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并沒有想過,自己長大了會成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但愛看童話、愛看兒童刊物的習慣倒是從小養(yǎng)成。小學時代,有那么多的刊物陪伴我:《小學生周報》、《故事大王》、《少年文藝》、《童話大王》……但真正要說最有感情的,首推《小火炬》。
也許因為“火炬”是少先隊的標志物,而《小火炬》的訂閱又貫穿了我的整個小學生涯,以至于我曾有這么個頑固的印象:《小火炬》是我們的校辦刊物!過了很久,我才后知后覺地知道她是我們家鄉(xiāng)的雜志。這樣的錯覺當然是好笑的,但或許也正因如此,我對《小火炬》始終懷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親切感。
在熱衷讀圖的年歲,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火炬》留給我的最美好記憶莫過于漫畫欄目。封二的《“男子漢”趣事》講述了一個平凡又可愛的小男生的種種遭遇,素材來源于我們身邊,卻又時時閃現(xiàn)著智慧光芒。記得最清楚的兩個故事,一是男子漢為打字機設(shè)計了廣告語“打不相識”,二是拿福州話中油條的發(fā)音“咿呀鬼”說事——你瞧,這是多么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在封三及封底的漫畫里,我讀過一個囊中羞澀的男人想方設(shè)法吃白食的故事,讀過世界上第一個吃番茄的人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
除了漫畫,我也愛《小火炬》的文字。一個叫“我們的大朋友”的欄目,介紹過所有孩子都喜歡的鞠萍姐姐與董浩叔叔(他們依然活躍在兒童節(jié)目的第一線):在徜徉于金庸古龍的世界之前,是《小火炬》率先用周銳老師的《赤腳門下》及七俠五義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少年武俠的大門:我甚至還能背出一篇我最喜愛的文章的段落,那是關(guān)于一群孩子采野果采蘑菇采“地皮”的深林趣事……
至今我的柜子里仍有一摞厚厚舊舊的《小火炬》,它們是我珍貴的、難以割舍的童年記憶。當我開始了童話創(chuàng)作,并第一次在《小火炬》上發(fā)稿時,我難以形容那種從讀者轉(zhuǎn)型為作者的喜悅。兩個相隔遙遠的時空,因為這種奇妙的緣分而連線,仿佛在告訴我,只要保持一顆童心,童年時代就永遠不會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