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琴蓋,音樂就從跳躍的黑白條格里溢出來。旋律里橘色暮色,小橋流水,柳絲微拂,光線明朗而溫馨。
此時,音樂像葉子般悄悄地落在人的心海上,捻起纖細如葉脈的褶皺。音樂的源頭處,鋼琴家隨性而出,衣著樸素,不甚修飾。
她淡然微笑著,一如秋霜中高潔的菊。她說:“人,要隱于音樂的背后?!蓖时M鉛華,譜出一曲人生的哲思。
褪盡鉛華,曲樂便有了生命,于是藝術家消失了,化作音樂的骨架和靈魂,音符就自然而然地附上去拼成一個鮮活的生命。沒有浮華的羈絆,音樂得以回歸原始、自然的真諦,從而使人在其中棲息、尋覓,進而找到心靈的皈依。而這,全來自藝術家輕靈的心。
音樂家從未考慮過自己是否被人稱為“音樂家”,也正因如此,她才成了音樂家。滿足于陽光和空氣,滿足于飽滿的生命和生活,于是不再計較所謂的得失,以不急不緩、不慍不躁的步伐,走向心中的凈土。無關乎無聊的紛擾,無關乎庸俗的嫉恨,藝術家至情至性,使得作品也單純得無以復加。
褪盡鉛華,隨心而動,為闡釋音樂而演奏音樂,為熱愛音樂而追尋音樂。無所謂名,無所謂利,為音樂而活,于是藝術家成全了音樂精神的回歸。反之,為名利浮華所累的心,失去了原始的輕靈,終歸走不到漫漫的遠方。
褪盡鉛華,音樂就有了情。從那一刻開始,廳是工具,琴是工具,人是工具,走個過場而已。只有音樂的情感是真實存在的。本來嘛,人與世間的萬事萬物就不是從屬關系,所謂“擁有”根本是人類的一廂情愿。尊重音樂作為主體的存在,后退一步給真正有價值有內(nèi)涵的東西,是風度,是從容,是把人生真正活透了的智慧。
有情的音樂像一杯精沏的功夫茶,不用多說什么,細細抿,自有清香滿日,況味幾分。音樂家卻像沉在杯底的茶葉,細細瘦瘦的一梗一葉,卻是清香始發(fā)的源頭。
要常常記起有一個聲音,叫自己回到自己身邊來。擦擦心靈上的蒙塵,擁有一個不與外界塵雜有牽涉的自己就相當足夠了。大概,音樂家的人生觀僅僅是音樂罷了,而褪盡鉛華,她就擁有了完滿的人生。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議論性散文。題目“褪盡鉛華”意思是褪掉偽裝世俗的外表,作者以此為題,既能準確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同時也使文章具有了濃濃的詩意。整篇文章緊緊圍繞著作文材料中的“音樂”大做文章,并由音樂聯(lián)系到人生,進行了深刻的議論與分析。文章的語言清新而富有詩意,比喻、排比的修辭隨處可見,使得文章的表述抑揚自如。
(曹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