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珠海攝影師程斌常年專注于拍攝微觀生態(tài)中的種種,包括昆蟲、小型動物等,特別善于靠近并捕捉那些常人難以用鏡頭記錄下來的精彩瞬間。在本年的“自然‘微博’”欄目里,程斌將從技巧和溝通各種層面向讀者講述他的實戰(zhàn)拍攝經(jīng)歷等。讓我們隨攝影師一起翻開這本“微觀自然的博覽手冊”吧!
“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生命,都在屬于它們的世界里上演著一個個生命的奇跡,這一切都遠超過我們的經(jīng)驗與想象?!?/p>
在人類的視野中,自然世界中既有微觀的精巧,亦有宏觀的博大。以小見大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哲學。當人們在地球村的天空中穿梭俯瞰,便漸漸忘卻了曾經(jīng)是用怎樣好奇的目光來觀看這個未知世界的;當大家都以為早已熟稔了的那些山川不會再帶來驚嘆時,也失去了以探索的心境去感受那自然世界中無數(shù)微小生命的博大和精彩。讓我們透過微距攝影這扇窗,重拾充滿好奇與探索的童心,打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嶄新“視界”吧!
對我而言,開始走進微觀世界可以追溯到小學時代,出于近乎本能的好奇心,我喜歡觀察身邊一切未知的事物,形形色色的昆蟲便是最早出場的角色。罐頭瓶中的螞蟻們認真地挖掘著四通八達的隧道工程;墨水瓶里的跳蛛敏捷地撲向嗡嗡作響的蒼蠅;池塘邊飛舞的紅蜻蜓成了少年記憶中最亮麗的風景……那些生動的畫面仿佛就發(fā)生在不久之前,歷歷在目。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力量,讓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東西成了我親密的伙伴!多年以后,當我在相機的取景窗中更加細致地觀看它們時,我仍能感受到那份久違而熟悉的感動!似乎我可以走進它們的世界,用一種置身其中的心情,慢慢地品味和解讀這百般形色,千般神奇。
在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昆蟲應該是充滿最多故事的群體。雖然它們多數(shù)的體形較小,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但也正因如此,它們才以頑強的生命力歷經(jīng)了地球億萬年的滄桑變化,仍然保持著家族興旺、生機勃勃的面貌。若我們拋開人類的高視角,伏下身,沉下心,去靜靜地細心觀看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它們的世界非但不渺小,反而使我們這個星球變得更加博大精深。因為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生命,都在屬于它們的世界里上演著一個個生命的奇跡,這一切都遠超過我們的經(jīng)驗與想象。不同形式的生命體,以它們獨有的生存方法,適應著、甚至是征服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有機會以攝影的方式去觀看和記錄它們,為我的生命記憶增添了許多的精彩與感動。清澈的溪流躍動著水花,這畫面變得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風景,而是一片流動的樂園,這里有水下兇猛異常的蜻蜓稚蟲,它們像長著巨牙的史前怪獸,擁有著高效的噴射系統(tǒng)和精湛的捕獵技巧,小魚蝦和蝌蚪都是它們食譜中受歡迎的菜肴。一旦積聚了足夠的能量,他們便會在某個清晨里羽化,被清風送上天空,續(xù)寫過往的英勇……蔓枝搖曳的森林的畫面也不再只代表休閑和安逸,這里充滿著危險和競爭,蝴蝶幼蟲擁有千萬種不同的變身術,它們以各式各樣的身體形態(tài)和色彩斑紋組合成令人驚詫的藝術品,其中多數(shù)以著名的擬態(tài)方式來使自己不被發(fā)現(xiàn),似枝、似葉,似鳥糞、枯枝,得以隱沒其中,以免成為某只鳥兒的點心或者某種蜂的大餐。在經(jīng)歷過暴風冷雨的洗禮之后,能夠生存下來的幸運兒,將會破繭成蝶,展翅于藍天之中。這里還有充滿智慧的螳螂,在安靜與敏捷間完成精準的獵殺;狡黠又兇悍的胡蜂,組成戰(zhàn)無不勝的航空兵;團結又執(zhí)著的螞蟻,詮釋著個體與團隊的無限力量;低調卻又高調的蟬,潛伏在地下許多年不做聲,一朝羽化便會竭力使全世界聽到自己的歌聲;身披鎧甲的鍬形蟲和金龜子,早在羅馬時代之前的億萬年前,就已經(jīng)是英勇的角斗士……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生命智慧在相互較量,彼此為自己在食物鏈中的角色做著努力。
“靠近它們的方法首先是了解它們各自不同的習性,但只要你擁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p>
走進自然并不意味著走近自然。后者的練習可以從走近一種生物開始,如同紀實攝影師卡帕那句著名的關于走近的話:“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边@種近,不僅是物理間的距離,還是一種身心的距離?;叵肫鹱约旱慕?jīng)歷,早年因為攝影裝備的限制,我必須要離拍攝目標更近,才能完成基本的拍攝要求,于是有時候想要讓一只螳螂在畫面中占有合適的比例,鏡片甚至觸碰到目標。也正因如此,客觀條件迫使我一次次嘗試接近它們,這其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我在野外幾乎可以無限接近任何一種生物。
靠近它們的方法首先是了解它們各自不同的習性,但只要你擁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拍攝時,攝影師除了要有細致的身體動作以及對拍攝器材的協(xié)調與操控,還需要悉心觀察它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這其中有著各自的規(guī)律,加上適當?shù)臅r間,你的存在就能變成“隱形”,同時也能與它們建立一種寶貴的信任。這樣鍛煉后,許多種蝴蝶曾一邊把腿搭在我的手指上,一邊暢快地汲水或肆意地吸著花蜜;也有許多蜻蜓曾落在我的身上,整個下午都把我當成起落甲板……還有許許多多無法言盡的動人時刻,都等待著有心人去嘗試和體驗,唯一的捷徑或訣竅,就是讓自己的心中充滿對于自然的熱愛。自然之路定有指引。
在無數(shù)個親密接觸故事里,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種罕見的蜻蜓的拍攝。它幾乎是一架小型飛機,在蜻蜓家族里,巨型卻又敏捷。它擁有極為高超的飛行技巧,可以毫無聲息地突然懸飛在你的眼前,近到你無法看清它的模樣,又在你驚魂未定之時,突然消失,只剩下它振翅時有些夸張的嗡嗡聲,讓人半天回不過神兒。它在幽暗的山澗和溪流附近生活,那里遍布著各種枝岔和藤蔓,它以十幾厘米的體型,卻在超高速飛行中避開所有大大小小的障礙物,這確讓人有些嘆為觀止。它所具有的極佳視力,不僅讓它在飛行中監(jiān)視著它的領地,就算是在停歇的時候,對十米以外的動靜也會馬上做出反應。難以接近的警惕性和較暗的光線,使拍攝的難度進一步增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許正是這樣的挑戰(zhàn),才讓我的攝影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充滿吸引力。
我赤著腳,高高地卷起褲筒,沿著溪流邊上淌著水前行,扛著相機和腳架緩慢地接近。腳下光滑的卵石和尖銳的碎石,讓保持平衡變得異常困難。我自以為輕巧而緩慢的動作沒有被發(fā)現(xiàn),從十幾米,到5米,最近到3米距離的時候,它卻“騰”地穿過植物間的狹小縫隙,一飛沖天。這樣的嘗試一直持續(xù)了將近一周,無數(shù)次自己的身體僵在那里,沮喪之中還有些惱怒。但我始終不甘心,相信一定還是某些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在一個疲憊的下午,我坐在溪流邊的沙地上,等待著它沿著溪流巡視自己的領地,以便跟蹤到它的棲身之所。蟲鳴鳥躍,清風拂面,就在我昏昏欲睡之際,那馬達般的震翅聲就在耳邊響聲,我瞬間緊張得屏住了呼吸……我一動不動,余光里看到它就懸停在我身體右側,在空中猛烈地震動著翅膀,我緩緩地轉過頭,和它面對面對視著!它“呼”地又飛到左側,仍然在監(jiān)視著我,我又轉過頭去,這下終于把它看清了,金屬藍的復眼泛出寶石般地光澤,紅褐色的身體上有黃色的斑紋,它巨大的翅膀高頻振動著像一架航模。此時我壓抑著自己想舉起相機的強烈念頭,控制著激動的心情和它對視,這幾秒的時間似乎凝固了,它在觀察我,而似乎也有一種好奇心在引導著它不愿離開,我正暗暗得意,它突然向上飛走不見了,頓時我才清醒過來這不過是一個偶然……
過了幾分鐘,我正在清理進到三腳架里面的沙,“嗡嗡”聲突然又出現(xiàn)了,這次它圍著我飛,前后左右,像是在全方位地掃描和探測,我的身體就跟著它慢慢轉動,但我仍然沒有拿起相機,我知道就算以我熟練的技巧能抓拍到,但閃光燈一定會驚嚇到這位還不熟稔的朋友, 我正艱難地在心底里權衡著,它卻又像山風一樣消失了。我想,我們已經(jīng)建立了初步的信任,雖然我無法估量它是否具有復雜的智慧和記憶,但是我相信在自然世界里,一定有某種神奇的力量在溝通和聯(lián)系著所有的生物。
當它第四次飛到我的身邊,我已經(jīng)可以稍微做些動作了,這一次它足足有一分鐘的時間圍著我停停飛飛,接下來它做出一個令我極度驚訝的動作:它靠近到翅膀幾乎碰到我耳朵的距離之后,竟然落在了我的頭發(fā)上!我無法形容那一刻的心情,最遺憾的是我自己無法看到這個場景,但它卻在我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一直到暮色將至,它來來回回十多次,終于停棲在一塊巨石上,那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綠色苔蘚。我心懷感激地舉起了相機,快門聲里有我心跳的聲音在同步。在秋天來臨之前,在這條溪流里,許許多多的故事不斷地在上演,我學會了用它們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自然世界,也學會了如何與它們相處和建立信任。其實,放下相機也是為了更好地拿起相機。
“讓靜態(tài)的影像成為承前啟后的節(jié)點,讓故事在觀者的心里繼續(xù)演繹和發(fā)展下去。”
微距攝影所產生的影像,可用以表現(xiàn)客觀世界的任何事物??s小到動植物類的范疇,除了其基本的記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其藝術表現(xiàn)力。攝影的技藝描繪著自然創(chuàng)造的藝術,靜態(tài)的影像流動起來,在感官之美以外,自然之美悄然滋潤心靈。
攝影是我對自己觀看自然方式的一種表達。就像音樂和繪畫也都有各自的表達方式,同樣是表達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的方式。而我選擇了攝影。宏大的風景也好,微觀的場景也好,我都在用心地觀看,唯有觀看才能積累足夠多的想象力,在一個個精彩故事里抓取生動片段,讓靜態(tài)的影像成為承前啟后的節(jié)點,讓故事在觀者的心里繼續(xù)演繹和發(fā)展下去。
所有這些無數(shù)的精彩場面,在我的心里早已不只是凝固的畫面。瞬間里有永恒的注視,有激蕩的心情脈動。這些力量促使我一次次背上行囊,行走在真實而厚重的自然天地間,尋覓和捕捉。只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情,才足以抵擋蚊蟲叮咬的痛楚,安撫風餐露宿的跋涉與疲憊。在一次次的快門聲中,我體驗著沮喪與愉悅的情感交織,在某些時刻,透過取景器已然忘卻了自我的存在,心靈融化在自然的奇妙時光里。
拍攝的同時我也感到痛心,人們在為這些小精靈們驚嘆不已的時候,很多人卻不知道,隨著全球氣候的劇烈變化和自然環(huán)境所受到的破壞和污染,許許多多還來不及被人們認識的物種,都已經(jīng)永遠地消失了,這同時激勵著我去記錄這些即將消失的小生靈?;蛟S我們用相機去記錄和表現(xiàn)那些美麗的永恒瞬間并不能直接解決什么問題,但這種影像的傳播會影響到更多的人,讓他們去熱愛和關注自然!若學生們不只在自然課堂上圍觀毫無生機的動植物標本,還能行走在一草一木間,那他們探索的腳步都會變得輕盈,都會唯恐驚擾那些正演繹著不同故事的微小生靈。這將是創(chuàng)造希望的基礎和機會,希望在不太遙遠的將來,人與自然將真正開始攜起手,共迎明天,共贏未來。
攝影師簡介
程斌,自幼學習美術,愛好體育、音樂、平面設計等。2003年開始攝影,曾任多個攝影網(wǎng)站攝影版管理員和版主,曾獲2007年度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優(yōu)秀獎、2009“多彩貴州·原生態(tài)”國際攝影大展金獎、2010年度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銅獎、2010年廣東省第23屆攝影藝術展銅獎等。2008年在《珠江晚報》連續(xù)刊發(fā)十四個攝影專題報道,發(fā)表攝影作品兩百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