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天,小嶝島的女民兵洪秀樅領到了一個任務:把一批“對敵宣傳單”散發(fā)到金門。
不久前,洪秀樅剛被評為“治安模范”,熱情高漲的她帶著小嶝民兵“自己想辦法”,把這批傳單系在風箏上,讓它們順風飄到兩千多米外的金門。
與飛機空投相比,這無疑是一個很“土”的方式,但卻是很有效的一個“攻心”辦法,隨后金門那邊也開始仿效小嶝的方式,對大陸施放攜帶宣傳單的風箏,后來雙方的“風箏大戰(zhàn)”又升格為“氣球大戰(zhàn)”,互相施放可攜帶更多宣傳單的高空氣球。
1979年元旦,國防部長徐向前發(fā)表了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炮擊的聲明后,這一場“空飄大戰(zhàn)”才漸漸落下帷幕。1985年,福建駐軍停止向臺灣和金門、馬祖諸島空飄海漂宣傳單;臺灣方面也于1984年宣布,全面停止對大陸的炮擊,隨后也停止了對大陸的空飄海漂作業(yè)。
飛躍海峽的氣球在特殊的年代里“連接”了兩岸,同時也造就了一道奇特又罕見的“戰(zhàn)地景觀”。
從風箏到氣球
在選擇空飄工具時,洪秀樅最早嘗試的是孔明燈,不過她很快就發(fā)現(xiàn),施放一大批孔明燈的場面雖然很好看也很壯觀,但一點都不實用,一來因為民兵們自制的孔明燈質量一般,二來孔明燈能攜帶的傳單數(shù)量也很有限。
在孔明燈之后,小嶝島的民兵又嘗試了酒瓶、豬小肚、紙球等各種工具。洪秀樅對《看歷史》回憶那些“實驗”:“哎呀,到處去找那個豬小肚,把宣傳品塞在里面,然后吹氣,不好吹呀,臭得很?!?/p>
實驗了各種空飄工具后,大家覺得還是用風箏最好,當時小嶝島上有個民兵“劈竹子的技術很好”,洪秀樅說,用這個民兵劈的竹片做成的風箏,可以攜帶三斤重的傳單。
風箏做好了,洪秀樅就帶著民兵在海邊實驗風箏的各種放法。一開始,只要風箏線一離開民兵的手,風箏就一頭扎進了海里,偶爾有風箏飄到了金門海邊,但宣傳單沒有散開,還是“成捆成捆的”,金門守軍的官長就在海邊等著,小嶝民兵施放的宣傳單一到達金門,就被他們很輕松地收走了。
施放宣傳單的目的是把它們大面積地散發(fā)給金門守軍,以達到“攻心”和“策反”的效果。眼見著施放過去的傳單發(fā)揮不了作用,小嶝民兵又急又氣,接著對風箏進行“改良”。
有人提議在風箏線的尾部綁上一塊木頭,這下風箏在離開了小嶝島后,果然都能穩(wěn)穩(wěn)地飛到金門了;又有人建議在捆宣傳單的繩子上綁一根計算好長度的蚊香,這樣風箏在飛到金門上空后,蚊香也正好燒到繩子,宣傳單就紛紛揚揚飄落在金門了。
此時的臺灣方面還深陷在從大陸失敗的陰影中,對金門守軍來說,因為多數(shù)人的家鄉(xiāng)在大陸,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更是增加了他們駐守孤島的苦悶。
洪秀樅說,小嶝民兵領到的宣傳單都結合以上情況做了極富針對性的圖文設計:除了介紹新政權的建設成就外,多是“國軍”家鄉(xiāng)的消息、家信和思鄉(xiāng)情緒的渲染。這樣的畫面在無數(shù)的傳單上出現(xiàn)——一輪圓月高掛在空中,月亮下面是低頭思鄉(xiāng)的士兵身影,與畫面搭配的則是這樣的文字:“月兒光光照四方,常年漂泊在海上。思念親人心欲碎,顛沛流離為哪樁?”“月兒你在身旁,對月細細思量。飛回祖國大陸,可獲優(yōu)厚獎賞。”“美蔣驅使離大陸,風吹雨打受辛苦。投誠歸來得寬待,回家團圓享幸福?!?/p>
在小嶝民兵開始向金門施放宣傳單的時候,從朝鮮戰(zhàn)場抽身的毛澤東正在重提“解放臺灣”的口號,蔣介石也在籌備著“反攻大陸”,在面對面對峙的廈門、金門一帶,雙方都集結了重兵并訓練了大量的民兵,大規(guī)模的宣傳戰(zhàn)成為雙方高層都極為重視的“第二戰(zhàn)場”。
除了風箏,竹筒、小船和海漂氣球也都成為小嶝民兵施放宣傳單的工具。到1958年時,小嶝民兵已經(jīng)把數(shù)以百萬計的宣傳單散發(fā)到金門,此外還向金門漂送了6座寫有“投誠起義,立功受獎”的大型木制標語牌。大嶝島的陽塘村、晉江的圍頭村等地也紛紛仿效小嶝的辦法開始了空飄海漂。從1958年到1960年,晉江民兵放風箏3663只、竹筒2754個、竹排10只,這些工具一共把124萬份傳單帶到金門。
“最有效的心戰(zhàn)”
從小嶝等地“空飄”和“海漂”到金門的不僅僅是宣傳單,還有夾雜在宣傳單中的“安全證”,上面信誓旦旦地向閱讀者宣稱:“投誠起義,保證人身安全。”
在這種強烈的“心戰(zhàn)”攻勢中,僅僅在1953年一年中,就有39名金門守軍“投誠”,他們多半選擇了在小嶝島登陸。到現(xiàn)在洪秀樅還記得一個名叫賀業(yè)臣的山東籍士兵,他原本是金門守軍27師79團1營1連的中士班長,泅渡到小嶝時,“身上就帶著我們放過去的安全證,自稱看過我們的13種宣傳品”。
1959年,小嶝民兵和駐軍又設立了氣球站,開始施放高空氣球,后來漳州市漳浦縣舊鎮(zhèn)也設立了專門的氣球站,這些氣球上裝有定時裝置,可以控制氣球散發(fā)宣傳品的時間。當時也在小嶝一帶負責“對敵宣傳”的吳世澤說,其中一只氣球飄到臺灣陽明山,恰好被駐扎在那里的美軍顧問團撿到。
在兩岸對峙的年代里,“空飄”這種獨特的方式使得海峽上空出現(xiàn)了一種“既隔絕又對話”的微妙局面,臺灣方面的普通士兵和民眾通過它們,了解到大陸形勢,大陸民眾也通過它們,看到了“中華民國復興基地”的工人以及后來臺灣的“十大建設”,并且第一次見到了歌手鄧麗君的畫像。
按照傳播學的觀點,與高音喇叭和安插到敵方的策反人員等“心戰(zhàn)手段”相比,散發(fā)傳單的成本相對低廉,并且傳單攜帶的是更有可信度和聲望的書面信息,比口頭信息權威,傳單的精準散發(fā)乃是“最有效的心戰(zhàn)手段”。
臺灣的氣球飄到了印度
在海峽兩岸的“空飄戰(zhàn)”中,大陸這邊在一開始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甚至連金門守軍也承認,他們總是在“跟進”。臺灣桃園人呂芳鎮(zhèn)曾經(jīng)在駐守金門的防炮209營服役,在他的回憶里,許多辦法和點子都是在小嶝先搞起來,然后大嶝、晉江等地開始采用同樣辦法向金門“攻心”,接著是“國軍”亦步亦趨地“反攻心”,“模仿他們,放風箏、搞海漂。以至于到后來,小嶝島搞什么,‘國軍’也搞什么,特別‘虛心好學’?!?/p>
隨著大陸開始樹起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臺灣方面開始在“反攻”中更加突出“心戰(zhàn)”。1959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八大”決議上提出,應“強調心戰(zhàn)政戰(zhàn)的積極開展”,在這一年的元旦,他還對“反攻戰(zhàn)略”做了具體的闡釋:“我們反攻復國的戰(zhàn)略,始終以政治為主,以軍事為從,以主義為先鋒,以武力為后盾,以大陸為本戰(zhàn)場,以臺灣為友戰(zhàn)場,而軍事武力的奏效,必須以大陸革命運動與臺海軍事行動相配合?!痹谶@種情況下,臺灣方面設立的兩個心戰(zhàn)大隊(一個在金門,一個在臺灣,其中在韓國還有一個分隊)開始增加對大陸的傳單散發(fā)數(shù)量?!拔母铩遍_始后,臺灣方面對大陸的傳單散發(fā)數(shù)量進一步增加,僅僅在1974年一年,臺灣方面就向大陸散發(fā)了1.8億張蔣介石的照片。
從1966年起,臺灣方面也開始施放高空氣球,金門太湖畔三溪橋旁的“光華園”成為金門守軍實施空飄的一個重要地點。呂芳鎮(zhèn)回憶當年施放氣球的景象:“一個個大型汽球裝滿了心戰(zhàn)傳單、日用品、口糧等,緩緩地升起,一個接一個的沿著軌道般的路線,飄向對岸,這種景象有時非常壯觀?!?/p>
這種空飄行動甚至在金門演化出了一種“放氣球儀式”,每當有重要來賓到金門,金門守軍就安排他們親手放氣球。除了宣傳“反共”和臺灣的建設成就,臺灣方面的傳單也會印上“安全證”:“保存本件,可用以證明反共心跡,享受各種優(yōu)待?!?/p>
在一開始,臺灣方面施放的氣球都比較小,飛行距離也有限,隨著臺灣經(jīng)濟的恢復,臺灣方面施放的氣球越來越大。在“金門防衛(wèi)部”一個名叫汪啟一的工作人員的建議下,臺灣方面甚至開發(fā)了一種搭載量可達400磅的氣球,覆蓋范圍可達江西、湖南,最遠的到達新疆,甚至飛抵印度和中東地區(qū),這種“巨無霸”式的氣球讓當時擔任“金門防衛(wèi)部政治作戰(zhàn)部組長”的韓鼎洛也感到“不可思議”,但這也導致了一種讓各方面都沒有預料到的麻煩:印度人把臺灣空飄氣球及攜帶的東西運到聯(lián)合國,“在聯(lián)合國控告我們侵略他們的領空”。
“氣球之歌”
從1979年起,籠罩在臺灣海峽上空的緊張氣氛開始漸漸退去,當年在小嶝島最早啟動“傳單戰(zhàn)”的洪秀樅,也在“文革”中離開了小嶝島。
1955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在福建拍攝了《海防民兵》電影紀錄片,小嶝島這個大陸距金門最近的居民點在一夜之間被廣為人知,負責進行空飄海漂的洪秀樅等人更是紅遍了全國,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描寫洪秀樅的文章《女鄉(xiāng)長》甚至登上了小學語文課本。
1964年年底,洪秀樅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前往北京,與時任大寨支部書記的陳永貴等人一起被毛澤東、劉少奇接見,第二天,首都的各大報紙刊登出了兩幅大照片:一張是毛澤東與陳永貴握手的照片,一張是劉少奇與洪秀樅握手的照片。“文革”開始后,戲劇性的事情發(fā)生了:陳永貴成了國務院副總理,洪秀樅卻被造反派當成了“黑線人物”,并被要求交代“與劉少奇的關系”,對此她只能哭笑不得地回答:“我和劉少奇是工作關系,沒有其他關系?!?969年,洪秀樅被下放到廈門市第一百貨公司當營業(yè)員,一直到1978年才獲得平反。
空飄氣球這道在特殊年代里形成的“戰(zhàn)地景觀”,則在它持續(xù)的最后幾年里,開始散發(fā)出一種溫情的色彩。1980年,曾擔任《海防民兵》一片導演的張加毅又到福建拍攝新片,這次片子的名字叫《思親曲》,從頭至尾沒有一句解說詞,除了畫面,就只有與片子同名的一支歌,歌詞由張加毅自己創(chuàng)作:
氣球啊氣球/ 銀色的氣球/ 你輕輕地飛呀慢慢地走/ 氣球氣球/ 銀色的氣球/ 我心里的話兒還沒說夠/ 你見了那臺灣的好姐妹/ 說我思親淚常流/ 故鄉(xiāng)的荔枝已紅透/ 親人不嘗怎忍去采收/ 來吧姐妹們/ 來吧姐妹們/ 我站在海岸望親歸/ 同嘗荔枝解思愁
風箏啊風箏/ 美麗的風箏/ 你輕輕地飛啊慢慢地走/ 風箏風箏/ 美麗的風箏/ 我心里的話兒還沒說夠/ 你見了那臺灣的好兄弟/ 說我思親淚常流/ 盛夏已去果難留/ 等待佳客釀美酒/ 來吧兄弟們/ 來吧兄弟們/ 歡聚在古老的榕樹下/ 舉杯暢飲團圓酒
從這一年起,小嶝等地在施放風箏和氣球時,必放此歌。它在傳唱開來后,打動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臺籍作曲家魏立后來又將之帶往臺灣。對于今天許多愛聽歌的中年人來說,它已經(jīng)成為關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個經(jīng)典回憶。
如今,洪秀樅等人當年進行空飄作業(yè)的場面已定格為大嶝島空飄海漂史跡館里的一個個歷史鏡頭,成為到廈游客進行“戰(zhàn)地觀光”的一部分內容;而金門守軍控制的大擔島上的刷寫有“三民主義 統(tǒng)一中國”字樣的“心戰(zhàn)墻”,則年年都為廈門的旅游項目“海上看金門”創(chuàng)造著數(shù)百萬的參觀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