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就要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交織,使這幾方面教育呈現(xiàn)為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過程?!蓖瑫r,他又認為:“居于首位的教育是德育?!边@指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注重德育滲透,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梢?,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
一、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guān)系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學科。它是在獲得知識的基礎(chǔ)上獲得對人性的理解和體驗,它考慮的是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德育教育會直接告訴你是、非、丑、美、善,而語文教學不同于德育教育。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間接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品味,去體會是、非、丑、美、善,對學生進行的是潛移默化的無聲的教育,這種影響是長久的,能伴隨人的一生,這是其他學科所達不到的。語文教學中的記敘、抒情、描寫、議論性的語言,以及小說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可以通過曲折的故事、美麗的傳說、優(yōu)美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說,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形象生動,富有變化,學生容易接受,從而避免了單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說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語文教學本質(zhì)屬性的體現(xiàn),通過語文教學來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幾年前,我縣的喬陽中學發(fā)生了一起命案,一個名叫楊勝勇的初三中學生殘忍地殺害了一名同班同學。楊勝勇家在大山深處,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個典型的留守學生。平時同學們覺得他的性格比較孤僻易怒,很少與他來往。聽說案發(fā)前,是同班的一個同學與學校周邊的幾個哥們,每個星期都要求他要按時上交保護費。父母不在身邊,受到同學的欺負,又沒有引起學校教師的重視,以致楊勝勇心理失調(diào),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可以說楊勝勇案件的發(fā)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或多或少與目前學校對學生德育教育逐漸弱化有關(guān)。現(xiàn)階段的社會狀況是,學校和家長都過多地關(guān)注學生的學業(yè),而對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
在新時期,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jīng)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負面影響給社會帶來的現(xiàn)實危害越來越明顯。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壓詐騙成為社會的公害。新時期的學校德育教育同樣面臨著一系列深刻、沉重的變遷。德育教育成為一句喊得很響卻做得很虛的空話。新課程教學中的素質(zhì)教育以不可阻擋之勢對抗著應(yīng)試教育,考試制度沒有變化,教師的績效工資與成績掛鉤,德育教育地位仍難從根本上得到相應(yīng)的提高。因此,要切實落實學校德育教育工作,這將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工作。
二、學校要加大力度重視德育教育
1.建立學校德育工作管理系統(tǒng),健全制度,明確管理責任
開展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應(yīng)健全組織機構(gòu),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校、處、班三級管理網(wǎng)絡(luò),明確管理職責。由校長、德育教育主任和團支部書記、班主任組成德育教育領(lǐng)導組,校長負責抓,德育教育主任和團支部書記親自抓,班主任具體抓,學校人人都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從校長到班級,形成一種垂直的聯(lián)系和溝通各處、室的橫向聯(lián)系,使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從組織系統(tǒng)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聯(lián)系密切,指揮靈活,步調(diào)一致,信息暢通,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管理的效能,保證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施。
2.轉(zhuǎn)變教師觀念,加強師德修養(yǎng),全面育人
教師要充分利用班會課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建設(shè),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法紀教育、文明禮貌教育以及行為規(guī)范教育,突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線的德育教育。要以活動為載體,結(jié)合法定節(jié)日、重要人物事跡、新近重大事件等,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的觀念,加強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教師應(yīng)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高尚的人、無私奉獻的人,忠誠教育事業(yè),加強師德修養(yǎng);擺正德育教育的首要位置,以人為本,將德育教育工作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學校無閑時,時時皆育人;學校無閑人,人人皆育人。將《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學校規(guī)章制度貫穿于整個教育管理中,要做到常抓不懈,力爭抓出成效。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成績優(yōu)異,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學生。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閱讀文學作品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手段。閱讀有課內(nèi)和課外兩種途徑。中學語文教材注重德育滲透,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德育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事小蘊深,詞約意豐,聚光到一點“淚眼”看“背影”,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滲透紙背,直指人性人心,顯示出《背影》感情的真摯清幽,捕捉了生活中最美的形象。同時寫出了對父愛的突然感悟,從而啟迪學生更深入感受到家庭是生命的起點、人生的慰藉和社會的細胞,我愛我家,我愛家人,增進一種普遍需要的良知, 讓學生在無形中接受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思想深刻,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學生學習本文也能獲益匪淺。在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文中講樹是如何來裝點小屋,使學生領(lǐng)悟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人點綴了自然,自然也給予人綠色的富于活力的生存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就能保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有利于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向善、愛美、求真的積極心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教學《行道樹》時, 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陰,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它象征了什么呢? 接下來我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討論和研究,使學生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yīng)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yīng)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人生,關(guān)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至于課外,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wù)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等雷鋒精神的內(nèi)涵,動員和組織學生在新時期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倡導學生每人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者。
2.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確立正確、鮮明、集中的主題,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生的每一次作文、周記,是教師了解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窗口,它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助于教師及時進行引導。例如,我在布置學生寫《我游覽了……》一文時,要求通過對自然風光、風景名勝的描繪,深入了解祖國山河的美麗多姿,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神往和贊嘆之情。寫《情系玉樹》一文時,讓學生知道只要我們團結(jié)一致,伸出援助之手,再大的困難也能挺過去。寫《能經(jīng)風雨,方見彩虹》一文時,讓學生知道做人要靠志氣,有理想。志氣可以使人忍受磨難,樂觀向上,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力量。一個人無論做什么艱難的事,只要有雄心壯志,不懈努力,就能夠成功。反之,若一個人胸無大志,就是再簡單的事也不盡如人意。寫《我的母親》一文時,讓學生理解母親,體會到母愛的神圣,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又如在寫《初三的我》一文時,很多學生都能認識到這是人生的分水領(lǐng),是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斗志,但個別學生卻悲觀、消沉,認為自己基礎(chǔ)差,從而失去信心,有的還保持著一種無所謂的狀態(tài)。針對這些情況,我對于好的進行表揚,對于差的私下進行交談,并用實例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結(jié)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引導學生學習保爾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讓學生深受啟發(fā)教育和鼓舞。
總之,新課改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在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內(nèi)涵,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楊春茂,佟學.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C].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3]楊柳.談?wù)Z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