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曾經(jīng)濯我面目,我終究不能以山為冠,以水為帶,做一個樵夫釣叟。
只有春花錦簇,夏風蛙鼓的老屋還能依稀關住我的心門。
曾經(jīng)的老屋有四墻合體的堅固,不大的窗戶染著翠綠的漆色,青磚整齊鋪在門檻的前方,或大或小錯落有致,三兩棵常青樹伴著松軟的土地安靜的佇立在青瓦磚的正前方,一條不大不小的清澈小渠方在略低前院的地方,水流淙淙,叮咚撞擊著小石塊,附和著四季常青的前院。
柴屋、白石、青樹、雪慕在這方圓不過十幾平方米的前院有了靈動的韻味。
我的生命便是從這長滿爬山虎的小屋里開始,這里,有我種下的一英里夢想。
如今,踏著早已擴建的鄉(xiāng)村大道,坐著鋼筋鐵骨的小汽車駛?cè)脒@個依然靈動優(yōu)雅的村莊,堅硬冷漠的車門與四月清明時黃得發(fā)亮的油菜花田格格不入,油菜花于微風中巍然不動,給我一個冷冽的諷刺。
如今的老屋早已滿目荒蕪,大門前瘋長的雜草雜樹凌駕于青磚鐵瓦的屋頂,深隔在常青樹眼窩里的小水渠已干涸成一條有些狹隘的小徑,供給河東河西的人來往,柴房墻壁上本該攀緣成錦的爬山虎也掉落成一地碎葉,于墻角糅和著脫落的墻皮互相簇擁著,焦黃的葉脈似一團火熊熊燃燒,不干就此孤寂死去。
此時,我成了一位無名無姓的人,尋找不到安身的草舍。
我成了一位每逢清明來這里祭拜在老屋中死去的先祖的盲啞人。
看不到老屋盡頭翻飛成片的橘樹,無法聲嘶力竭的抽泣,為這滿目瘡痍的老屋,為我生命的歸宿。
從鄉(xiāng)間鋪成的小路走過直到盡頭的墳地,蒼蒼的墳墓很美,埋藏在這條讓我哭過能笑,記時能忘,醒后能醉的小徑深處。
遠眺油菜花的黃瓣綿延處的老屋,我似乎看到戴綠頭巾的奶奶正在后院的空地上扶著小木梯,挎著竹籃悉心剪著半熟的柿子,泥濘的小路上蹬著三輪車的爺爺,拖著一盒新鮮的魚塊。我坐著小板凳手上揪著狗尾巴草,唱著稚嫩的歌謠。
但當我猛然回頭,墓碑照片上的他們和藹的笑著,我抬頭望了望云端,也許他們已化成溫暖綿柔的水汽在大地的那一頭看著如今的老屋,在注目,在沉思。
物是人非。然而生活依然需要繼續(xù),昔日的老屋只能幻化成一道深深地痕跡,描摹在我的靈魂深處,時刻告訴我,我的根在哪里。
春花錦簇,讓給少年、姑娘去采吧!這世間需要年輕的心去追夢,把關雎的歌謠一代代唱下去,不管江山如何變更,總會有春暖花繁,讓我的老屋毫不遲疑的循著夢,去找夢中人。
夏風蛙鼓,讓給樹木去聽吧,柴米油鹽的日子總要有人把持,因為土地不管如何疲乏,總會生出令人果腹的糧食。
而我,愿在生老病死之前,在老屋不遠的泥土上搭一間簡陋的柴屋,留下我生命最后的痕跡,我可以儲存新木,然后在四下的飛檐上掛起紅紅的燈籠,招引雨中趕路的人,與我同飲一壺酒。
在瀝香醇美的氤氳的濕氣中,我隔著的水霧,透過惺忪的陽光,看著不遠處的老屋——奶奶踮著腳糊著大紅的春聯(lián),依然裹著翠綠的頭巾,爺爺把著三輪車裝下又一車新打的木柴,以便來年爐火更加豐滿。
而我,在不遠處的柴屋,為了我生命痕跡開始的老屋,在春天種樹,在秋天,安靜地掃過前院飛落的樹葉。
短評:最是滄桑起風情,繁華逝去,鉛華洗盡,老屋以其閱歷滋養(yǎng)了我的童年,也滋潤了我的靈魂。老屋是“我”生命的出發(fā)點,也是生命的歸宿,老屋永遠是“我”魂牽夢縈的“根”。
本文語言瑰麗,蘊味無窮,作者在游歷老屋的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孤寂而又溫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