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樂本來是密不可分的,人和動物一樣都具有自然的靈性,聽聞不免要手舞之足蹈之,乃至于擊節(jié)而歌。要說舞蹈的起源在于模仿,倒也不盡然。體態(tài)曼妙的仙鶴有翩翩的風(fēng)采,低垂的楊柳在風(fēng)中飄揚,那是自然的節(jié)拍,可人也會創(chuàng)造出貼合自身的舞蹈來,那才符合“萬靈之長”的身份。
遠(yuǎn)古居民也許是在寒夜的篝火旁跺腳取暖,或在狩獵時狂奔亂跑,或在大自然的風(fēng)雨雷電中無意識地掙扎膜拜,可在這動作之中,他們感受到了節(jié)奏與愉悅,從而將其凝固為有程式的舞蹈。狩獵舞、圖騰禮儀舞、巫舞的起源大致如此。他們以毛羽為飾,擊石拊石,投足以歌,即興呼叫??扇绱耍麄冞€不滿足,他們渴望自然的伴奏四季同在,不分日夜,于是產(chǎn)生了樂器,有了石磬、陶哨、骨笛。
一旦勞作有了閑暇,生活就有了娛樂的分工,就有了頌揚氏族英雄、反映戰(zhàn)爭生活、表現(xiàn)生產(chǎn)活動的舞蹈。他們能以閑適的心態(tài),面對自然的無常,用舞蹈來釋放自己的心靈,歌、舞、樂從而得到了藝術(shù)形式上的統(tǒng)一。但另一方面,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原始大家庭開始分解,歌、舞、樂也開始分離。在田頭山野任意高歌,在天高地遠(yuǎn)中手舞足蹈,在風(fēng)清月明下獨奏,自我意識的覺醒,也使得這三者獨立開來。
周代的禮樂制度十分完備,強調(diào)樂舞的祭祀和教化作用?!爸贫Y作樂”被當(dāng)做治國的手段,通過禮樂分等級名分??鬃訉Υ送瞥鐐渲?,所以對春秋之亂要發(fā)出“禮崩樂壞”的感嘆。周代雅樂的代表是“六代舞”,可謂是對前朝歷代歌舞的一個總結(jié),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推《大韶》。史載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令他心神陶醉,“三月不知肉味”,稱其為盡善盡美?!昂嵣鼐懦?,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大韶》演出時的盛況。
舞分文武,這種劃分的起源應(yīng)該在夏代,即從大禹將權(quán)位傳啟、終結(jié)禪讓制度,確立“家天下”傳統(tǒng),建立夏朝開始。其后的江山更迭,基本是通過武力來解決。歌頌禪讓得的天下,稱為“文舞”;歌頌武力奪取天下的舞蹈,屬于“武舞”。依次而論,周朝“六代舞”中,黃帝時《云門》、唐堯時《大章》、舜帝時《大韶》、夏禹時《大夏》為“文舞”,而商湯時《大鑊》、周武王時《大武》稱為“武舞”。后代的禪讓制度實際已不存在,但也將本朝更迭時的和平交接稱為“文舞”,而將江山易主或?qū)ν庥帽奈璧阜Q為“武舞”。
《詩經(jīng)》中把詩歌劃分為風(fēng)、雅、頌三類。風(fēng)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也是十五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民歌。雅是正樂,“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由上層貴族所作為“大雅”,由一般文人所作為“小雅”,常在宮廷宴飲和貴族家中表演。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舞曲??鬃诱f“鄭聲亂雅樂”,“聲”當(dāng)不是指民歌、民俗,而是通俗和流行音樂。舞蹈按這個體系,也可劃分為“風(fēng)、雅、頌、聲”四類,即指民間舞蹈、高雅舞蹈、宗教舞蹈、流行舞蹈四類。
周代的散樂,即指民間歌舞,在一般的祭祀禮儀與宴享賓客時表演,當(dāng)時的舞蹈有《象舞》和《萬舞》等。散樂又稱“百戲”,它包含著各種民間音樂的新因素。漢代設(shè)“樂府”,廣泛搜集民歌,百戲演出,規(guī)模盛大,長安京師“三百里內(nèi)皆來觀”。這些民間歌舞大概包括樂舞圖、革建、鼓舞、七盤舞、相和歌、清商曲、可采蓮、巴渝舞、白纻舞、跳丸、蹴鞠、投壺、六博、幻術(shù)、擊劍和氣功等。而唐代長安的樂舞百戲中也出現(xiàn)了歌舞戲、滑稽戲、傀儡戲和各種雜技。
夏代的女樂大概是流行樂舞開始的標(biāo)志。夏以前的樂舞一般是原始居民自娛自樂用,尚未出現(xiàn)娛樂的分工,從夏開始才出現(xiàn)專門的歌姬舞伎從事的樂舞。流行的“靡靡之音”也與女樂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過把亡國根源歸結(jié)到女流之輩,如西施、楊玉環(huán)等,也是男權(quán)意識的一種誤導(dǎo)。南北朝時的亂世促使了女樂的流行?!般~雀春深鎖二喬”,曹操所建的銅雀臺,是享樂歌舞的真實寫照。而南朝石崇寵愛歌舞伎綠珠,為其編制《明君歌舞》,最終為她傾家蕩產(chǎn),失卻性命。
中國歷史上的舞蹈名家,著名的有西施、趙飛燕、楊玉環(huán)、公孫大娘等。當(dāng)時吳王命人將御花園的一條長廊的地下挖空,然后放進(jìn)大缸,上面再鋪好漂亮的木板。西施踩木屐在地板上踱步時,腳下就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叮叮嗒嗒”的回聲,裙邊的小鈴鐺也會跟著響起“叮叮當(dāng)當(dāng)”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這種舞蹈稱為“響屐舞”。而趙飛燕的舞蹈功力非常好,相傳她身輕如燕,可以“掌上舞”,一個舞伎最后能登上皇后寶座的,恐怕只有她了。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歡音樂,他繼位后,選定了宮廷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這就是“梨園”的來歷。以后戲劇界就被稱為“梨園”了。他所作的《霓裳羽衣舞》,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xiàn)在,它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楊貴妃在該舞曲中的表演令唐玄宗為之心折。
但公孫大娘才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以舞《劍器》而聞名于世。據(jù)說當(dāng)年草圣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的劍器舞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詩圣杜甫作《劍器行》,寫盡當(dāng)年公孫劍器之盛,“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嚯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晴光”。這等陽剛之姿,是令須眉也要汗顏的了。
唐代對外交流十分頻繁,“胡舞”更受青睞,宮廷宴樂“十中就有《龜茲》、《康國》等七部多屬西域胡地風(fēng)格的樂舞,“健舞”、“軟舞”中許多最著名的舞蹈都是“胡味”濃郁的,如《胡旋》、《胡騰》、《柘枝》等。這種強大的感染力,更原始熱烈,在被儒家傳統(tǒng)摒棄已久后反而得到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