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造訪馬口古鎮(zhèn),泥濘中的小街老巷,大都是新蓋起來的兩三層的水泥房子??吹阶疃嗟囊廊皇歉魇礁鳂拥膲瘔薰蕖_@些承載著泥土元素和手工溫?zé)岬钠魑?,被主人遺棄在房外、墻角、路邊,和新房子形成強烈對比。
我去尋找五年前曾經(jīng)訪問過的老字號“潘同春”。老正街22號,現(xiàn)在成了一個批發(fā)啤酒的倉庫。第一和第二進院子上透明的玻璃天棚折射著過去的繁華,第三進院子里有一些男女在打撲克和麻將。沒有人理會陌生的造訪者,我悄然退出。
小巷縱橫交錯,房屋新舊參半,一些老行當(dāng)依然存在,配鑰匙的、室外理發(fā)的、修鞋的,他們不大理會這個世界的變化。
馬口最早叫“洗馬口”,悠悠漢江繞境而過。傳說此地地形宛如一匹駿馬躺在河邊,而嶺上有一清泉經(jīng)年不息從馬口中流出,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謂之“洗馬口”。又傳三國時關(guān)羽從荊州途經(jīng)此地,牽馬到河中飲水后,將馬系在一塊大石上,洗馬口從此改成了“系馬口”。
馬口盛產(chǎn)陶器。89歲的老人蕭敬堂,漢川口音濃重。在他的講述中,上世紀(jì)50年代的馬口陶瓷廠七八百工人,16口龍窯,蓮子缸、醬油缸、八仙壇、菜缽等陶器風(fēng)靡襄樊、老河口、荊州乃至下江。那些陶器,順著漢江和長江,一路向東。在江西,馬口陶可以用來換景德鎮(zhèn)的瓷器。
“八仙壇,民國時代就有了,圖案都是純手工繪制的。八仙壇是我們江漢平原的人給女兒的陪嫁,一送就是一對。1956年做過抗美援朝的壇子,文化大革命時,壇子上有毛主席語錄,有古董販子來收呢!”對最出名的八仙壇,老人家娓娓而談。
行走在老廠房,從原料車間,到成型、燒成車間,到處是垃圾、灰塵,更多的是陶片和半成品。那些推板窯、成型工作臺,像停尸房,讓人感到時間的無情。模具臺上還保留著匠人最后的工作狀態(tài),各式各樣壇壇罐罐、酒瓶子的石膏模具,上面落滿了灰塵。
我們已經(jīng)不能目睹馬口陶風(fēng)華絕代的歲月,不能再感受泥與火的窯變,卻趕上了她若干年后的滄桑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