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病四季均可發(fā)生,但是冬季天氣寒冷,血管收縮,代謝增高,人體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此外,感冒、肺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也會加大心臟的負擔,故而每年的10~12月份是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的高發(fā)期。針對這個時候的氣候特點,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可以減少意外發(fā)生的。
對策一:慢起床莫慌張
清晨醒后養(yǎng)神5分鐘再起床活動。因為清晨人體的血管應變力最差,驟然活動易引發(fā)腦血管疾病。冠心病人睡眠醒來后須先在床上躺一會兒,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絞痛、中風等發(fā)作。
對策二:及時增加衣物
“春捂秋凍”的老話要因人而異,中老年人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差,還是及時加減衣服為好。溫度驟降就會引起機體的強烈反應。溫度下降3℃~5℃,人體通過輕微的反應就適應了,大部分人不難受也不會患病。一旦降溫10℃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保持37℃體溫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衣服如果穿得不夠,人體為了保溫,反應會很強烈。首先是末梢循環(huán)血量降低以減少熱量往外散發(fā),臉色、嘴唇發(fā)白、發(fā)紫。機體在應激反應時體內(nèi)腎上腺素會升高,全身小動脈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對策三:及時監(jiān)控血壓
秋冬季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原因與血壓的驟然波動有關(guān)。高血壓患者更要加強自我監(jiān)控,增加測量血壓的次數(shù),了解血壓在一天里的變化。早晨清醒后即刻測量最重要,測量后馬上服藥(冬天第一次服藥一定要在晨起時服,不要吃完早飯再服)。6~9點出現(xiàn)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最大,中午12點以后的可能性減小。最好在運動后即刻或外出回家后先量血壓,此時血壓如超過正常標準,可能活動量過大或藥物量不夠。應在醫(yī)生指導下調(diào)整藥物的種類、量與服藥時間等。
對策四:運動鍛煉要科學
生命在于運動,合理的運動鍛煉既是延緩機體衰老過程的良方,也是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手段。就心血管系統(tǒng)來說,通過運動鍛煉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調(diào)節(jié),可以改善和加強對血管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使動脈痙攣得以緩解,預防血壓升高。對已患有高血壓的人,可使血壓有所下降。但運動鍛煉要講科學。
1 防止運動過度。根據(jù)身體情況進行鍛煉,每天有氧運動不少于30分鐘,注意不要選擇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的運動項目,可以酌情選擇散步、打太極拳等柔性有氧運動。同時,運動鍛煉要有一定的強度,能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鐘。運動量以不增加心率為宜,或心率雖明顯增加,但休息片刻后,便逐漸恢復正常,且不伴有胸悶、氣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覺良好。
2 避開早晚氣溫過低的時間。秋冬季早晚溫差較大,老年人晨練時應有適宜的“溫度緩沖”,不要過早。最好等太陽出來以后再到戶外活動,多曬曬太陽可促進鈣的合成和吸收。上午7~10點,下午2~5點為宜。
3 注意增減衣服。出門時可多穿一些,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fā)熱后再脫,做整理活動時趕快穿上。鍛煉后切忌穿汗?jié)竦囊路诶滹L中逗留。尤其要重視面部、手部和頭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為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加快心跳或冠狀動脈痙攣。
4 防止運動損傷。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低氣溫環(huán)境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地降低,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減小,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運動器官調(diào)控能力下降,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5 在氣溫驟降時運動量應該減少。有運動基礎的高血壓患者在此時增加活動量,或沒有運動基礎的在秋冬季節(jié)突然劇烈運動,都有可能引起血壓的過度升高或腦血管意外。從不運動的高血壓患者安靜時血壓已經(jīng)很高,還去爬山看紅葉,再加上情緒激動就更容易導致腦血管意外。
對策五:攝入足夠的水分
在秋冬吸入干燥空氣,呼出濕潤的廢氣,無形中帶走人體的大量水分,造成血黏度增高,加上中老年人血管彈性下降,很容易引發(fā)心腦血管病。所以,應注意攝入足夠的水分。保證每天半斤水果和1~2斤蔬菜,而且進餐時有湯和粥類,滿足每日人體需要水的一半。另一半在晚睡前、起床后、晨練中、洗熱水澡后,尤其在運動有出汗的情況時,各喝300毫升水,總量大約1500~2000毫升。在運動中補充水以少量、多次、緩飲為佳。還可在每次鍛煉后或進餐前半小時吃點有滋陰、潤肺、補液生津作用的保健品。
對策六:食補藥補保健康
合理營養(yǎng)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秋冬季保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心腦血管病患者要保持膳食營養(yǎng)均衡,首先要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也可適量飲用綠茶和少量紅葡萄酒。按照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秋冬季氣候寒冷,是精氣匿藏的時節(jié),此時人體對能量與營養(yǎng)的要求較高,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僅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為來年的健康打好基礎。有些心腦血管病患者屬于氣虛陽虛,有畏寒怕冷、氣短乏力等癥狀,可選擇一些有甘溫補益之功的羊肉、雞肉、兔肉、桂圓以及大豆制品;而另外一些心腦血管病患者則屬于陰虛內(nèi)熱,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熱、食少、便秘、水腫等癥狀,可適當選擇一些有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之功的食品,如鴨肉、鵝肉以及百合、山藥、糯米及綠豆制品。另外,生姜、洋蔥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進補之品。常吃生姜歷來被視為養(yǎng)生保健尤其是強壯心血管系統(tǒng)的要訣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對心臟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擴張,從而脈絡通暢、供給正常。洋蔥含有的類黃酮等物質(zhì)在降血壓、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大腦與心臟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藥補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有益氣、溫補、活血之功的中藥,如人參、黃芪、丹參、當歸等,對體虛、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體征的心腦血管病人來說較為適宜。有明顯氣血不足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冬季可進補阿膠;有怕冷、腰酸等陽虛癥狀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時脾胃虛弱者,可加入陳皮10克、山藥15克,以防傷胃。以上諸品,或可燉雞、燉鴨,或可熬湯,患者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請醫(yī)生進行對癥處方。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內(nèi)有蘊熱,表現(xiàn)為心煩急躁、舌紅、舌苔黃膩,不適合藥補,盲補則會出現(xiàn)上火的癥狀。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