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做好體育教學評價工作,是當今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體育教學評價一直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雖然近年來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仍然沒有實現系統的理論總結,特別是在向素質教育思想轉型的過程中,對它更缺乏實踐的全面檢驗。
從體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我國體育教學評價工作尚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
(1)認識上存在偏差。體育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檢查體育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幫助教師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調節(jié)教學行為、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院的整體教學質量;二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存在著對體育教學評價工作認識上的偏差,普遍存在為評價而評價的問題。
(2)方式上陳舊。當前評價,每學期期末由教務處向學生發(fā)放本班任課體育教師教學情況調查表,各班對教師進行評價后把調查表匯總到教務處,然后由教務處派人采取人工的方法進行統計,評價的統計結果需要在評價結束兩周以后才能出來。這種方法每個學期只進行一次,而且不是全部學生都參與,信息量不足,統計時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統計時由于參與評價的學生較多,評價的教師也比較多,統計還是人工計算,所以工作量比較大,容易出錯,效率低,統計結束后也沒有把評價結果反饋到任課教師,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反映情況不清楚,無法改進自己的不足。不符合當前無紙化辦公、網絡化辦公的發(fā)展趨勢。
(3)內容與標準缺乏實效性、科學性。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實現的,考核的對象主要是學生。由于長期受傳統學科課程思想的影響,現行的體育教學評價只限定于傳統的教學評價,并不強調學生主體參與程序的評價,并不強調學習心理素質培養(yǎng)方面的評價。
針對上述存在的不足,下面從評價模型、評價系統的需求分析、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編碼與測試共四個方面來描述基于Asp.net體育教學評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評價模型的建立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選擇什么樣的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模型。為了保證對教師教學評價的公平、公正,需要確立一套嚴格、細致、便于操作的監(jiān)督措施和糾偏措施,因此考核的主要項目和內容需要利用教育統計和教育測量學理論進行統計、分析,并科學地調整權重,以求達到最優(yōu)化。
1.1評價內容的確定
2002年12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體育課的目標、任務等方面做了較大修改,強調體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扎扎實實地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全面鍛煉身體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同時注重學生自我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打下基礎。教學目標的定位決定了教學評價的方向,因此,構建素質教育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適應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本系統時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的要點有下面幾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教學特色。
1.2評價模型權重的設計
確定了評價內容后,下一步工作是確定評價各項目的權重,即權系數。權重表明了各評價項目同評價結果之間的確定關系。權重系統是在一個特定的項目集合體中,各項指標所占的比重,是相應的項目對達到目標影響程度的尺度。權重大的項目必將引起大家的重視。當前常用權重統計計算方法有:“專家評定法”、“調查統計法”、“對偶比較法”等。根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特點,權重用調查統計法來得出,簡單介紹如下:將初擬評價項目制成問卷,發(fā)給有關專家和有經驗的評價者,請他們對初擬評價項目的每一項做出重要程度的判斷。一般分為五檔,即Ai(A1表示很重要,A2表示重要,A3表示一般,A4表示不重要)。答卷者對每項項目做出判斷時,只能選擇一個檔次。然后,收回問卷并求折算票數,每一檔次的重要程度都賦數值來表示,各個重要程度用表示,表示很重要100%,表示重要80%,表示一般60%,表示不重要40%,表示很不重要20%。各項權重:
根據上述教學質量評價模型的內容與權重設計的介紹,本評價系統具體形成的評價內容分學生評價內容、同事評價內容、系領導評價內容共三部分。
2面向對象需求分析
建立需求分析模型是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務。系統采用面向對象的思想進行軟件需求分析,建立面向對象的需求模型,并通過UML工具來描述。面向對象需求模型主要由用例圖來描述。
在分析系統的問題陳述后,形成系統各用戶的業(yè)務用例圖,然后將用戶業(yè)務用例整合成系統用例,最后形成的用例圖如圖1所示。
3面向對象分析
面向對象分析的主要任務:首先要理解用戶的需求,包括全面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明確所開發(fā)的軟件系統的職責,形成文件并規(guī)范地加以表述。然后進行分析,提取類和對象,并結合分析進行建模。其基本步驟是:標識類,定義屬性和方法;刻畫類的層次;表示對象以及對象與對象之間的關系;為對象的行為建模。
3.1識別與確定分析類
通常分析類被劃分為3種類型:邊界類、控制類和實體類,依次代表系統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交互的邊界、系統在運行中的控制邏輯以及系統要存儲和維護的信息。
3.2建立對象-行為模型
在需求分析階段,為每個用例描述了該用例的事件流,根據該事件流,就可繪制相關的動態(tài)用例圖,其中包括時序圖和協作圖。
3.3建立對象-關系模型
用例模型的對象—關系模型,即靜態(tài)模型,主要涉及分析類的屬性、分析類的關聯、分析類圖和分析類的合并等內容。
對評價系統用上述的面向對象方法進行分析并建模。下面對登錄用例進行用例分析,并建立靜態(tài)模型與動態(tài)模型。
為登錄用例進行用例分析,并建立靜態(tài)模型和動態(tài)模型。
登錄用例主要完成登錄功能,涉及的前臺用戶有:學生、教師、系領導,后臺用戶有:管理員。
3.3.1確定分析類
圖2所示為登錄用例的分析類。
3.3.2靜態(tài)模型
圖3所示參與類圖描述各類之間的關系。
3.3.3動態(tài)模型
動態(tài)模型描述系統的動態(tài)行為,表現了對象在不同時刻的動態(tài)交互。這里將登錄用例的行為分派到這些類對象中,用時序圖來建立動態(tài)模型。圖4、圖5是登錄用例前臺、后臺的時序圖。
4面向對象設計
面向對象設計主要考慮“如何實現”問題,其焦點是從問題空間轉移到解空間,著重完成各個層次的模塊設計。
考慮到本系統是一個基于B/S的分布式網絡應用系統,所以總體上采用分層結構,使整個系統的邏輯實現更加縝密。具體地說,可采用3層架構來實現系統,即表現層、業(yè)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
4.1分層分析
4.1.1數據訪問層
該層是整個系統中用于對數據庫進行操作的層次,它為上層的業(yè)務邏輯提供服務。在這一層中,對應于數據庫中的每一張表,都有相應的一個數據訪問類。
4.1.2業(yè)務邏輯層
該主要實現本系統所需要的業(yè)務邏輯。通過數據訪問層,將所需要的數據庫信息讀取到數據庫所對應的實體類中,并完成系統所要求實現的登錄、評價、查詢評價成績、生成評價成績、查詢評價狀態(tài)等功能。這一層的各個類就是通過數據訪問層的各個方法取得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處理,對表現層提供必要的信息。
4.1.3表現層
這一層就是用戶所能夠看到對系統進行操作的WEB界面,是用戶與系統之間的接口,用于接受用戶請求和返回系統處理結果。
4.2架構模式
本系統在表示層主要用到設計模型是MVC,M為模型(model),主要實現對業(yè)務邏輯的處理。V代表視圖,采用Asp.net頁面實現,主要用于顯示數據和將用戶請求和輸入傳給控件器;C是控制器,采用C#類庫實現。
以登錄用例設計類/對象設計,圖6顯示了登錄用例的類/對象,以及各個類之間的關系。
將各個實體類設計成數據庫中的表,用于存儲和管理系統中的信息。
根據cpClassDb實體類,設計班級表cpClass,見表1。
根據cpFacultyDb實體類,設計系部表cpFaculty,見表2。
5編碼與測試
因為本系統建立在Asp.net平臺上,使用三層體系結構(DAL、BLL、USL)來構建應用程序。
表示層(USL):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現成.aspx,如果邏輯層相當強大和完善,無論表現層如何定義或更改,邏輯層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務。
業(yè)務邏輯層(BLL):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問題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對數據支持的操作,對數據業(yè)務的邏輯處理,如果說數據層是積木,那邏輯層就是對這些積木的搭建。
數據訪問層(DAL):主要對原始數據(數據庫或文本文件等存放數據的形式)的操作層,而不是指原始數據,見表3。
系統的編碼實現介紹如何將設計模型轉換為源代碼。由于篇幅原因,不列出具體的代碼。測試是動態(tài)查找程序代碼中的各為類錯誤和問題的過程。根據本系統的三層結構,采用單元測試與集成測試相結合、自動化用戶界面測試來實現測試,保證系統的功能得以實現。
在系統分析類圖中,可明顯三個層次:實體類、控制類、界面類。根據三層結構的特點,對每個實體類進行單元測試,對控制類進行集成測試,對界面類進行Web測試。由于篇幅原因,主要介紹評價設計模型的編碼進行測試(因為這一步驟是整個流程最重要的部分)。
6小結
本文利用面向對象軟件開發(fā)方法和技術,論述了基于.net體育教師評價系統的有關技術問題,通過Asp.net技術實現了體育教師評價系統,實現了對評價數據自動收集與管理。本系統充分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的強大功能,改變了傳統的人工評價、人工統計,評價結果的對用戶是透明的,不需要人工干預,既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保證了評價工作更加安全、高效;本系統既方便了評價結果的發(fā)布,又節(jié)省了資料,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