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歲時,父親有一天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最大的給孔融??兹趽u了搖頭,說我年紀小,大梨子應該讓給哥哥,然后自己揀了一個小梨子。
這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問:“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答:“我不會讓梨?!鄙虾R幻W生在語文考試中,因這樣回答被老師打了一個紅叉。此事被媒體報道后,迅速引來眾人圍觀。
學生在答題中,“讓梨”或“不讓梨”是對自己態(tài)度或想法的一種表達,本無可厚非;老師以“謙恭敬讓”的價值觀為尺度做出自己的評判,也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對圍觀者的有些說法,我不敢茍同。
有人說,學生答“我不會讓梨”是真實的想法,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說真話。言下之意,老師對這道題判錯,是剝奪了學生說真話的權(quán)利。
孔融讓梨的故事,的確不是“讓”或“不讓”那么簡單,它是對“謙恭敬讓”這個價值觀是否認同的問題。鼓勵講真話與認同一種價值觀,這得一碼歸一碼,更何況表達真實的想法并不等于“真”?!罢妗笔乔笳娴倪^程,是讓言行不斷趨向真理的過程。因此,作為老師,在認可學生講真話的同時,必須表明自己的價值取向,否則,是非何在?正像趙本山小品中所說的,一加一是可以等于三的。為什么?在你算錯的時候。教育不是腦筋急轉(zhuǎn)彎,得有求是求真的態(tài)度。
更有甚者,就是對“孔融讓梨”直接否定,說“小孩子貪吃貪占是人類天性”,一個“讓”就多了一份奴性,少了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這種說法就更是莫名其妙。
孔融的父親把最大一個梨子給孔融,這是在慈愛而非規(guī)則的主導下做出的決定。對于孔融的哥哥來說,這一決定顯然是不公平的。如何化解?這時候孔融能通過“讓梨”的行為,將父親對他的愛延及哥哥,這就是美德,是值得稱頌的道德范例。
什么是人的天性?自私、利己、貪婪、人與人是狼、他人即地獄,難道這些就是應該捍衛(wèi)的人的天性嗎?詩人顧城說過:當人類最初站立起來,并艱難地在石壁上劃下一根線條的時候,人類的文明就開始了。然而,這根意味著人類文明的線條,同時也像繩索一樣,不可能不對人類有所制約。
雖然是一個小故事,但“孔融讓梨”早已從個體的標本中得到了升華和突破,成為了一種精神一種美德一種在文化的良知中不斷傳承的薪火?!白尅保^非虛偽、怯懦、奴性,而是一種胸懷和境界。因此,我們有理由向一切美德表達我們美好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