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美文誦讀
編前語:曹文軒先生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既是作家,又是學者,還是語文教育家。曹先生主持編著了多種語文讀本,參與了國家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他發(fā)表的許多關于語文教育教學的論述,也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朗讀,一直是曹先生積極提倡的閱讀方式。從本期開始,本刊特開設“曹文軒美文誦讀”欄目,希望小讀者們在誦讀曹先生美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和表達習慣,學會體味文字與文學之美,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優(yōu)雅的精神氣質(zhì)。
關于閱讀的意義,我們已經(jīng)有了豐富多彩的闡述:閱讀是一種人生方式;閱讀是對人的經(jīng)驗的壯大;閱讀還有助于創(chuàng)造經(jīng)驗;閱讀養(yǎng)性;閱讀的力量神奇到能改變一個人的外形;在沒有宗教情懷的世界里,閱讀甚至可以作為一門優(yōu)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這個有著無窮無盡的誘惑的世界里,人們對閱讀卻越來越疏離了,甚至連中小學生們都對閱讀越來越不感興趣了。這個情況當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朗讀在發(fā)達國家是一個日常行為
無數(shù)的人問我:“究竟有什么辦法讓孩子喜歡閱讀?”
我答道:“朗讀——通過朗讀,將他們從聲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p>
難道還有更好的方法嗎?一個孩子不愿意閱讀,你對他講閱讀的意義,有用嗎?就怕是你說到天上去,他大概還是不肯閱讀的??墒俏覀儸F(xiàn)在來做一個設想:一個具有出色朗讀能力的語文老師或者是學校請來的一個著名演員,在他們班上聲情并茂地朗讀了一部小說里的片段,那是一個優(yōu)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個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讀結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記著那部小說,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說,后來他終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進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棄了。于是,我們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對這個孩子的閱讀乃至成長抱了希望。
2006年9月,我應邀參加了第六屆柏林國際文學節(jié)。在柏林的幾天時間里,我參加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朗讀會。他們將我的長篇小說《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說翻譯成德文,然后請他們國家的一流演員去學校、去社區(qū)圖書館朗讀,參加者有學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覺里,朗讀對他們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經(jīng)常的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幾人、上百人坐下來,然后聽一個或幾個人朗讀一篇(部)經(jīng)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梢姡首x在德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是一種日常的、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優(yōu)雅的行為。
“‘語文’學科,早先叫‘國文’,后改為‘國語’,1949年后改稱‘語文’,從字面上看,‘語’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實際上,‘重文輕語’是中國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劉卓)。“語文語文”,“文”是第一的,“語”是次要的,甚至是無足輕重的。重“文”輕“語”,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在很多時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語”給忽略掉了,甚至是貶低“語”的?!扒裳粤钌保苷f會道,是壞事。是君子,便應“訥于言而敏于行”。“訥”——“木訥”的“訥”,便是指一個人語言遲鈍,乃至沉默寡言,而這是美德,是仁者。如此傳統(tǒng)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在中國,能言的人,是當不了“大官”的。中國的“大官”,往往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他們的言說,太“敗壞”漢語了——漢語本來是一種極其豐富的語言,并且說起來抑揚頓挫,很有音樂感的。2008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很讓我著迷,著迷的就是奧巴馬的演講。他的演講很神氣,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詩意。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總統(tǒng)競選,就是比一比誰更能說——更能“語”。我聽奧巴馬的講演,就覺得他是在朗讀優(yōu)美的篇章。
“水深流去慢,貴人話語遲。”這便是中國人數(shù)百年、數(shù)千年所欣羨的境界。當然中國也有極端的歷史時期是講究說的。說客——說客時代。那番滔滔雄辯,口若懸河,真是讓人對語言的能力感到驚訝。但日常生活中,中國人還是不太喜歡能說會道的人的?!霸G”,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這實在讓人感到可疑。
說到朗讀上來——不朗讀——不“語”,我們對“文”也就難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有些話是需要我們大聲念出來的
我去各地中小學校做講座,總要事先告知學校的校長老師,讓他們通知聽講座的孩子帶上本子和筆。我要送孩子們幾句話。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們記在本子上。接下來,就是請求他們大聲朗讀我送給他們的每一句話。我對他們說:“孩子們,有些話,我們是需要念出來甚至是需要喊出來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來、喊出來。這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對我們的成長是有用的?!?/p>
當我們朗讀時,特別是當我們許多人在一起朗讀時,我們自然就有了一種儀式感。
而人類是不能沒有儀式感的。
儀式感純潔和圣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戲的輕浮與淺薄的時代,有了一分嚴肅、一分崇高。
于是,人類社會有了質(zhì)量。
這是口語化的時代,而這口語的質(zhì)量又相當?shù)拖?。惡俗的口語,已成為時尚,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優(yōu)質(zhì)的民族語言,當然包括口語。
口語的優(yōu)質(zhì),是與書面語的悄然進入密切相關的。而這其中,朗讀是將書面語的因素轉(zhuǎn)入口語,從而使口語的品質(zhì)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環(huán)。
朗讀著,朗讀著,優(yōu)美的書面語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口語,從而提升了口語的質(zhì)量。
朗讀是體會語言之優(yōu)美的重要途徑
漢語的音樂性、漢語的特有聲調(diào),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漢語成為一種在聲音上優(yōu)美絕倫的語言。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的親近感。
朗讀還有一大好處,那就是它可以幫助我們淘汰那些損傷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誰都知道,能被朗讀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無法朗讀的。通過朗讀,我們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絕在大門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這套叢書,我之所以愿意從我全部的文字中篩選出這些文字,都是一個用意——
以這些也許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個朗讀時代的到來。
(本文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曹文軒美文朗讀叢書”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