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在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到了今天,則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著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jié)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guī)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xiàn)。時至今日,當我們失望的發(fā)現(xiàn),國慶節(jié)這個嚴肅的紀念日已成為大部分國人心中悠長假期的代名詞,我想我們有必要在進行深刻反省的同時,真正認識到:世界各國的國慶日皆是國家記憶的濃縮體現(xiàn),是提醒各國人民熱愛自己國家,并尊重其他國家的標志所在。在對歷史的縱向回望中,我們找到這屬于國之慶典的榮耀與喜悅;而在對歷史的橫向回顧中,歷數(shù)各國國慶日之由來,這或許能讓我們對每一個國家的獨立存在,每一個民族的存在,更加抱有敬畏之心。
十月一日:新中國成立紀念日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xié)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shù)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jīng)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jīng)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那么國慶為什么在10月1日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fā)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泵珴蓶|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guī)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了中國的國慶節(jié)。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澤東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彪S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lián)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jīng)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部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游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七月四日:美國獨立紀念日
美國國慶節(jié)的正規(guī)叫法是“獨立紀念日”,它是美國的主要法定節(jié)日之一,日期為7月4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它標志著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英國正式分家,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而《獨立宣言》就是一份闡述分家理由的說明書。
《獨立宣言》由托馬斯,杰佛遜起草,1776年7月4日由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寇克簽字生效?!丢毩⑿浴诽岢隽艘磺腥松降?,具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天賦權利,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歷數(shù)了英國對北美13州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罪行;最后莊嚴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它標志著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英國正式分家,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丢毩⑿浴返陌l(fā)表,不僅表明北美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英國公開決裂的決心和意志,而且也揭示了一種政治信念,即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天賦權利。這種政治信念導致了美國革命的爆發(fā),而美國革命的實踐也為后來的歐洲革命以及亞非拉的革命運動樹立了光輝榜樣。
其實,美國的獨立運動的性質和二戰(zhàn)后非殖民地化過程中誕生的一大批新興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多少還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說后者屬于“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范疇,美國革命則是北美殖民地與英國鬧分家。在性質上,和南北戰(zhàn)爭差不多,一方想分,一方不要分,就打起來了。只不過,美國革命的結果是要分家的一方打贏了,就有了美國獨立建國這一“世界史上的偉大事件”。南北戰(zhàn)爭的結果是要分家的南方被打敗了,南方不但無法實踐《獨立宣言》倡導的政治信念,反而成為分裂國家的反面教材。假如南方打贏了,那就是又一個偉大的國家出現(xiàn)在西方的地平線上了。美國獨立建國運動在本質上是與大英帝國鬧分家,而不是本土的印第安人趕走入侵的歐洲人而重建自己國家,這就是它與其他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的區(qū)別。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歷史。
近代世界歷史是一部以歐洲國家唱主角的歷史。五百多年前,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西歐國家基本上完成了組建民族國家的歷史任務,并開始從偏居一隅的大西洋沿岸向全世界擴張。其對外擴張的動力是所謂的3G(God,Gold,Glory),即上帝,黃金和榮譽。
隨著啟蒙運動思潮傳入北美,殖民地人民就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對大英帝國的欺壓逆來順受了。英國統(tǒng)治者為了補充因戰(zhàn)爭費用沉重而捉襟見肘的國庫,一再增加殖民地的賦稅。面對英國政府的政治高壓和沉重賦稅,北美人民組織起來,首先同英國人展開抗稅斗爭。在整個18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之間,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緊張。當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發(fā)生后,英國議會在1774年先后通過了“不可容忍的法案”,采取高壓性措施,不但封鎖波士頓港,還動武,這下徹底激怒了北美人民。為了對付英國強大的武力鎮(zhèn)壓,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決定聯(lián)合行動。
1774年,各地代表聚到一起開了個會,史稱第一次大陸會議。會議提出一個劃時代的口號就是“我們部是美國人”。1775年4月,在萊克星頓打響了第一槍,這標志著美國革命戰(zhàn)爭的開始。最初,許多北美人民并非真的想跟大英帝國分家,但是,北美的啟蒙主義思想家托馬斯”佩恩的小冊子《常識》非常及時地指出了分家的必要性,使人們相信對于殖民地來說,分出來另立門戶是唯一的出路。
要分家,總的有個理由吧?第二次大陸會議責成一個五人小組,負責起草大會宣言。負責執(zhí)筆的就是來自佛吉尼亞的托馬斯·杰佛遜,此人是多才多藝的啟蒙主義思想家。這份宣言寫好后,于7月1日拿到大會上進行討論。經(jīng)過幾天的激烈辯論,大會宣言于7月4日下午在費城栗樹街(Chestnut Street)的獨立宮(Independence Hall)內進行投票表決,13個殖民地中有9個贊成獨立,賓西法尼亞和南卡萊羅納反對獨立,達拉維爾尚未決定,紐約棄權。因此,大會宣言獲得通過,這就是著名的《獨立宣言》。在這份重要的歷史文件上簽字的,共有56名各界人士。
《獨立宣言》在歷數(shù)了英國統(tǒng)治者在美洲大陸倒行逆施的罪行后,莊嚴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拔覀?,在大陸會議下集會的美利堅合眾國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非經(jīng)他們授權,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呼吁,說明我們的嚴正意向,同時鄭重宣布:這些聯(lián)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并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系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
《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極大的鼓舞了長期遭受英國壓迫的北美殖民地人民。人們紛紛走上街頭,用各種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悅。從此,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就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jié)日,被定為美國獨立日。
然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雖然《獨立宣言》發(fā)表了,要獨立的理由也算說清楚了,但是,真正的獨立絕非由一紙宣言所能實現(xiàn)。最終使美國真正實現(xiàn)獨立的仍然是槍桿子。英國政府聽說北美殖民地想分家,要獨立,當然不干。這不是反了嗎?派軍隊給我鎮(zhèn)壓。最后的結果還是槍桿子說了算。在華盛頓的領導下,美國民兵和剛剛組建的大陸軍經(jīng)過8年苦戰(zhàn),最終打敗英國軍隊,才使獨立成為現(xiàn)實。1783年,《巴黎條約》簽定,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由十三個殖民地和英國分家后組建的美利堅合眾國,早已今非昔比。當每年7月4日看到美國各地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段歷史,也希望這份常常被曲解和利用的《獨立宣言》,能真正體現(xiàn)其中不辯自明的真理。
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統(tǒng)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確立為法國的國慶日,法國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這個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
人們通常認為,法國國慶日的正式確定是1789年,其實不然。雖然為紀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這一光輝的日子,曾一度將1789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但1814年封建王朝復辟后,宣布7月14日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jié)日”。1870年,共和國恢復,1879年,共和黨人成立了政府,議會由凡爾賽遷到了巴黎。翌年6月,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法令,將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jié),直至今日。
1789年7月初,法國社會陷入劇烈動蕩之中。以手工業(yè)者和商人為代表的平民階層的不滿情緒導致巴黎暴動頻繁。長期以來,議員們和國王路易十六矛盾非常尖銳,國家制度機構極不穩(wěn)定。路易十六國王罷免財政總監(jiān)雅克·內克爾的舉動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內克爾深受人民愛戴,因為他推行了兩項利民政策:買賣與出租土地自由化、取消預審中的酷刑。
1789年7月14日清晨,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強攻軍火庫——榮軍院(現(xiàn)已成為軍事博物館),以便獲得武器。暴動者搶走了28000支火槍,但是缺少彈藥。于是他們又沖向古老的巴士底城堡,因為他們認為那里藏有彈藥。巴士底城堡的100多名看守中不僅有法國人還有30多名瑞士人。面對暴動民眾的攻擊,看守們一開始還能夠抵抗,但兩支來增援的皇家衛(wèi)隊卻使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盡管皇家衛(wèi)隊蔑視革命的動機,但他們卻幫助暴動平民攻占了巴士底獄。關押在巴士底獄的囚犯獲得了自由,法國看守們被處決,瑞士看守們則得以幸免,因為他們把外衣翻過來穿,假扮成犯人混了過去。法語中的表達方式“把外衣反著穿”(tourner sa veste)就來自這一事件,意思是“倒戈”。當天晚上,人們拆毀了巴士底城堡,拆下來的墻磚被當作紀念品分發(fā)給大家。
盡管7月14日總是離不開歷史上這一插曲,但這一天仍然是慶祝“聯(lián)盟”的節(jié)日,首次慶?;顒佑?790年在戰(zhàn)神廣場舉行,現(xiàn)在艾菲爾鐵塔就坐落于此。7月14日被命名為“聯(lián)盟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鄉(xiāng)村、城市和外省聯(lián)盟運動所取得的勝利,這運動于1789年10月由布列塔尼地區(qū)的城鎮(zhèn)發(fā)起。根據(jù)當時巴黎市長Bailly的建議,各個聯(lián)盟匯聚到巴黎,決定成立一個“國家聯(lián)盟”,于是法國從1790年起,每年舉行7月14日慶祝活動。此后,這一慶?;顒釉欢戎袛啵钡?880年7月6日法案將7月14日定為法蘭西共和國國慶日。
7月14日的慶?;顒託v來熱鬧非凡。法國各地部舉行舞會,把街道裝飾得燈火通明,并且施放焰火。當然還有香榭麗舍大街上傳統(tǒng)的盛大軍隊游行。游行的總指揮由共和國總統(tǒng)擔任,全體政府官員均出席活動,之后會在總統(tǒng)官邸愛麗舍宮的花園里舉行招待會。
九月三日:圣馬力諾國慶節(jié)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jié)是圣馬力諾的國慶節(jié)。遠在公元301年,圣馬力諾就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jié),至今已有很長的歷史。有趣的是,圣馬力諾這個擁有著最悠久歷史國慶節(jié)的國家,卻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
相傳公元3世紀下半葉,馬力諾居住在今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群島的阿爾貝島上,他是一名石匠,靠采集石頭為生,由于他宣傳基督教,反對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受到封建主的迫害,為了免遭不幸,他駕船離開故鄉(xiāng),跨越亞得里亞海,來到蒂塔諾山,居住在懸崖的山洞里,繼續(xù)依靠采石為生,向異教徒宣傳基督教,并禁食祈禱,為人們消災除禍,被人們奉為圣徒。后來,他接納了一批又一批為躲避封建主和宗教裁判所迫害而逃到這里的人,逐漸形成一個“石匠公社”。后來,“石匠公社”宣告成立共和國,馬力諾被視為國家的創(chuàng)始人,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將這個國家定名為圣馬力諾共和國,并把馬力諾最早定居下來,后來形成的城市定為這個國家的首都,也命名為圣馬力諾市。
圣馬力諾宣稱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國家。雖然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圣馬力諾在各個方面仍舊依賴意大利。從19世紀意大利統(tǒng)一時起,圣馬力諾被意大利完全包圍起來。加里波底1860年代統(tǒng)一意大利時曾在圣馬力諾躲避敵人。在這里,他從圣馬力諾公民和其領袖那里獲得了幫助、金錢和補給以繼續(xù)他統(tǒng)一意大利的戰(zhàn)役。作為回報,加里波底保證圣馬力諾可以始終保持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1862年起,圣馬力諾與意大利簽署了友好條約。
圣馬力諾在第一次大戰(zhàn)期間保持中立,第二次大戰(zhàn)期間被納粹德國侵占,1944年6月26日,英國空軍連續(xù)4次對圣馬力諾進行了“無差別轟炸”,60名平民遇難,100余人受傷。這徹底激怒了圣馬力諾政府,為了表達對世界大戰(zhàn)的憤慨,7月5日,圣馬力諾外交部長宣布,同時向同盟國和軸心國宣戰(zhàn)。8月10日,納粹德國國防軍第278國民擲彈兵師在哈里,霍珀中將指揮下突襲圣馬力諾,面對眾多的納粹德軍,弱小的圣馬力諾不得不放棄了抵抗。9月19日,英軍第4步兵師進入了圣馬力諾,英軍與德軍在蒂塔諾山下的大博爾果鎮(zhèn)展開激戰(zhàn)。戰(zhàn)斗大約進行了40分鐘,德軍漸漸敗下陣來,最終在留下19具尸體和40余名傷員后撤離了圣馬力諾。隨著德軍的撤退,圣馬力諾開始了為期2個月的英國占領期。11月,圣馬力諾政府與英國簽署了和平協(xié)定,英軍隨即便撤出圣馬力諾。戰(zhàn)后1945年至1957年由共產(chǎn)黨、社會黨聯(lián)合執(zhí)政。1957年天主教民主黨在共產(chǎn)黨持不同政見者的幫助下獲得執(zhí)政權。1978年,由共產(chǎn)黨領導的聯(lián)盟再一次取得了政權。1988年7月,圣馬力諾組成新政府,由天主教民主黨和共產(chǎn)黨聯(lián)合執(zhí)政。1993年5月,圣馬力諾大選后,圣馬力諾政府由天主教民主黨和社會黨共同執(zhí)政。
六月十二日:俄羅斯國慶日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lián)邦最高蘇維埃通過并發(fā)表了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脫離蘇聯(lián),主權獨立。這一天被定為俄羅斯的國慶節(jié)。俄羅斯政府將這一天定為公休日,俄羅斯全民公休一天。不過,俄羅斯人在這一天并不舉行什么特別的慶祝活動。官方的活動一般是在克里姆林宮向各行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頒發(fā)國家獎,晚上在紅場舉辦節(jié)日音樂會。城市臨街的商鋪一般都會懸掛上俄羅斯國旗,而有一些社會組織會到街頭分發(fā)一些紅白藍,也就是國旗的三種顏色組成的彩帶,人們一般也會把這些彩帶系在汽車的后視鏡上。
有意思的是,許多俄羅斯人并不清楚“俄羅斯日”。
“你知道6月12日是什么日子嗎?”“俄羅斯第一位總統(tǒng)的紀念日吧?!?/p>
“俄羅斯的獨立日?”
“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
這是俄羅斯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就“俄羅斯日”所做的調查。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0%的俄民眾知道6月12日是“俄羅斯日”。而36%的受訪者認為,這一天是“俄羅斯獨立日”,5%的人認為這天是《獨立宣言》的周年紀念日,還有2%的民眾以為是紀念俄聯(lián)邦第一任總統(tǒng)葉利欽。此外,有11%的受訪者根本不知道“俄羅斯日”是為了慶祝什么,6%的人則不把這一天當作節(jié)日。
“俄羅斯日”的起源要追溯到1990年6月12日,當天俄羅斯聯(lián)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發(fā)表《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獨立。一年后,葉利欽當選首任俄聯(lián)邦總統(tǒng),將6月12日定為非工作日。1992年,6月12日被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日”。1994年,葉利欽頒布總統(tǒng)令賦予其國家法定節(jié)日地位,更名為“獨立日”,它與1992年12月12日“俄聯(lián)邦憲法日”一起,被并列為俄羅斯國慶日。2002年2月1日,修訂后的《俄聯(lián)邦勞動法》生效,6月12日被更名為“俄羅斯日”,并作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國慶日,由俄聯(lián)邦中央和各地官方共同慶祝。據(jù)俄羅斯《消息報》報道,“俄羅斯日”在俄羅斯有很大的爭議。
一些俄羅斯人認為,“俄羅斯日”應該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zhàn)爭勝利日,因此,5月9日才是俄羅斯真正的獨立日,因為1945年的這一天,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還有人認為1990年和1991年6月12日發(fā)生的事件實質上導致了蘇聯(lián)的解體,應當是“民族恥辱日”。
以俄羅斯共產(chǎn)黨為代表的左翼力量就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他們認為,“俄羅斯日”紀念的是蘇聯(lián)的解體,對于俄羅斯人來說,這個日子并不光榮。俄羅斯國家杜馬俄共黨團議員斯莫林說:“對我而言,這一天不是節(jié)日,而是悲痛的日子?!泵返马f杰夫就曾經(jīng)坦承,民眾之所以對這一節(jié)日還沒有普遍接受,主要是因為這個節(jié)日比國家還要年輕。不過,他也希望俄羅斯人能夠通過這一節(jié)日,再一次回顧歷史,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對國家未來的責任。
六月的某一天:英國國慶日
英國的國慶日,隨國王的生日變換。
說起英國人,有很多十分扎眼的特點。比如冷酷、淡漠、少數(shù)極度狂熱、矛盾、以及對血統(tǒng)重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你從英國作為一個歷史相對悠久的國家至今沒有一個確定的國慶日就能感受到這些特點。
其實英國還是有一個所謂國慶日的。但是和其他國家的國慶,尤其是和中國國慶相比,簡直可以說那不是一個國家的節(jié)日,而是一個人的生日。那個人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文的“英國國慶日”官方說法是“Birthday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本來英女王的生日是在四月21日,但是離譜的是,英國人認為四月份英國的天氣很不好,就毫無歷史意義或科學根據(jù)地將那個日子推后兩個月。更隨意的是,英國人也不要非得21號,而定為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結果英國人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女王官方誕辰日”,令人匪夷所思。
在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按歷史慣例,國王的生日為英國國慶日,現(xiàn)伊麗莎白二世的生日為4月21日,但由于倫敦4月氣候欠佳,因此將每年的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女王官方誕辰日”。女王父親喬治六世在位時,也是在6月為他過生日,盡管他實際生日是12月14日,此前兩位國王喬治五世和愛德華八世恰好都在6月出生,才能在實際生日中領受舉國臣民的共同賀壽。和美國的獨立日比起來,英國國慶不免有王室“一己之私”的意味,加之還有不少人呼吁取消君主制,所以英國的國慶自然低調得多,不像美國那么隆重鋪張。女王賀壽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為國內外名流封爵授勛。受嘉獎者名單分別由政府和王室擬定,并在女王的官方生日公布。
直到2007年,兩名英國高級官員才提議確定“英國國慶日”,以加強英國公民“歸屬感”,并為國民爭取多一天假日。因為按照原來慣例的所謂英國國慶日被定在星期六,而英國人又不善于搞串休,所以國慶日相當于非假日。憂國憂民的英國社區(qū)與地方政府事務國務大臣露絲。凱利和內政部移民事務的國務大臣利亞姆。伯恩說,“英國社區(qū)面臨相互排斥的危險,必須更加強調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边@就是他們認為有必要設立一個“英國國慶日”的原因。咨詢公司益普索集團2000年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很少有威爾士人和蘇格蘭人認為自己是英國人。就算在英格蘭地區(qū),只有一半人認為自己首先是英國人,然后才是英格蘭人。就連現(xiàn)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也曾在“費邊杜協(xié)會”講話時說,英國缺乏一個日子來慶祝“我們是誰,我們支持什么?!?/p>
此提議一出,英國人開始紛紛活動起來。具體將“英國國慶日(Britain Day)”定在哪天成了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據(jù)英國BBC電視臺所作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公元一二一五年簽署《大憲章》(Magna Carta)的紀念日6月15日為英國國慶日的首選,得到的支持率達27%;其次是二次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5月8日),支持率達21%。
1215年6月15日,英國貴族逼迫專制的英王約翰簽訂“大憲章”,限制王權,確定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英國憲法精神。
這來自中世紀的日子超過二戰(zhàn)勝利日,無疑是個令人驚訝的選擇,說明英國人把國慶日看作是一個憲法的,而不是軍事的日子。不過,有歷史學家擔心,“大憲章”簽署目的源頭是英格蘭,不是整個英王國,因此需要得到蘇格蘭人的認可。
很顯然,沒有一個國家在確定國慶日時比英國顯得尷尬。因為這事兒拖的時間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