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人,在公園里拉二胡,跑調(diào)了。拉完,他朝我微笑,說:“謝謝你,能聽完?!?/p>
我愕然。其實我站在旁邊看風景,根本沒在意他的二胡聲。
老人挺幽默:“我在家練,孫子、孫女、老伴、兒子都說難聽,把我給轟出來了?!?/p>
我不想掃了他的興,言不由衷地說:“不錯,聽得出來是《二泉映月》?!?/p>
我看到老人高興壞了。
現(xiàn)在要做一個傾聽者很難,你要獲得一個傾聽者更難。身居鬧市,面對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你在心里盤點一下,你有幾位忠實的傾聽者?
大家都很忙。忙得沒有時間聽別人說話,忙得只剩下疲憊不堪。
有一位年輕的義工,她喜歡與福利院孩子在一起,她會經(jīng)常買一些文具送給他們。有一天,義工聯(lián)盟讓她去敬老院陪老人說說話,她欣然答應(yīng)了。
她是中午去的,直到傍晚才回來。她說自己快瘋掉了。因為整整4個小時,她一直在聽一位老人說自己“光輝的歷史”,說兒子兒媳的不是,說單位哪個領(lǐng)導(dǎo)對不住他……她沒有機會插嘴,只得坐在那里聽,一直聽,聽得頭皮發(fā)麻,聽得哈欠連天。
但老人根本不在意,他還在說,說啊說。
說到太陽西沉。老人心滿意足,也累了。他說要小睡一會兒,晚上想吃一碗熱米粥。
大家聽了,哈哈大笑。
年輕的義工第二天接到一個電話,是敬老院工作人員打來的。說那個老人要謝謝她,這么多年了,只有她能把他的故事聽完。
香港有個著名的義工叫蘇金妹,雖然她腿有殘疾,但幫助過許多人。她說,慈善有時候并不是付出金錢,而是時間。用這些時間來傾聽,傾聽那些孤苦者、受困者、抑郁者的心聲,這也是一種救助,是一種精神慈善。
雖然,在這個浮華的社會里,要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真的很難。
朱維娜摘自《每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