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群:長期工作于日資、美資、本土公司和歐洲公司在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斡旋于各種文化沖突的最前沿,成長在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期,對各類辦公室文化有著長期的觀察和深刻的理解。
對有兩個老板的下屬來說,讓兩個老板都高興很難。在公司這個江湖,通常兩個老板在勢均力敵的時候,博弈往往是不露聲色地通過手下的棋子來完成。做哪個棋子,你要想清楚。
在香港和一個在跨國公司工作的朋友吃飯,聊到他剛換工作。說起來,干了6年多的工作辭職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兩個老板,一個是即將退休的前老板,一個是他的直接上司,兩個人的策略和做事風格完全不一樣——表面上互相給面子,還是客客氣氣。苦的是我的朋友,斡旋在中間,總是得到不同的指令,這邊要給舊老板面子,那邊又不能不執(zhí)行新老板的意思,每天考慮如何兩全其美,差點人格分裂。情況持續(xù)了一年不見改善,只能以辭職離開,來結束這一段矛盾的人生。
兩個老板的情況在大公司里并不少見,特別是有總部,有分公司的所謂“matrix”(交叉管理)架構里,一個分公司的部門頭兒,通常就會有兩個老板,一個實線上司,一個虛線上司。有時候,實線的是本地的總經理,虛線的是總部的職能部門,有時候則是反過來。兩個老板倘若關系不錯,公司對于誰管什么又規(guī)定得很清楚的話,兩個老板的架構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公司都有好處,無可厚非。一方面,可以用本地領導來保證功能部門對本地業(yè)績的幫助,另一方面,總部功能部門的參與領導又可以發(fā)揮專業(yè)方面的支持作用,相互制約的同時又兩全其美。但現(xiàn)實往往不像策劃的那樣完美,這種兩個老板的設置,如果關系不好,職責不清,便有可能變成兩不管的灰色地帶,或者是兩邊爭權奪力的橋頭堡,對于公司來講也會有風險。輕的是效率不高,重的像我朋友這種情況,人才流失,甚至被下屬利用而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帶,導致公司利益的損失。
而對有兩個老板的下屬來說,讓兩個老板都高興要比戰(zhàn)勝一個困難開心得多。如果他們關系不好,職責又不明,加上由于職位不同,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兩個老板的利益,所關注的東西也不一樣,如何處理和兩個老板的關系會是一項不容易的任務。
種情況是其中個老板強勢,喜歡管事,在公司也有勢力。而另一個又樂意讓權,那么實際上兩個老板也就等同于一個老板,情況會相對簡單,搞定這個老板和他所交待的事情就可以了。
如果一個強,另一個也不相讓,對一件事情意見不統(tǒng)一的時候互相較勁,那么做下屬就會比較難,而且發(fā)展下去,往往是意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對誰錯。而且,在公司這個江湖,通常兩個老板在勢均力敵的時候,就算互不相讓,也不會翻臉,博弈往往是不露聲色地通過手下的棋子來完成。所以對棋子來說,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對形勢做出評估后選一個老板來做靠山,但風水輪流轉,誰又能保證是站對邊了呢?我以前的一個同事,在分公司的時候,對當時處于極盛時期的區(qū)域總經理唯命是從,不太答理總部的虛線老板,誰知不久后調任總部,不答理的虛線老板變成了唯一的老板,從此不受重用也就事出有因了。另一個選擇通常是我的選擇:在上面意見不統(tǒng)一的時候堅持做對公司有益的事,短期看起來可能兩邊都不待見,但業(yè)績擺在那里,長期來看還是會得到公司認可。而且對事不對人,避免了站錯隊的尷尬。
如果兩個老板勢如水火,夾在中間的下屬就如同夾在婆媳之間的老公,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會采用墻頭草的做法,陽奉陰違,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A面前表忠心,再多少爆一些B的料;再在B面前拍馬屁,投訴一下A,以為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殊不知,沒有不透風的墻,紙也包不住火,話總會傳來傳去,老板也不是傻子,不會永遠受蒙蔽,雙重間諜一樣的身份一旦被識破,則面臨雞飛蛋打。用我前同事的話來說:叛徒誰都害怕,這樣的人誰都不敢重用。
而處理得好的,就像六六所描述的雙面膠,最好是兩邊不得罪,既不在A面前說B的壞話,也不在B面前投訴A,兩邊不得罪。兩邊的要求都盡量滿足,事情做好,做人也做得漂亮,但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如果真的做到了資深雙面膠的層次,不但可以貼在兩個老板之下,貼在兩個老板一起甚至之上也大概是指日可待了。一句話,一個好的雙面膠隨時可以成為萬能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