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叢書之《儒家禮樂文化》選 讀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禮樂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文化中固有的、體現(xiàn)某種價值取向并且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它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中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而形成的為該民族成員所認同的心理、觀念、倫理、習俗、信仰、科學、藝術(shù)等方面的群體意識、風貌和特征。對任一民族來說,民族精神都程度不等地具有凝聚、調(diào)節(jié)、推動、教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核心內(nèi)容,是一個民族文化身份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特征。
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概括而言,禮樂文化倡導的“德”與“和”的價值取向,即崇尚仁義道德與自然、他人、社會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念。
中華民族精神中的“貴和”理念,既強調(diào)天人合一,即倡導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更助長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睦相處。而且這種“貴和”理念,也適用于處理不同的國家、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由于歷史和現(xiàn)狀的差異,國情不同,各個國家、民族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分歧、沖突和對抗。從總體上來看,自古代至近現(xiàn)代,西方文化多主張通過競爭、斗爭的方式,來消除矛盾、沖突,歷史事實表明,單純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對于任何一方來說,最終或許都要付出沉重的人力、物力、財力代價,甚至還會對交戰(zhàn)國家及近鄰國家、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嚴重的破壞,危及世界和平。所以,解決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堅決反對訴諸武力以武力相威脅的方式,力主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和沖突。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將中國“禮”主張的“和”理解為無原則和稀泥式的同一、調(diào)和,而應是以確認差別為前提的“異中之和”,是在一定條件和原則下的諧和、融合,即“和而不同”?!巴笔侵溉∠?,使之成為單一的、無差別的事物,或者是處理問題時放棄原則,盲目附和。“和”是指通過各種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jié)合,使有矛盾和差異的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昂汀币猿姓J差異和矛盾為前提,強調(diào)包容矛盾各方??梢?,“和而不同”努力建構(gòu)的是對立統(tǒng)一或多樣性的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一方面,“和而不同”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質(zhì),具有“柔”的特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以和為貴”“寬厚兼容”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和”而不同的“剛”性品格,雖尚“和”,但不一味茍同,盲目附和。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guān)系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創(chuàng)新教育·銳視角”叢書之《喧囂與超越》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普通與尋常,也許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生態(tài)方式,因為無論我們有怎樣顯赫的地位和多么重要的身份,最終都離不開自己的基元性身份——人。
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麥克白夫婦在黑夜施計謀殺了鄧肯王,一夜狂迷,直到第二天早上聽到送牛奶的人在敲城堡的門,才突然蘇醒。
敲門聲雖然普通,卻幫助麥克白夫婦拔離了黑夜狂迷。也許,我們今天教育的許多“黑夜狂迷”,也正需要用“普通的人”去敲醒。
有這樣一種說法,到醫(yī)院看病,千萬不要刻意地去挑選那些所謂的醫(yī)學碩士、博士,因為他們的學位有可能是通過讀書多獲得的,而未必有足夠的臨床經(jīng)驗。我們必須永遠清醒地記住,我們需要的就是治病、康復,而不是醫(yī)生的學位和資歷。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必須永遠清醒地記住”?
《行者無疆》中有這樣一段對瑞士阿勒河的描寫:
伯恩把中心部位讓給它,還低眉順眼地從各角度來貼近它,它卻擺出一副主人氣派,水流湍急,水質(zhì)清澈,無船無網(wǎng),只知一路奔瀉,任何人稍稍走近就能聞到一股純粹屬于活水的生命氣息,這便是它活得強悍的驗證。
阿勒河之所以“活得強悍”,就在于“純粹屬于活水的生命氣息”,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真的太需要這“活水的生命氣息”了!
思考是一種精神移位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擺脫既定模式的流浪。既然是擺脫,就是向現(xiàn)有的制度爭自由,既然是流浪,就是沒有止境的追求。應該是這樣還是那樣?可能并沒有明確的答案,可正因為此,才值得我們?nèi)ヌ剿鳌?/p>
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沾染上很多泥巴,有些是別人丟給我們的,有些是自己不小心沾上的,還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渾身泥巴,怎么辦?
要想不斷地往前走,就不能花太多的時間到河邊清洗自己,因為探路、趕路,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
最長久的思維總是有簡單的起點。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駕馭復雜,卻無法駕馭簡單。
教育的起點是生命。
永遠不要用一種駕馭的姿態(tài)做教育,因為我們永遠都無法有效掌控任何一個生命。
做教育,首先要把自己做“小”。
如果我們將教育目的“簡單構(gòu)思”一下,就會得出兩個字“健康”,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思考。而對于學生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健康培養(yǎng),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價值的存在。
孩子本身就意味著過程,意味著一段很長時間的成長。人生是沒有“絕對”的,孩子的成長更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神秘的懸念。雖然這過程中有著很多看似定性的缺點特征,但其出現(xiàn)是必然的,結(jié)果卻是相對的。因此,對于孩子,我們要多一些尊重鼓勵,多一些終身關(guān)懷。只有耐心地等待,小心地呵護,我們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購書信息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圖書發(fā)行總公司
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
郵編:250001
網(wǎng)址:http://www.sjs.com.cn
電話:0531—82092661
聯(lián)系人:牛元濤
電子郵箱:faxing@sjs.com.cn
網(wǎng)購地址:www.aislife.cn/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