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矛盾的人,一手拿著鋒利無比的矛,一手拿著堅不可摧的盾??墒?,這樣的矛盾使得誰也不敢親近——這是多年好友和過往的同事對他的共同感受。
從學生時代起,他就才華橫溢而又鋒芒畢露。
他樣樣都爭第一,處處都表現(xiàn)自己。他的大學老師多次在不同場合將他提起:“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學生,但也是我怕見到的學生?!痹蚝芎唵?,愛出風頭的他喜歡在課堂上猝然發(fā)難,挑戰(zhàn)權威,在其他學生的哄鬧和口哨聲里,先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繼而窮追猛打、擴大戰(zhàn)果,讓一幫學究面色鐵青、尷尬不已。
畢業(yè)后,他選擇了投身媒體,到一家期刊做了編輯。在一群年輕同事里,他的稿子寫得好,選題做得出色,編輯部的大策劃幾乎被他一個人包攬,其他同事只能羨慕到眼饞,每次開選題會,他都出盡風頭,毫不留情地指責同事的語法問題和邏輯錯誤,即便領導念了錯別字,他也會當眾指出——他覺得自己是在堅持原則。遇有與同事合作的選題,他總是第一個完成,然后在一旁用驕傲的口吻催促著手忙腳亂的同事。
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相對于復雜多變的外部世界,這個世界要簡單得多——一切都按他的意愿行事,他覺得對的,自然就沒問題,他覺得不好的就會徹底拋棄。他覺得人就應該活得這么真實,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那年年底,社里評選先進工作者。他信心滿滿:我的成績有目共睹,這個最佳舍我其誰?可是他失敗了,他連一票都沒有得到,反倒是他從來都看不起的一個“平庸”人物出人意料地當選。
以他的個性,怎么能容得下這種“嘲弄”?當天,他就向領導提出辭職。
以后的三年,他一直都在跳槽的動蕩中度過,而跳槽的理由也各種各樣:領導對自己不夠重視,單位沒有前途,人員素質(zhì)太差,辦公環(huán)境惡劣……懷才不遇的他變得焦躁和憤怒,一點小事情就會讓他暴跳如雷。他開始前所未有地偏激,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在與他為敵。
那段時間,痛苦如蠶,心似桑葉。
直到有一次,在一個聚會上偶遇曾經(jīng)的領導,從曾經(jīng)的領導那里,他聽到了以前的同事對他完全不同的評價:在原單位同事的眼中,他的“恩怨分明”被說成小肚雞腸;他的“特立獨行”被說成自命不凡;他的“堅持原則”被說成不近人情;他的“書生意氣”被說成盛氣凌人……最后,領導給了他一個忠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性,這點很正常。但我們需要去適應世界,而不是讓世界來適應你。如果你為堅持自己的個性而去挑戰(zhàn)別人,必然會輸?shù)煤軕K。因為,任誰都不能與世界為敵!
“任誰都不能與世界為敵”,這句話如炸雷般在他耳邊回響。那晚,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不眠。
此后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都把自己關在家里。平生第一次,他把過去的自己當成是“假想敵”,沙盤推演般地找尋著往日的敗筆:“那天不應該說那些話”“哎,那次對待某人的方式簡直就是在賭氣”……每發(fā)現(xiàn)一處失誤,他就多一份愧疚。反思到最后,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竟是一個甚至連自己都忍受不了的人!在深深自責的同時,他倍感壓力。他知道,如果不徹底重塑一個新的、沒有“殺傷力”的自己,就注定會被這個世界拋棄!
“你之所遇,便是你之所施。”他對《圣經(jīng)》中的這句話深信不疑。他下定決心:把最真誠美好的自己奉獻給世界,從而求得內(nèi)心的喜樂安詳。
一個月后,他加盟了一家很有名氣的雜志社。社里的人都很快喜歡上了這個溫和又有內(nèi)涵的年輕人:和善的微笑總是洋溢在他的臉上,他行事沉穩(wěn)而謙遜,對待每一個人都友善而又真誠。愛說笑話的他總能給辦公室?guī)硪黄β暎尯退黄鸸ぷ鞯耐聜兌夹那橛鋹?、如沐春風。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能力博得了大家的信賴,每當有難題出現(xiàn),大家都會不約而同讓他來辦,大家?guī)兔?,因為他對每一個同事的優(yōu)勢和特長都了如指掌,分配起任務來也格外恰當。
他非常滿意和享受現(xiàn)在的生活,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希望。
半年后,編輯部內(nèi)部競聘,他以全票當選新刊的執(zhí)行主編。人們都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和親切的笑臉,他卻淚眼婆娑。只有他知道,為了迎來這世界的真心擁抱,他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難!
余長生摘自
《青春歲月·智慧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