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作者成功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文章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主題表達典型突出,深刻鮮明。筆者認為本文運用得最成功最巧妙的藝術手法就是伏筆的處處暗示和鋪墊。
一、在故事發(fā)生場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伏筆
本文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李小二茶酒店、大軍草料場、山神廟。李小二茶酒店不僅是林沖落腳處,也是陸虞候等人的密謀處,還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關鍵之處。李小二和其茶酒店,是不可缺少的安排。開頭寫小酒店不光是為了招待林沖,更重要的是為了接待陸虞候他們。這個地方寫出了林沖與高俅的尖銳矛盾,為后面陸虞候等人的到來埋下伏筆,同時還說明了林沖、李小二的關系親密,為李小二感恩圖報及通風報信埋下伏筆。大軍草料場是故事發(fā)展的轉(zhuǎn)折處。作者在這里也埋下幾處伏筆。首先,作者寫了老軍在里面“向火”,為后面林沖蓋火、陸虞候等人放火埋下伏筆。其次,老軍送給林沖酒葫蘆并交代買酒市井為林沖后面去買酒埋下伏筆。再次,文中寫了草料場的“崩壞”“搖振”為后文草料場的倒塌、林沖歇息山神廟埋下伏筆。還有正是因為是草料場才有草可燒,為后面寫大火沖天埋下伏筆。這些都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了鋪墊。山神廟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處,作者在寫林沖從草料場去市井買酒時就提到了山神廟,這已經(jīng)是在為后文埋下伏筆。林沖見山神廟時頂禮說“神明庇佑”,暗示了林沖后來的命運,這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筆。最后,作者在這幾處場所方向的安排上也是埋下伏筆的。滄州城東門外十五里有大軍草料場,大軍草料場東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場和市井中間有一座山神廟。林沖買酒到山神廟,往東走,陸虞候放火從西面而來,雙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節(jié)發(fā)展合情合理。
二、在人物神態(tài)舉止的刻畫上,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伏筆
在文中,人物的對話描寫是最多的。在人物對話中,作者埋下不少伏筆。林沖與李小二有三次主要談話,第一次談話為后面李小二聽到陸虞候等人談到“高太尉”三個字便知與林沖有關埋下伏筆。第二次談話“好歹要結(jié)果了他”為林沖在后文果然被陸虞候等人陷害埋下伏筆。第三次談話談及“往常不使錢時,不能夠得這差使”暗示了這其中有貓兒膩有危險。陸虞候等人有兩次談話,第一次談話時的神神秘秘、欲言還休為后面他們密謀害林沖埋下伏筆。第二次談話時的大膽囂張不愿離開為林沖殺死他們埋下伏筆。李小二夫妻倆的談話——“林教頭是個性急的人,摸不著便要殺人放火”為林沖后面果然殺了人作鋪墊。人物的動作描寫也為后文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進李小二茶酒店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隨后又一人閃入來”,兩個“閃”字就為他們干見不得人的事埋下伏筆。林沖“取了包裹,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這些動作行為為后文林沖用刀用槍殺人埋下伏筆。還有林沖的花槍挑酒葫蘆、蓋火炭、拿鑰匙、拽草廳門、反拽上鎖草場門、摸火盆、拽絮被、掇石頭靠門等動作描寫也為后文人為放火、入住山神廟、陸虞候等人在廟外觀火等情節(jié)的發(fā)生埋下伏筆。
三、在景物描寫、環(huán)境渲染方面,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伏筆
作者對草料場的景物描寫,突出了草料場的岌岌可危,倒塌是遲早的事,這為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伏筆。作者對山神廟的景物描寫,突出了山神廟的清冷破敗,還有就是山神廟門的無法關上而要靠石頭堵住,這些交代都是作者的有意設計。
當然,從其他一些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設計,在此就不再贅述??傊?,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正是有了作者太多太多伏筆的巧妙運用,才讓這篇文章線索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jié)構(gòu)嚴謹,也讓這篇文章獨具魅力,讓人們回味不盡,贊嘆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