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里有則故事:大唐天寶年間,有個叫勤自勵的問題青年,平日除了尋釁滋事,最大的業(yè)余愛好就是打獵,被他射殺的老虎不計其數(shù)。某日,他又帶領幾個小弟去山中尋找老虎,半路遇到一位黃衣老者。老人勸他放下屠刀,“虎乃百獸之王,本無害人之心,如果你繼續(xù)濫殺無辜,將來必為虎害”。勤自勵聞言醒悟,當即折箭為誓,發(fā)誓不再殺虎。
不后,勤自勵上山打獵,只打到一些小動物,正準備下山回家時,忽然看見一只黃斑老虎困在陷阱之中,目露哀求之意。勤自勵頓時動了惻隱之心,趁陷阱的主人未到,趕緊把老虎救了出來,放歸山林。他做了件善事,按說應該心情舒暢,可他卻陷入矛盾之中。他想到了這個陷阱的主人,人家辛辛苦苦挖了個坑,好不容易才逮到個大獵物,說不定全家老小都等著拿它去換柴米油鹽。現(xiàn)在自己卻拿別人的東西做了順水人情,那他家人的日子怎么過?他陷入了兩難境地:“人以獲虎為利,我卻以放虎為仁。我欲仁而使人失其利,非忠恕之道也。”
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是勤自勵所遭遇的困惑,至今仍在困擾著我們。我們?yōu)榱俗錾剖?,是否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去侵犯別人的正當權益?
去年,“京哈高速救狗事件”曾引起廣泛關注。一輛裝載著五百多只狗的卡車行駛至半路時,被動物保護志愿者們攔住,他們要求商販將狗全部放生。商販是合法經(jīng)營,自然不答應,如果放狗一條生路,自己就會血本無歸,等于斷了自己的生路。志愿者要救狗行善,商販要賣狗獲利,雙方互不相讓,差點兒動起手來。事情越鬧越大,最后連警察都出動了。 保護動物權益當然應該提倡,可是商販的權益要不要保護?且不說人權與狗權孰重孰輕,起碼眾生應該平等吧,憑什么你為了救狗,就可以不顧商販的死活?也許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的動機是善良的,就不必在乎手段,就可以無視他人的權益受損。這樣的善行是否過于暴力?
古人救虎,今人救狗,何其相似。勤自勵為了補償獵戶的損失,把自己打來的小獵物全部放入陷阱中。在“救狗事件”中,最終也采取了類似的解決方式,雙方僵持15個小時后達成協(xié)議,由兩家機構共同出資將這批狗全部買下放生。小狗得救,商販獲利,皆大歡喜?!拔矣识谷耸淅?,非忠恕之道也?!比绻切┲驹刚咴缦氲竭@層,問題解決起來也許會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