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聯(lián)系日益增強,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等概念隨之而來。各國不同的文化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然而隨著各國文化之間之流日益增多,文化也開始相互影響,吸收與改變并存。Chinglish便是文化全球化的產物之一,本文針對chinglish的定義、形成原因以及對chinglish和chinaenglish作簡要分析,希望能對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英語學習者有一定作用。
關鍵詞:chinglishchinaenglish思維差異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世界各國都有很大的影響。不管是各國教育,還是國際交流,小到一個家庭,大到整個國家。能夠使用流利的英語進行交流日益重要,英語學習勢在必行,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語言系統(tǒng)、思維方式等之間的不同,中國人在運用英語時難免出現(xiàn)問題,而chinglish便是文化差距與思維多樣性的產物。只有正視了學習的目的,采取恰當?shù)姆椒?,權衡好本國與他國之間的差異,才能使語言成為進步的工具。
一、chinglish的定義
Chinglish,即\"中式英語\"。Chinglish是指學習者在寫作中往往先用漢語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綱,再把漢語一句句機械地轉換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因而不能被以英語為母語者所接受。 中式英語指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中式英語在英語被稱為“Chinglish”,是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
二、chinglish與chinaenglish對比分析
Chinglish與chinaenglish雖然都是漢語與英語交流的產物,但是不管是在規(guī)則上,還是本質上都有很大的不同。,1980年葛傳規(guī)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他說:“在舊中國和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科舉(imperial examination)”、“翰林院(Hanlinyuan, Imperial academy)”、“五四運動(May Fourth Movement)”、“賽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Mr. Democracy )”、“白話文(baihuawen)”、“雙百方針(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個現(xiàn)代化(four modernization) ”[2]這些詞語都是中國特有的現(xiàn)象,還有比如“餃子、功夫、氣功、陰陽”,都用音譯進入了英文詞典。早期北美移民以廣東人為主,像粵語的“白菜、鍋、垃圾(勒色)”等詞都以粵語的發(fā)音進入了英文詞典,這就說明chinaenglish是一種已經被接受的語言。而相反而言,chinglish的拼寫毫無語言規(guī)則,”?!蹲g學辭典》曾對“中式英語”作出如下解釋:中式英語(Chinglish)指口頭或書面表達的不地道的英語[6]。Chinglish在語法方面毫無規(guī)則限制,只是一味的直接翻譯,如wait see(等下見)、completely smash(徹底粉碎)等等,搭配不當、語法混亂、累贅、詞匯轉換等問題層出不窮,所以根本不能被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接受,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語言。
三、chinglish的影響
中山大學外語學院夏紀梅教授指出,中國式英語應該分為兩種來看待。一種是ChineseEnglish,一種是ChinaEnglish。其中Chinese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語法和英式的詞匯組合成的,屬于語言不規(guī)范使用。ChinaEnglish指的則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是允許存在的。除了“知識經濟”等新詞匯,還有比如“餃子、功夫、氣功、陰陽”,都用音譯進入了英文詞典。早期北美移民以廣東人為主,像粵語的“白菜、鍋、垃圾(勒色)”等詞都以粵語的發(fā)音進入了英文詞典。德國人OliverRadtke自2005年起開始撰寫一個專門收集中式英語的博客,兩年后又出了一本書《中式英語:意猶未盡》。這本書目前已經賣了5萬多本,最近還剛剛出版了續(xù)集。他說:“中式英語絕不僅僅是英文能力不足或用語不正確造成的,很多標語的翻譯實際都帶有某些中文的概念。這些概念豐富了英語,給英語帶來了一些中國的風味甚至是中國的思維方式?!?/p>
由此可見,chinglish已經不再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名詞,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雙方能夠理解并溝通,學英語意義在于走向世界,了解世界。chinglish作為一種中國特色文化,更應該與世界接軌,而非簡單的中英互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基礎上,應該更多關注英語本身的文化背景,了解其構成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思維的先入為主,從而真正的駕馭好英語這一工具,了解西方國家文化內涵,達到我們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葛傳規(guī).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 翻譯通訊,1980,(2):37
[2]方夢之.譯學辭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