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學,是研究人從成年到老年的各種心理活動的變化,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特點的科學。它探討人從青壯年精力旺盛時期逐步進入衰老時期,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如聽覺、視覺等感知覺動作、反應、學習、記憶活動和分析能力、思維活動等會有些什么變化。
老年心理學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機體老化相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如某些感知覺和動作反應等心理活動。二是和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地位和習慣等相聯(lián)系的老化過程中的心理特點、行為方式等。
老年人的性格、思維、記憶、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變化,都是老年心理學要著重研究的問題。
老年人的性格主要可分為五種:慈祥型、拘謹型、狹窄型、麻木型、跋扈型。
老年人的思維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獨立型、靈活型、服從型、遲鈍型。
老年人的各種學習記憶能力是否都同等地減退,是不少老年人十分關心的問題。英國神經(jīng)生物學家科斯塞和米勒認為,人腦受訓練越少,衰老也就越快。所以,老年人要有意識地記憶一些東西,有的老人就用背誦唐人絕句,記電話號碼、郵編之類的東西來抗拒記憶力的衰退,訓練和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反應的敏捷性。
專家認為,良好的適應能力是長壽之源。一是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長壽者都有異常的忍耐性,他們主動性強,生活愉快,不為不良情緒所干擾,精神受了重傷之后能很快恢復平衡。二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這種適應能力既來自先天的遺傳,更來自后天的鍛煉與培養(yǎng)。三是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生活環(huán)境包括居住條件、鄰里關系、飲食營養(yǎng)等。老年人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不良嗜好要戒。不過,老人生活不要過于節(jié)儉,該玩的要玩,該享受的還是要享受。
老人學習了老年心理學之后,掌握了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從事一些符合自己特點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散步、做操、養(yǎng)花、養(yǎng)魚、琴棋書畫等,主動調(diào)節(jié)情緒情感,把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變?yōu)榉e極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老年人如果在感情或人際關系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可以求助于心理治療。如: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卻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對生活中重大事情無法決定,總是猶豫不決。失敗接踵而至,自己無法應付。至愛親朋的遠離或過世,無法擺脫孤獨或悲痛等。
學習老年心理學,還要了解老人常見的心理障礙:一是老人退休后離開了工作崗位,社會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二是退休后,整天無所事事,有空虛感。三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的孤獨。四是對一些新事物和一些社會現(xiàn)象看不慣。五是愛攀比,和年輕人比,與同齡人比,越比越傷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與厭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