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木構(gòu)建筑的歷史開端直接探進了古老的神話傳說,而在現(xiàn)代,這種充分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的建筑技藝依舊讓后人汗顏。
侗族民居一般都建在河溪兩岸的綠樹叢中,依山傍水,大多完整地保留著古代越人的“干欄式”木樓結(jié)構(gòu)。鱗次櫛比的風雨橋、吊腳樓、水車群,蔚然有詩意。
無論多么復(fù)雜的民居、鼓樓和風雨橋,都無需圖紙,無需鐵釘,僅憑畫有特殊符號的半邊竹片和兩扎五寸左右的竹簽,就能平地立高樓、陡坡起大廈,這是侗族木構(gòu)建筑構(gòu)營造技藝的精妙所在。在百里侗鄉(xiāng),那些工程無設(shè)計圖紙、工程師無資質(zhì)認證、工程竣工無驗收的“三無產(chǎn)品”,歷經(jīng)百年風吹雨打,仍不偏不倚,正如郭沫若先生贊美程陽風雨橋所言“重瓴聯(lián)閣怡神巧”、“竹木一身堅勝鐵”。
一個族群的橋
1983年,一場罕見的大雨過后,位于柳州市三江縣城古宜鎮(zhèn)北20公里處的一座風雨橋坍塌過半。消息很快傳遍了侗鄉(xiāng),引起不小的震動。
不同的環(huán)境會教人修筑不同的建筑,比如沼澤教出干欄式建筑,黃土高坡教出窯洞居室,廣闊的草原教出帳篷。早在三國時期,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在歲月淘洗中,鼓樓、風雨橋為代表的木構(gòu)建筑營造技藝堪稱一絕。
這次遭受重創(chuàng)的是程陽風雨橋。該橋建于1912年,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如同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似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是侗族木構(gòu)建筑的集大成者。
很快,政府部門召集各路專家對風雨橋進行修復(fù)。專家們把橋的零部件一一做了標記,挨個拆卸下來。數(shù)以萬計的零部件堆成了小山,怎樣重新組裝起來卻成了一個難解之謎。正在專家無計可施的時候,侗鄉(xiāng)“樓橋世家”來人了。
他們帶領(lǐng)一隊人馬,只用了10天時間,就將建橋用料全部備齊。20個月后,程陽風雨橋又氣勢恢宏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專家嘆服。
領(lǐng)頭者是楊善仁以及他的兒子楊似玉,修復(fù)程陽風雨橋,在他們來說,并不是任務(wù),而是使命。
侗寨依山而建,背后所靠的山脈稱為“龍脈”,風雨橋往往坐落于龍脈消隱及一寨的水口處,以阻擋邪氣,留住福氣,使龍氣融會貫通。因此,修建風雨橋是侗寨的大事,但凡修建,大家有錢出錢,有材料出材料,有力出力,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得到神的庇佑。楊似玉的爺爺楊富唐是程陽風雨橋的發(fā)起者和主要建造者,在過程中,他甚至變賣了家中田地。
“我父親小的時候,爺爺那輩人就開始建程陽橋了,建好不久爺爺就去世了?!睏钏朴裾f他的父親對程陽橋特別有感情,每次走到橋跟前都會掉眼淚。所以,1983年那次維修,楊家家里有什么就拿什么去用,完全不惜任何代價。
父親漸漸老去,楊似玉成為中堅,每10年都會對程陽風雨橋進行一次大的修繕。“1993年修橋的時候,政府的撥款不夠了,我就自己出錢,后來把我房子的瓦拆了一半下來補在程陽橋上。我家用雨布蓋了一年多,后來有錢了才換瓦上去?!弊呗方?jīng)過程陽橋,楊似玉只要看到有一些壞的地方,隨時都會對其進行維修。
三代人共修一座橋,這種呵護還將持續(xù)到第四代、第五代……其實,千百年來,侗族人都是這樣虔誠地逢水架橋、隨時修橋,傳承著、敬畏著這一民族傳統(tǒng),最后把它演變成全民族的一項公益活動,將家族和民族的夢想與希望,變成一座座實用而賞心悅目的風雨橋。
萬般技巧只在心中
程陽風雨橋之所以讓專家無從下手,是因為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的整座橋梁沒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全然一個復(fù)雜的迷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侗族工匠在面對這種“迷宮”的時候卻仿佛熟諳奇門遁甲之術(shù)。他們連圖紙都沒有,一把尺子一支筆,就能準確裁料和勾畫出鼓樓的形狀?!跋扔眯A木、小竹片和小竹簽按比例建好模型,再在每根小竹片上記下尺寸和數(shù)據(jù)。模型建好后,拆掉,把小竹片用繩子扎起來,交給建筑師,后者即可按照小竹片上的數(shù)據(jù)施工。”楊似玉是侗族木構(gòu)建筑營造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他并不避諱講述“絕技”。
拿到一個修建項目,楊似玉先丈量地基,根據(jù)地形確定建筑物的基本構(gòu)架。將竹子刮去青皮,使用曲尺、竹筆、鑿刀等,把柱、瓜、梁、檁、枋等構(gòu)件的尺寸、大小刻寫在上面,制作成“香桿”。這樣,整座建筑物便在楊似玉的心中聳立,再高大的鼓樓,再長的風雨橋,也只靠這半邊竹桿來下墨。數(shù)千件構(gòu)件,數(shù)千個榫眼,下墨均準確無誤,分毫不差。通常,在侗族地區(qū),一個木匠只要會計算和刻畫香桿,基本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地豎屋建房了。
侗鄉(xiāng)的粗壯漢子,平日里就是耕田種地的農(nóng)民,建屋時則變身為能工巧匠。他們大多數(shù)是文盲,卻獨創(chuàng)了13個獨特的建筑文字,準確標明每個木作部件的大小、規(guī)范以及“香桿”所處建筑物中的具體位置。對外界而言,這13個被侗族人世代相傳、沿用至今的文字無異于天書:ㄋ、∨、Z、≯……
一個古建筑研究者不解于沒有圖紙的施工,問楊似玉如何保證規(guī)范和標準。楊似玉說:“根據(jù)地形選木頭,木頭是有韌性的,不像鋼筋水泥,是多少長就是多少長,沒辦法變化?!笨磥恚弊迥窘ㄖ巳藢τ诃h(huán)境的適應(yīng),還有木頭對于構(gòu)架的適應(yīng),巧用木頭會呼吸的特性,工匠如有神助。
侗族人喜歡杉樹,崇拜杉樹,風雨橋、鼓樓、民居、戲臺等木構(gòu)建筑基本上都用杉樹建成。楊似玉曾經(jīng)接過南寧的一個工程,工程方要創(chuàng)新,把他派到張家港選了一個月進口木材,楊似玉說:“最好的還是杉樹,不怕蟲蛀、防腐,進口的木材比不上?!?/p>
建造新的鼓樓,政府要求保存相關(guān)檔案,這當中包括圖紙,楊似玉最后也滿足了。從來韜略只在心中藏的他,究竟是如何在事后畫出一張圖紙的?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疑問。
唱不完的歌
自古以來,鼓樓就是侗族村寨的標志和靈魂。
寶塔形的“獨角樓”,聳立在幾根大柱上,飛閣重檐,結(jié)構(gòu)嚴謹,做工精巧,裝飾細致,辨識度極高。在百里侗鄉(xiāng),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自己的鼓樓,族姓多的村寨,鼓樓就多,僅三江縣境內(nèi)的鼓樓數(shù)量就超過了200座。
和風雨橋一樣,鼓樓依然不用一根鐵釘,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梁柱撥地凌空,排枋交錯,上下吻合,充分采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屋檐雖多達十幾層,但樓內(nèi)并無一般建筑的梁柱結(jié)構(gòu),而將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層屋檐。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精湛的工藝,使得鼓樓可達數(shù)百年不朽不斜。
作為侗族的識別代碼,鼓樓遠離實用層面而存在。侗寨的慶典、祭祀、迎賓、歌舞娛樂往往會在鼓樓前的廣場上舉行,鼓樓是全體寨民當之無愧的精神寓所,如同侗族民歌長久傳唱的那樣:
鼓樓是村寨的暖和窩,
沒有鼓樓無處尋歡樂。
高高的杉木豎起鼓樓架,
有了聚集的場所有了歡樂的歌。
目前世界第一鼓樓是三江鼓樓,高42.6米,60根柱頭著地,共27層瓦檐,每層檐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艷的檐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使輕重、拙巧、疏密、粗細、剛?cè)嵬昝赖亟Y(jié)成一個整體。
橫跨潯江河上的三江風雨橋,橋長368米,寬16米,最高處為18米,有7個橋亭,其長度和規(guī)模均為世界之最,堪稱世界第一風雨橋。
兩座“世界之最”的掌墨大師傅都是楊似玉。鼓樓越來越高、風雨橋越來越長,傳統(tǒng)的侗族木構(gòu)建筑技藝也在不斷刷新著自己的歷史,于是就有人問到了創(chuàng)新的事情。“樣式還是傳統(tǒng)的樣式,能增加的只是高度和寬度?!睏钏朴裨诨卮鸬臅r候,神情閃出無奈??焖侔l(fā)展的時代要求更大、更高、更有噱頭,古老而神秘的技藝是否能跟上這種節(jié)奏?
在修建開始之前,依舊會響起古老和有力的《侗族木頭拉山號子》:“我們現(xiàn)在拉木頭經(jīng)過的地方,山神啊,請您原諒我們的打擾,保護我們能順順利利通過吧!”這種原始的對于神靈的敬畏依然存在于侗族工匠心中,每每讓人忘卻時代的急功近利,感到踏實、安穩(wěn)。
如今,楊似玉自己有一個建筑公司,帶出了100多個徒弟,出徒自己出去做事的已經(jīng)有三四十個。據(jù)初步統(tǒng)計,目前三江全縣共有風雨橋120多座,吊腳木樓4000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侗族木構(gòu)建筑生態(tài)博物館。
現(xiàn)今的建筑學家們已經(jīng)完整地繪出鼓樓的結(jié)構(gòu)圖,但是他們很難想清楚,在沒有設(shè)計圖紙的情況下,侗族的匠師們是如何完成施工的。與此同時,熱愛侗族大歌的楊似玉,正在謀劃組建一個侗族大歌隊,在程陽橋邊上做一棟房子,一樓做表演,二樓做百家宴,和自己的建筑公司一起,為村里的勞動力找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