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熱衷談論自己、表達己見,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與贊同。特別是有了微博這種存在,人們更樂于隱藏在巨大的社交網絡背后,大到公共議題,小到衣食住行,隨時都能事無巨細且肆無忌憚地“顯個擺”。
其實不論哪個場合,一旦有人長時間熱切表達自我,都難免給人留下顯擺過頭的不良印象。而最糟糕的情況則是,若無人附和,則可能落落寡歡,甚至遇上傳說中的“關注缺乏焦慮”。
被佐證的幸福感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么珠寶……她只把這些拍成照片,默默發(fā)在微博上?!薄斢腥顺錆M調侃意味地惡搞臺灣女作家亦舒這段話時,就足以見得,現代人是多么急于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一切。
亦舒的原話其實是想說,不自卑的人,才不會想要炫耀。然而人們已經一腳跨入“人人愛曬”的時代,顯擺就并不見得只是單純的炫耀和自卑的關系,多數時候,毫不自卑的人,也會懷揣著一顆渴求認同的心,渴求被佐證的幸福感。
比如我們討論組聊起這個話題時,上海人馬小瓊就迫不及待地馬上對號入座。馬小瓊今年29歲,結婚兩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個人空間和微博上曬夫妻恩愛照。從到普吉島蜜月旅行實時潘報開始,到最近過生日老公身著圍裙為她做蛋糕的系列圖,在引得好友圍觀友好表示羨慕嫉妒恨同時,拿她的話說,也有個別寂寞空虛冷地對她翻白眼。
“翻白眼只是種說法啦,其實他們很毒舌的。比如說我眼神不對啊,蛋糕上面做的心型像屁股啊之類,反正就是各種挑剌嘲諷。有一次,我在微博上轉發(fā)了一個老公出差,但回家后買大束鮮花悄悄放在臥室床頭給老婆驚喜的,然后@了我老公。結果就有毒舌朋友說,祝愿天下每個紫薇都找到她的爾康。后來老公就勸我少曬,不過我既不是炫耀,也不是顯擺,就是單純分享給朋友,為自己的甜蜜婚姻做個見證。”
比起馬小瓊這樣只是招致冷嘲熱諷的,定居青島的陳林立就險象環(huán)生許多,幾乎經歷了電視劇上才會出現的狗血事件。
陳林立32歲,在已經結婚的同事圈中,有個懂做菜懂理財還很會體貼人的完美嬌妻早就盛名廣傳。但凡提及妻子,陳林立還會一臉自得。但自從新來的實習小妹對他大獻殷勤、處處表露不輸妻子的舉止。讓他快要動心時,小妹突然跟他說,你不要誤會,我只是想證明,這世界除了你老婆,其他女人并非一無是處。事后,陳林立終于懂得了收斂的內涵。
當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并渴望讓別人知道時,往往會忽略別人是否想知道、是否不屑,而對于當下狀態(tài)不算太好的那些人,還可能是一種招致別人攻擊的笨做法。
情不自禁去顯擺
人人有此體會,當我們談論自己的優(yōu)秀面時,經常會情不自禁地把它們說得更好,不知不覺中,就構成了顯擺。
哈佛大學的神經學科學家研究發(fā)現,與他人分享想法時,腦細胞和腦突觸層面的活動會令人產生強烈滿足感。也就是說,無論是在私人談話中,還是在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上,談論自己(特別是優(yōu)秀面)都能在大腦中激發(fā)出類似食物或金錢所帶來的愉悅感。
而顯擺這種心理需求,最早可能得追溯弗洛伊德人性心理學的依戀現象。起初我們依戀父母,成年后,隨著社會角色的轉化,依戀則轉向身邊重要他人(伴侶、朋友、同事),我們需要獲得人群的關注與認同,以達到更利于己身發(fā)展的緊密連接的關系。
然而在一些既定價值觀中,那些優(yōu)秀出挑的家伙總能在第一時間引人注目,趨利避害心理令我們情不自禁就想要去做那樣的人,隨時向他人展露我們的才華與長處。嘗到甜頭后,就容易自我膨脹,放大自我表現欲。
不過這世界就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有不擅長的領域,過度渲染擅長項,自然會對不擅此道的人是一種冒犯。特別是一些天生自戀過頭、熱愛攀比的人,他們骨子里就喜歡站在聚光燈下,為了獲得更多關注(甚至捏造、假想來自他人的羨慕嫉妒恨),毫無根據地夸大成就和才干,即使得罪他人也在所不惜。另外還有低自尊或內心極不認同自我的人,在自卑心理驅使下,也會用更加自負自傲的自我表達來保護、證明自己。那么不論是否有心炫耀,壞處就是,招致抵制和攻擊也就理所當然。
于是,我們又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當人們竭盡所能地表現一番后,卻依然無人問津,失落與沮喪的情緒就接踵而至,這,就是關注缺乏焦慮。
試想這樣一種情況,特意換了新發(fā)型卻被伴侶嗤之以鼻,或在會議中慷慨陳詞卻沒人應答…一這顯然很尷尬,但不被關注的感覺似乎更糟,慣性思維甚至會釀成無足輕重才會被忽視的主觀想法,跟著就容易放大不良情緒自怨自艾。嚴重者還會得不償失地引發(fā)身體上的不良反應,如失眠胸悶、肌肉莫名疼痛、胃腸功能失調等。
萬物自有平衡處
哈佛大學神經學科學家戴安娜·塔米爾說,“自我表現格外讓人滿足,為了談論自己人們甚至愿意放棄金錢?!弊晕腋杏X良好,的確有助我們更好地行事,不過前文已經提到,即便人們十分渴望通過談論自己來使人關注和贊同,卻不見得周圍他人一定買賬。
在被關注需求和關注缺乏焦慮之間,我們更需要尋找兩者的平衡,才能確保令人愉悅的滿足感更為真實可靠。
廣州的岳舒婭就分享到,結婚生子帶娃,曾讓她在家做了四年全職。一年前,岳舒婭有了一個全新的工作機會,為了盡快融入環(huán)境,她經常會找同事搭話,除了積極表達工作上的想法,還會刻意贊美別人拉近關系。但很多次都是熱臉貼上冷屁股,甚至還一度遇到頂頭上司的直接疏遠。
“那時真是覺得很艱難,信心嚴重受挫,覺得自己被人討厭,還動不動就懷疑肯定是與社會脫節(jié)太久,注定只能回家?guī)?。而這些想法自然不能告訴老公,本來也是想和他共同分擔才逞強出來上班?!?/p>
“好在我有個特別善解人意的閨蜜,她說,我們不能要求對我們一無所知的人,按我們的希望迅速認可和喜歡我們。新環(huán)境可能更需要耐心觀察,過度表現自己,特別是刻意奉承他人,目的性太強,也會讓別人無所適從。有些人選擇回避,但不見得是討厭,所以干嘛不及時調整行為,而老是去懷疑自己的職場價值呢?”
“不得不說,她這番話給了我很大幫助。事后我細想了下,別^對我的意見不置可否,多半是我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案;而一些被我刻意夸贊的同事,大概他們并不覺得有必要;而如果真是討厭我的人,我也不能控制別人的思想……思路打開我就不再糾結,開始更多關注這份工作本身,踏踏實實地做業(yè)績,也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終于收獲到了工作樂趣,年終時,還得到了上司特別關照的紅包。”
事實上,萬物自有平衡處,刻意求關注并非時時奏效,而真實自然地成為自己,才是最強有力的說服他人的人格魅力。
看緊你的表現欲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杰米·彭尼貝克說過:“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我們非常喜歡別人傾聽我們說話的感覺,否則我們還上Twitter干嘛呢?”
沒錯,當我們獲得被關注的愉悅感,甚至會在內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生活無比美好的正向力量。為了保持這種美妙的感覺,我們總想著不斷與人分享更好更美的事物與感受。如果周遭實在無人傾聽,就干脆跑去社交網絡“顯擺”。
老實說這并非壞事,糟糕的是過度自我表現而否定了他人的感受,招致漠視和攻擊后,難免不會使個人自尊和驕傲倍受打擊,接著處于尷尬和難堪的境地。
相信誰也不愿意在獲取這種快樂后,快樂又稍縱即逝。所以,看緊自己的表現欲,掌握低調是最牛逼的炫耀的要領,才能讓它在恰當的時候適度發(fā)揮。
首先,懂得君子慎獨。每個人的快樂核心,只在于個體內在,而總期望從別人那里獲得愉悅和滿足,是靠不住的,誰也不能控制別人怎么做怎么想不是么?真正內心強大滿足的人,只會關注自己現階段是否比上一階段更好,而不是一定要把這些好與人說道。
其次,因為被漠視和攻擊而沮喪焦慮更是得不償失。要知道,總是談論自己本身就是極不禮貌的行為,這是先冒犯了別人,讓別人不舒服后,才回收到別人把不舒服還回來的反饋。特別不要總顯擺過人之處,以及用了多貴重的名牌和多豪華的頂級大餐,這是最無聊的。牛不牛只有自己最清楚,奢侈享受和別人并無關聯。多數時候,別人只會以為這是自卑需要或純屬捏造。如果真的很沮喪,甚至憤怒,接納情緒,想想這段話,換位思考。
一個人真的夠好,即便自己不說,也會從別人嘴里聽到。比起嘰肌喳喳到處顯擺,踏實而真實地做自己,永遠會得到親友的敬佩。當然,在一些需要爭取的機會面前也應該適度自我表現一番,盡可能自然真誠就好,夸夸其談只會讓自己顯得輕浮,甚至很蠢。
不過,在一些需要放松的場合,口若懸河地講點無傷大雅的冷笑話和火段子,雖然這很蠢,但卻一定會受到歡迎,要知道這可是犧牲自己賣傻來逗大家高興啊。
最后,我們不被關注就沮喪失落算不上什么,真正缺乏關注的是老年群體。當孩子成年離家,伴侶離世,孤獨而缺乏外界交流的他們,才是最需要關注和安撫的對象。女子吧,打起精神趕緊打個電話回家,把愛和關懷都傾注給咱爸咱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