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在高中三年語文教學中占據(jù)很大的比例,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里,文言文占了15篇,如果加上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選讀》,文言文教學就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在高考150分的語文試卷中,除作文70分外,文言文的分值占了21 分(含文化經(jīng)典6 分),更凸顯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普通存在著投入與產(chǎn)出的嚴重失衡,上文言文課花的時間多,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效果成績不理想,考試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失分嚴重,文化底蘊差,文言文成為提高語文成績的絆腳石。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學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層面上,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文化底蘊的傳授與文言知識的自然融合。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畏懼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傳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華夏兒女傳承傳統(tǒng)文化必學的知識,可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奧,不用說先秦諸子,也不用說《史記》《資治通鑒》等,就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言都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學過于淺易,而高中文言文難度一下加大,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就不高,存在畏懼心理。那如何能克服這種畏難情緒,激發(fā)興趣呢。
1.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學習體現(xiàn)階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強、較淺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等,這些文言文情節(jié)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高二時,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說理性的文言文,如《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等既扣緊了高二須寫議論文的特點,同時對積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識和文化基礎的學生來說,也覺得不難了。在高三時加入了先秦諸子的思想評介,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克服畏懼情緒,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擴充知識,學習體現(xiàn)趣味性。學生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會覺得難?原因之一是遠離古代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與現(xiàn)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要善于聯(lián)系史實背景,擴充學生見聞和知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紹中國古代,天文與地理并稱,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以“九州”稱中國,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大多與名家有關,或與歷史的重大事件相關,如果教師只單純地講授課文內(nèi)容,而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相聯(lián)系,只能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單調(diào)枯燥,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講文言文時可以由故事導入,或講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講述歷史事件相關的人與事,從而引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如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又叫別號。例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又加一老翁也”。
二、強化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與“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蘊的傳授與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數(shù)一線的語文教師往往糾結于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置,只注重詞語解釋句子翻譯等實用知識,個人教師或注重浪漫主義,或輕視實用價值的體現(xiàn),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傳承,而我認為“文”與“言”兩者應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機融合。
1.努力從“言”中挖掘“文”的價值。學生手頭上一般都有《文言文全釋》《文言文翻譯》之類的輔導用書,教師在課堂上再去逐句翻譯,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高中的所選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蘊涵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不應只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而應充分重視和發(fā)現(xiàn)滲透在文章中的博在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經(jīng)歷幾千年的熏陶,積淀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因此,努力從言文挖掘“文”的價值顯得十分必要。讀文言史傳類文章,可以從人物性格及其生活環(huán)境來切入。從而汲取其中的精華,比如辛棄疾,文天祥等豪放派詞人的愛國之情和壯志難酬的報國之志。比如,《項羽之死》一文中,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刻畫出項羽此人的“精神氣血”,令人對這段傳奇的歷史感慨萬端,這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悲之嘆之,愛之憐之。讀文言游記類文章,一方面要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更重要的是從中感受作者的情懷思想和人生哲理,從而培養(yǎng)我們的思考力和感悟力。讀文言論述類文章,要理清文章的說理的脈絡,要善于分析論點并進行現(xiàn)實遷移思考,對我們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認識社會大有裨益。
2.努力追求“言”與“文”在文言文中的自然融合。教師在分析文言文時要做到研讀文本時眼中有“言”,心中有“文”,要做到兩者的自然融合。一方面講解文言句法,翻譯時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心態(tài)動作,要結合古代的習俗,年號,祭祀習慣等古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