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提高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而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與閱讀速度的快慢和閱讀量的多少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以外語教學法和語言心理學為理論基礎(chǔ),分析了常見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策略,以期待同行一起來關(guān)注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關(guān)于閱讀的本質(zhì),Aebersold和Field研究認為,閱讀始于讀者對閱讀材料的“認識→分析→理解→再分析→再理解→綜合處理→重復(fù)上述步驟”這樣一個過程。這樣的閱讀步驟在閱讀過程中會重復(fù)出現(xiàn),不同之處在于每次總是在已有知識的起點上對新的閱讀材料重復(fù)以上步驟。
另一方面,圖式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主動、積極的“猜測—證實”的過程(Goodman, 1971),是一種讀者的背景知識與篇章內(nèi)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過程。因此,對詞、句乃至篇章的理解不僅要依賴于讀者的語言知識,更要依賴于讀者的圖式知識。圖式知識可以使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的語言信息時,將所輸入的信息與大腦已知的信息即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
二、影響英語閱讀理解的因素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與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在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往往不能與學生的閱讀效果成正比,導致教師埋怨學生英語基礎(chǔ)差,而學生漸漸對英語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閱讀理解是讀者通過閱讀書面語言文字獲取意義的思維過程。人們一般將閱讀理解分為三個不同層次:(1)字面理解,即read the lines, 識別、理解詞匯,進行語義判斷;(2)意義理解,即read between the lines, 借助于英語學習者的猜測判斷能力、篇章結(jié)構(gòu)分析能力、獵取信息的能力,找出文章的意義、各種意義間的聯(lián)系等;(3)創(chuàng)造性思維,即read beyond the lines,讀者通過積極思維將文章變成自己的。對于學生而言,英語閱讀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第一層次或第二層次。影響英語閱讀理解的因素涉及詞匯量、理解能力、閱讀速度、語境知識等多方面。
1.詞匯量不足
詞匯量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而導致詞匯量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原因之一。
第一,學生的英語閱讀量不夠。閱讀教學僅僅體現(xiàn)于課本中的Reading部分教學,學生課后很少做閱讀練習,沒有配套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能力的閱讀材料。所以學生通過閱讀來擴大詞匯量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聽和讀的接受性心智技能訓練,而忽視說、寫、譯的創(chuàng)造性或產(chǎn)出性心智技能訓練。前者屬于語言輸入,后者屬于語言輸出,而語言輸出正是鞏固新詞匯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第三,記單詞的方法不太科學。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不算少,而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背單詞了,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常抱怨自己單詞記不住。單詞記不住,就導致閱讀中的“攔路虎”太多。
2.理解能力不高
英語閱讀往往與理解密不可分,不能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不能算作有效的閱讀,也很難真正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并與自己大腦的圖式網(wǎng)建立聯(lián)系。導致理解不順暢的原因,除了受詞匯量的影響外,還與學習者的語法知識、元認知知識水平、第一語言即母語的水平等因素相關(guān),學習者的閱讀動機、閱讀環(huán)境、閱讀技巧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理解的效果。
3.閱讀速度不快
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程度是檢驗閱讀效率的兩個重要指標,也是評價閱讀能力高低的兩個指標。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包含了一定的速度要求,提高閱讀速度無形中能夠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
造成閱讀速度慢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閱讀策略的訓練,閱讀沒有方法。受傳統(tǒng)的翻譯法和直接法的影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多重視語法,教學過程就是拼讀單詞,講解單詞,補充詞組,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語法等,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感到乏味,沒有興趣閱讀,很難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是沒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有:(1)一字一句地讀,不按意群單位來閱讀,這就導致在閱讀過程中眼睛停頓的次數(shù)增多,加長了閱讀時間,從而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2)有聲閱讀,心讀和心譯。在閱讀過程中用手指邊指邊讀,即使有時聽不見聲音,但嘴巴在動。而且在閱讀時頭腦中會進行詞對詞的翻譯。(3)眼睛回視。在讀課文時,經(jīng)常一句沒讀完就要返回去看好幾次,這樣實際加重了閱讀的負擔,重復(fù)得越多,理解就越困難。(4)過于頻繁地使用詞典。在平時的閱讀訓練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詞匯量不夠,遇上生詞就停下來查詞典,無法根據(jù)上下文或者構(gòu)詞法來猜測這些詞的意思,不懂忽視不影響文章理解的詞匯。
4.語境背景知識不夠
在閱讀過程中,有時即使文章沒有生詞,結(jié)構(gòu)也清楚明了,學生仍無法理解文章的含義所在。這可能是文章的語境造成的,也就是閱讀者對文章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夠。
三、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
1.擴大詞匯量策略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yīng)在教學中, 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所謂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fā)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閱讀理解策略屬于學習策略中的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wù)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而閱讀策略就是閱讀中的計策、 謀略, 它是指閱讀主體為保證閱讀任務(wù)的完成、 閱讀效率的提高, 對閱讀活動進行調(diào)節(jié)和控制的一系列計策、謀略,只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的閱讀策略的訓練,擴大英語的閱讀量,增加英語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可以有所提高的。能否有效地習得詞匯和擴大詞匯量往往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要重視詞匯教學,教給學生學習和記憶詞匯的策略。學習貴在持之以恒,詞匯記憶一定要有計劃性和持久性。詞匯的記憶與鞏固必須通過閱讀來檢測。閱讀過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詞匯影響理解怎么辦?實際上許多生詞的詞義是可以通過上下文中有關(guān)詞匯、短語來猜測的。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詞義猜測方法:下定義法、上下義法、同義詞或近義詞法、反義詞法以及詞綴法、復(fù)合法、轉(zhuǎn)類法、拼綴法、截短法、首字母縮略法和逆生法等。還可以根據(jù)句子段落意思分析、推測來理解,千萬不要一遇到生詞就查詞典。猜詞能力在閱讀中是很重要的,平時進行閱讀訓練時應(yīng)逐步培養(yǎng)這種能力。
2.快速閱讀策略
閱讀的熟練程度取決于學習者的閱讀量,閱讀量積累得越多就越熟練。我國的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訓練較少,也很少有擴大閱讀量的意識。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水平,我們迫切需要幫助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加大閱讀量。有學者認為,會讀書的人,能用慢速、正常速度或快速進行閱讀,根據(jù)閱讀要求來完成不同的閱讀任務(wù)。而且,一個人一旦有學習速讀的要求和強烈的愿望,懂得快速閱讀的理論知識,掌握速讀的技巧,并且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的閱讀過程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根據(jù)閱讀的目的不同,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1)快速泛讀。平時要養(yǎng)成快速泛讀的習慣。泛讀指廣泛閱讀大量涉及不同領(lǐng)域的文章。要求讀速快,理解掌握文中主要內(nèi)容即可。(2)計時閱讀。有的人對于同一篇文章,慢讀時理解準確率較高,而快讀時準確率就降低了。訓練時先記下閱讀起始時間,閱讀完畢又記下時間,即可以算出閱讀速度。持之以恒,會見成效。(3)略讀。我們把略讀也稱為跳讀或者瀏覽。這是一種專門的非常實用的快速閱讀的技能。所謂的略讀,是指盡可能快地閱讀,迅速地獲取文章的大意或者主題思想。也就是說略讀要求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以跳過某些不必要的細節(jié),從而加快閱讀的速度。(4)查讀。這是一種從大量資料之中查找某一具體事實或某一特定信息,對其他無關(guān)部分則略去不讀的快速閱讀方法。
3.語境知識策略
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把書本上的文字與讀者現(xiàn)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過程。不利用已有知識,是不可能完成閱讀的,已有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常識,另一種就是語境或背景知識。其實閱讀本身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習者可獲得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如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經(jīng)濟、體育等等,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英語文章,從閱讀中接觸英語文化,積累知識。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看些國外的電影、電視以接觸、體驗異國的風土人情、歷史知識,為閱讀理解積累背景知識。教師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如閱讀中積極主動地把從文章中獲得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等的習慣。教師對學生不熟悉的閱讀內(nèi)容要提供必需的背景知識或引導學生自己搜索一些必需的背景知識。
四、結(jié)語
總之,英語閱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重要指標。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的學習有實質(zhì)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英語教師應(yīng)以課程改革為契機,認真學習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和閱讀心理學,用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改變過去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英語閱讀教學,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歐陽連生.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08(6).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