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輕時候,有一次被人追殺,情況很危險。幸好朋友陳宮救了他,兩人一起逃亡。路上他們遇到曹操父親的結(jié)拜兄弟呂伯奢,呂伯奢很仗義地把他們帶到家中隱藏起來。
晚上,曹操突然聽到房后有人說“先捆再殺,如何”,曹操嚇了一跳,以為是呂伯奢假意幫助他們,實則暗中通報了他的仇人,于是撥劍沖出屋子,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將在屋后忙碌的幾個人殺光了。這時陳宮發(fā)現(xiàn)屋后捆著一頭肥豬,不由得失聲痛哭。原來,呂伯奢的家人正要殺豬招待客人,而曹操聽話斷章取義,認為“先捆再殺”的對象是自己,疑神疑鬼,草木皆兵,以致釀成了慘劇。
斷章取義是指不全盤考慮別人說話的內(nèi)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話的意思,就匆忙下結(jié)論。這是一種錯誤的交際態(tài)度,往往會引起笑話、誤會甚至糾紛。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周曉海是學校“漫畫愛好者協(xié)會”的資深會員。一天,協(xié)會開交流會議,他遲到了,剛走到門口,只聽嚴博正在里面大聲嚷嚷:“大家說說,我講得有沒有道理?這么一分析,周曉海的畫,真‘不要臉’!”
周曉海一聽十分氣憤,猛地推開門大吼:“嚴博,你說誰不要臉?平時你跟我開玩笑就算了,今天居然在背后說我壞話,我跟你沒完!”
嚴博哭笑不得,連忙說:“不是你想的那樣!”周曉海卻不依不饒:“喲呵,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羞辱我,你倒有理了?”
協(xié)會主席趕緊把周曉海拉到一邊說:“嚴博是在夸你呢!你的人物漫畫,沒畫眼睛、鼻子,卻仍然惟妙惟肖,很有意味,所以他才說你‘不要臉’?!?/p>
周曉海聽后恍然大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下去。
“不要臉”通常是一句罵人的狠話。周曉海按照慣常思維,故認定嚴博是在羞辱自己。殊不知,耳聽不一定是真,忽略話語的前提,聽到的往往是斷章取義的話,以致引發(fā)不當?shù)穆?lián)想,做出負面推論,周曉海和嚴博發(fā)生糾紛已屬必然。
聽斷章取義的話,常常把自己的立場和錯誤的判斷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去推斷結(jié)果,釀成許多誤會和糾紛,甚至生氣導致惡語傷人,歪曲說話者的本意,給人際關(guān)系制造障礙。因此,在我們聽到難聽的話時,先不要急于做出判斷,不妨了解一下這些話語有無前提、產(chǎn)生的背景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