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黃淮麥區(qū)來說進入4月份以后冬小麥陸續(xù)開始抽穗、揚花、授粉、灌漿,生長進入中后期。小麥生長中后期是產(chǎn)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是肥水管理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病蟲害的盛發(fā)期。抓好以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及“一噴三防”為重點的小麥中后期管理工作,對確保夏糧豐產(chǎn)至關重要。
一、澆好拔節(jié)水,施好拔節(jié)肥
小麥拔節(jié)后需水較多,尤其是挑旗孕穗期,是小麥需水臨界期,良好的水分供應能提高小麥結實率,延長旗葉的功能期,有利于灌漿、增加千粒重,所以要澆好灌漿水。但小麥澆水一定要與防倒伏相結合。掌握不旱不澆,有風不澆,雨前不澆。因此,對前期沒有進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類苗或者早春進行過返青期追肥量不夠的麥田,均應在拔節(jié)期追肥澆水,一般畝追尿素15~20公斤。
近幾年來的研究和實踐證明,防止后期倒伏,除了精量播種培育合理群體結構、氮肥后移、化控等技術外,在小麥拔節(jié)期追肥時增施鉀肥具有明顯的防倒增產(chǎn)效果,所以建議高產(chǎn)創(chuàng)建地塊在拔節(jié)期追肥時結合氮肥畝追鉀肥6~12公斤。追肥時要注意,將化肥開溝深施,杜絕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全面推行“一噴三防”技術,防病防蟲防早衰
小麥拔節(jié)以后,隨著溫度提高,多種病蟲害逐步進入多發(fā)期。主要有麥蚜、麥紅蜘蛛、小麥吸漿蟲、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等。要搞好預測預報,及早進行防治。
近幾年來“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中后期管理中被普遍采用。即將殺蟲劑、殺菌劑、微肥、抗旱劑等混合加水噴霧,能同時實現(xiàn)防治小麥病蟲害、預防干熱風、防止倒伏和增加千粒重,達到增產(chǎn)增收。
小麥抽穗到乳熟期噴施葉面肥,經(jīng)麥葉吸收后,能加快干物質(zhì)的合成、運輸和積累,使麥粒灌漿充足,灌漿速度加快,有明顯的增加粒重和促進成熟的作用,從而減少干熱風的危害。目前常用的葉面肥主要有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0.2%的天達2116植物細胞膜穩(wěn)態(tài)劑溶液和1%~3%的尿素溶液。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和噴施次數(shù),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可與葉面肥噴施相結合。防治小麥白粉病、紋枯病、銹病、蚜蟲等,畝用20%三唑酮乳油每畝50毫升+10%吡蟲啉2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克+10%撲虱蚜可濕性粉劑2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用上述方法防治能同時防病、治蟲、補養(yǎng),起到一噴三防的功效。也可畝用10%吡蟲啉10~15克、25%吡蚜酮懸浮劑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加入0.2%~0.3%磷酸二氫鉀混合噴霧防治。同時兼治灰飛虱,預防玉米粗縮病發(fā)生,防止小麥干熱風。施藥最好在晴天下午4點以后進行,間隔7~10天再噴一次,連噴2~3次。噴后24小時內(nèi)如遇到降雨應補噴一次。
三、防止倒伏
小麥倒伏不僅導致粒重降低,而且由于下部葉片和部分單莖死亡(光照不足),穗數(shù)亦有減少。為了防止倒伏,除了在生育前、中期采取有關措施外,后期在灌水方面還應注意,減少灌水次數(shù),即在澆好灌漿水的情況下,一般不再澆水。因為隨著籽粒灌漿進程的推進,穗部重量越來越重(蠟熟前鮮重最大),氣溫越來越高,灌水時間過晚易發(fā)生倒伏或造成植株青枯;選擇灌水天氣,應在無風晴朗天氣條件下進行灌溉;控制灌水量,保證澆透,但不能讓地面積水,以免土壤形成泥漿狀,造成倒伏。
四、適時收獲,安全儲藏
收獲過早,籽粒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低;收獲過晚,落粒、掉穗增加損失。農(nóng)諺說:“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本褪沁@個道理。所以,在蠟熟中期到蠟熟末期為適宜收獲期。
河南省夏邑縣農(nóng)廣校 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