一條河從斷流之日,就變成了大地的傷口;它干涸時河床橫亙在蒼茫天地之間,依賴它澆灌滋潤的兩岸風(fēng)景日趨暗淡。水鳥一去不返,野兔遠徙無蹤。那些原本綠樹圍繞的村莊,在一批又一批的村民逃離之后,漸漸地敗落成一處又一處的廢墟。龜裂的河道在風(fēng)沙彌漫的大地上神秘地彎曲,在映照著一片又一片蒼白荒涼的同時,也一天天掩埋著越來越變得遙遠的綠色記憶。斷流干涸的大河也像死去的人類一樣,它橫尸在灰黃蒼涼的大地之上,從此不再言語。一處又一處斷開的河堤,灰塌塌地突起在我們疲倦的凝視深處,這是一塊塊正在經(jīng)受風(fēng)化的河的骨節(jié)。
一條河從來就不屬于任何人,它從一出生就只是趕自己的路,向著遠方,向著遠方的原野和村莊,也向著遠方的大江和海洋??晌覀兛偸清e誤地認為,一條河從自己的門前經(jīng)過就是自己的了,至少一點也不客氣地認為,門前的這一段完全應(yīng)當是屬于自己的。于是我們挖溝修渠,無休無止地開閘放水,貪婪地吸取著它的血液,不分晝夜地行船拉網(wǎng),投毒放電,甚至連它最小的魚蝦也不放過,更殘忍的是大量的排污……永遠不知回報地一味索取。我們還會把原本的河堤掘開,讓河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改道……
河是很容易斷流的??此粕鼜姶蟮暮恿?,也同樣是經(jīng)不起人的幾番折騰的。水一經(jīng)抽干流盡,河便只是干枯空曠的河道了,鎖不住水的堤岸,能夠鎖住的也僅僅只是一大片一大片龜裂的土地。
河天生就是靠流動的一種生命,這也像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趕路一樣。一條河從嬰兒般的山泉涌出,到孩提般的小溪歡快跳躍著奔出山口……一條河由小變大,也猶如我們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我們說自己依河而居,在我們說河是自己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的時候,卻并不知道我們和我們的村莊,以及我們生長著五谷和樹木的田園,在匆匆行走著的河流心目中,也是一道一閃而過的流動著的風(fēng)景。
一條說斷流就永遠斷流了的河,就像我們生活中說死掉就死掉了的一個人。一個人不幸死掉了,我們其他的人還會很好地活著。唯一不同的是,在一條河斷流之后,也包括我們?nèi)祟愒趦?nèi),許多原本的生命色彩將從此開始變得暗淡。
(選自《中外文摘》2007年6期,有刪改)
點燃思維
作者似乎面對著或者在回想一條斷流的河流,悲哀地悼念它昔日的生機和施與萬物的恩惠,痛惜它的消失,反思和批判人類貪婪、破壞、不知回報、違背規(guī)律的行為。作者賦予河流以生命和人的情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繪河流兩岸和諧美麗的生態(tài),以及斷流之后的觸目驚心。今昔對比,讓人認識到斷流的嚴重后果:“包括我們?nèi)祟愒趦?nèi),許多原本的生命色彩將從此開始變得暗淡?!弊髡吒惺芡辞?,憂心忡忡,發(fā)之于心的語言自然流淌,故而很有感染力。
【推薦閱讀】
1.《70億人地球如何喂飽你》 吳 妮
聯(lián)合國人口基金宣布,2011年10月31日,地球迎來她的第70億位人類居民,希望人類注意人口過剩這個嚴峻的問題。據(jù)估計,世界人口數(shù)可能在2050年達到峰值90億,甚至突破110億。據(jù)科學(xué)家測算,地球最多只能養(yǎng)活100億至150億居民。幾十年來,世界上有足夠多的糧食,卻仍有無數(shù)人忍饑挨餓。這是由于各國貧富不均,富國的余糧很難到達窮人手里。
精彩段落:這一統(tǒng)計似乎驗證了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經(jīng)濟學(xué)家阿瑪?shù)賮啞ど摹鞍l(fā)展即自由”理論:投入資金改善貧窮人口的經(jīng)濟狀況,幫助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國家實現(xiàn)發(fā)展,當人們生活水平改善,變得更加智慧,他們將花費更多時間學(xué)習(xí)和思考,而非尋找食物和水,并將自動地少生孩子,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
2.《瑞士為什么如此之美》 劉林森
瑞士之美,在于這個國家不僅高度重視人,而且堅持實行均衡的教育政策。瑞士只有20%的中學(xué)生上大學(xué),其余80%主要是接受各種職業(yè)或進入職業(yè)大學(xué)。瑞士人認為,人才金字塔之中最寶貴的決不是尖頂?shù)纳贁?shù)白領(lǐng),而是最基層的廣大工人,正是他們在支撐著整個國家奮發(fā)向上和不被傾覆。瑞士之美,是這個國家富而不奢的務(wù)實精神。瑞士幾乎家家有小汽車,但政府堅持“藍天白云高于一切”,盡最大的努力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能源,積極倡導(dǎo)自行車交通。瑞士并不缺水,但政府提倡節(jié)約用水,鼓勵蓄積雨水。由于保護得力,瑞士70%湖泊的水可直接飲用。
精彩段落:多少年來,人們都在探索這個中歐小國生產(chǎn)的許多產(chǎn)品何以難以超越,其奧秘在哪里?現(xiàn)在許多人知道了,優(yōu)美的山水和人文地理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瑞士人長期生活在賞心悅目心情舒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使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有了源源不斷的動能。瑞士人真正領(lǐng)悟了美的真諦,一直在努力實踐人與環(huán)境的高度和諧,在將祖國打造成人間樂土的同時,使自己從美好的大自然中汲取無窮的智慧。
3.《走向狼群的狼王》 路 勇
英國科學(xué)家肖恩·埃利斯,以前是一名海軍陸戰(zhàn)隊員。他不僅有強健的體魄,更有一顆充滿愛的心。他對狼有充分的考察和足夠的了解,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狼。他為了讓一群狼與附近的居民和諧相處,他選擇真正地和狼一起生活,像狼一樣嚎叫,和狼戲耍,保留身上狼的氣味,和狼一樣不怕傷口流血,使狼群接納了他。他又與其他成年狼爭斗取得了狼王的地位,用狼的語言——嚎叫,教育狼、改變狼,建立新的屬于狼的行為準則。他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挽救了波蘭受狼患影響的農(nóng)場,利用防御性的嚎叫聲抵御了狼群對農(nóng)場家畜的襲擊,也成功地避免了狼群被捕殺的局面。
精彩段落:肖恩·埃利斯為了不讓狼群看出自己的異常,必須像其他狼王一樣食用專屬狼王的獵物的心、肝、肺等部位。這樣的“霸王餐”或許讓狼群垂涎欲滴,但是對于肖恩·埃利斯卻并不太可口。而為了自己能順利食用,肖恩·埃利斯只好將獵物的心、肝、肺偷偷煮熟,然后事先放進待食的獵物體內(nèi)。這樣,肖恩·埃利斯大快朵頤時,便更有一種狼王的風(fēng)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