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是有毒的,因吃生恨,這樣的幽恨,怨積江湖,久難相忘。
我上小學(xué)時,有個同學(xué)叫張小胖,家在農(nóng)村。經(jīng)常帶一種豆餅給小伙伴們分著吃。黑褐色的豆餅,吃起來香,咬起來非常堅硬,同學(xué)們用小手掰,有的甚至用磚頭去敲,一人分一小塊。沒有分到的同學(xué),就懷恨在心,從此不跟張小胖玩,以至于許多年過去了,終沒有成為彼此的朋友。
嘴上有毒,這話聽起來似乎聳人聽聞。一份美食,給一個人吃,不給另一個人吃,那個沒有吃到的人。會記恨在心。你是疏忽他的存在,還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請客有大忌。梁實秋說,“首先要考慮的是請什么人。主客當然早已內(nèi)定,陪客的甄選卻大費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邊的官場中人,吃不飽餓不死的教書匠,小頭銳面的浮華少年,若是聚在一個桌上吃飯,便有些像是雞兔同籠,非常勉強。”因此主人很糾結(jié)。“殷勤了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興趣的話題也非易事?!?/p>
請一個人,不請“圈內(nèi)”另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人,那個人知道了,一定會悶悶不樂,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從此那個沒有被請的人,會漸漸走遠,最后甚至形同路人。
吃有這么重要?吃真的很重要。
春秋時,鄭國和朱國打起來,宋將華元戰(zhàn)前大鍋燉羊肉,一人一塊,犒勞士兵,偏偏到了車夫羊斟這里沒有了。羊斟沒吃上肉,嘴上不說,心里卻想不通。次日交兵,華元剛上車,羊斟一抖韁繩,直奔鄭國大營。華元納悶:你小子這是往哪兒去?羊斟說:分羊肉你說了算,去哪兒我說了算,徑直投降去了。因為小小一塊羊肉,得罪一個人,弓弩尚未拉開,戰(zhàn)鼓尚未擂響,就已決定輸贏勝負。
一個人坐那兒自顧自吃,對旁邊的人不聞不問,顯得很沒有禮貌。所以,我上學(xué)時,早晨未吃早餐。哪怕抽屜里有零食,寧可傷了自己的胃,也不好意思吃。我心里明鏡兒似的,嘴上怨恨一旦積成。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忘記的。
因此,老式街坊鄰里之間,張家煮什么好吃的,往往會送給鄰居李家一碗。在農(nóng)村也如此,這叫禮尚往來。因為香味四溢。李家有小兒嗷嗷待哺,隔著籬墻的誘惑。傷不起啊!趕緊盛上一碗,三步并作兩步,送過去,彼此寒暄,互相客氣。
我小時候,家中包蛋水餃,會惦記著,煮好,趁著裊裊熱氣四散未消,繞過綴滿爬山虎的山墻。給隔壁鄰居端去一份。
吃的關(guān)系微而妙。分一份美食。給誰不給誰或者請誰不請誰,都得有個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