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財赤日增而經濟發(fā)展又停滯不前的僵局,到底有何良方妙策,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于同一經濟現象,各方論者各持己見,結論更是南轅北轍。有趣的是,雙方所持論點都有精密數學模型作為依據,足以“證明”己方所主張方案切實可行,同時提出相反證據,指出對方理據不盡不實,甚或一無是處。
西班牙和希臘兩國因債臺高筑而須厲行緊縮措施的例子,實屬前車可鑒。兩方相反意見一直爭持不下,一方主張負債過重的化解之道在于以債填債;另一方則提出縮減經濟,才是針對經濟增長乏力的對策。前者建議好比解酒還須多喝威士忌,而后者則好比低卡路里高纖飲食方式就可保身體健康;其實雙方建議都以偏概全,有欠公允。
即使雙方意見在知性層面各有可取之處,卻斷無并行不悖之理。依筆者看來,雙方意見矛盾之深,也許反映背后真相實已超乎傳統(tǒng)經濟理論范圍,以致無論采取哪一方所提出的傳統(tǒng)政策方案,都難免引發(fā)災難性后果。
不過,舍此兩途,究竟可還有另一種可行辦法?要另尋破繭之道,首先必須正視問題所在。
數學上有所謂“奇點”(singularity)的概念,原意指無任何解法(solution)的方程式,但用以比喻當前的經濟困局亦頗為貼切。此外,物理學上已經證明有所謂黑洞存在,亦即宇宙間由巨大星體因燃料耗盡而產生的引力塌縮所致的現象;黑洞本身引力之大,亦足以在時空結構中產生“奇點”,以致不少標準物理學方程式亦難以找到任何解法。
黑洞又有所謂“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一旦越過界限,則任何模型也無法發(fā)揮作用。根據廣義相對論,事件視界亦即特定時空界限,任何事件也不得越過雷池半步,否則就無法對外在觀察者產生任何影響。在黑洞之中,此界限也就是所謂的“不容折返的臨界點”(the point of no return),只因其中引力之大,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
對科幻小說讀者來說,黑洞引力可算是耳熟能詳的題材,一般人都知道任何事物若太接近黑洞,就會被吸進其中,無一幸免。不過,若能掌握分寸,盡量靠近黑洞邊緣而又不致越界,就能借助黑洞巨大無比的引力,像彈弓作用一般,反彈向宇宙中遠處的目標。
理論上,星體塌縮現象可產生黑洞;星體質量愈大,其塌縮后所產生的黑洞引力也愈大,被吸進其中的鄰近太空物體也就愈多。銀河系中心就被視作一大黑洞,其質量相當于430萬個太陽。
依筆者看來,目前的環(huán)球經濟環(huán)境亦不妨比喻為一大黑洞。至于任何形式的經濟泡沫,尤其是債務泡沫,則可視為即將形成的黑洞。一旦泡沫出現塌縮現象,就會自行變?yōu)楹诙矗渲小笆录暯纭币酝獾囊磺袀鹘y(tǒng)經濟模型也就會徹底失效。無論任何經濟理論,若未能超越債務過重相關的“事件視界”,就無法針對經濟危機提出有效解決方案。更有甚者,此等空談經濟理論所提出的任何方案,都只會徒令危機變本加厲而已。
若能運用得宜,債務(亦即所謂“杠桿化”)實在妙用無窮。不過,若是商業(yè)周期衰退,尚可期望通過實施貨幣及財政政策,而能或多或少產生正常反應。但若所面臨的是債務黑洞的“事件視界”,則貨幣及財政政策就難望產生以往的成效;即使政策能發(fā)揮作用,亦難望會產生各種經濟模型所預期的效果。
債務黑洞中存在債務不斷膨脹,與經濟增長持續(xù)收縮兩股水火不容的作用力。無論削減政府開支抑或加稅,短期內都會導致GDP下跌;根據學術研究定義,所謂短期,一般指四至五季。若說加稅或削支不會對經濟產生實時影響,未免與數學原理不符。筆者無意表示支持任何一種方案,僅僅指出無論哪種都有后遺癥。事實上,不論加稅與增加政府開支兼施,抑或減稅與削支并行,同樣會產生短期及長期后果。
其次,政府舉債始終有個限度。雖然實際限度因個別國情而異,但聲稱政府舉債竟可以永無止境,就未免自欺欺人。
債務的“事件視界”(臨界點)實在不難察覺。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羅戈夫(Kenneth Rogoff)兩位教授稱其為“大崩潰關口”(\"Bang!\"moment),即有關國家或地區(qū)已喪失在債市舉債的能力。以俄羅斯為例,該國就在1998年面臨此一時刻,當時該國的債務占GDP比例為12%。日本目前債務占GDP比例高達230%,而且在該國人口漸跌的同時仍續(xù)見趨升,可見日本正逐漸迫近“大崩潰關口”。希臘已在數年前出現債務臨界現象;西班牙若非歐洲央行出手相助,去年實際上亦已再無力在債市舉債。歐洲其他國家相信亦會相繼步其后塵。
在債務黑洞的陰影籠罩下,現時各種經濟理論都無法根據過往經濟表現塑造出可行方案。各國將有必要為擺脫本國所面臨的債務黑洞自尋出路,其中或須在減債(削減黑洞規(guī)模)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即使未受債困的國家,亦須未雨綢繆,為應對鄰近國家債務黑洞的威脅作好準備。
以芬蘭為例,既然該國為歐羅區(qū)成員國,難免受到其他成員國所產生的債務黑洞引力所影響。至于中國,其對歐洲出口近期亦驟跌近12%;筆者相信其他向歐洲出口的國家亦難免同一遭遇。
(作者為千嬉波顧問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