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村落,墟煙蒼茫,人世更迭,誰還會記得這些遺落在民間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而它們在歷史上曾經是那樣的熠熠奪目。
福建寧化素有“客家祖地”之稱,民間宗族觀念很重,修訂家譜是族中頭等大事?;蛟S正是因為這種濃重的家族觀念,寧化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木活字修譜的傳統(tǒng)。這里管從事木活字修譜的藝人叫“譜師”,現存的幾個“譜師”中,邱氏“文林堂”第四代傳人邱恒勇年齡最小。
小邱不常在家,因為修譜之事多數在主家祠堂進行。我根據小邱電話指引,來到某家祠堂,里面正鋪紙開盤,忙得正酣。
百年大計,修譜為重
一人在字盤前取字,以專盤端送。小邱端坐譜盤前排版,將活字森嚴地固定于譜盤上,用界條框緊。覆以玉扣紙,唰唰聲中,紙張揭起,單張的紙印刷完畢,以備接下來裝訂成冊。整個過程嚴肅、利落,有條不紊,放在祠堂的背景下,更顯莊重。
經??葱∏裥拮V,我對這套流程十分熟悉。而對于小邱來說,刻字、揀字、裝版、打墨直到裝訂成書的二十幾道工序,就像穿衣吃飯一般自如,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小邱14歲學藝,跟著父親走鄉(xiāng)串村,印刷族譜,先由最難掌握的反寫、刻字學起??套衷隙鄶禐槔婺?、棗木,古人書序多有“付之梨棗”之說,當指此意。寧化則以荷木(柯木)居多,將木料裁成指甲蓋大小的長方形木坯,在上頭刻繁體反字。荷木紋理細,硬度強,必須從小打下基礎,鐫刻方得美觀。在刻字時,更是小心謹慎,老人們說,每一個木坯子上都附著祖先的魂靈,夜間你能聽到祠堂外的鬼哭。
但凡族譜,30年一大修。修譜前,由族中元老聯(lián)系“譜師”,簽訂合同,然后雇人把工具挑至祠堂內,安排“譜師”在祠堂內食宿,“譜師”們便要做開始長期作業(yè)的打算,少則半年,長則二三年,直至修畢。
小邱跟隨父親做了五六年,父親不再插手,他自己開始獨挑門面。他天生一副油子腔,小小年紀與人打交道,竟像是多年的老師傅。起初人家也疑心,一聽他會印刷,會修譜,都露出疑色。及至與他簽定協(xié)議,見了他主持儀式、發(fā)彩,十分熟練,疑慮頓消。
福建以木活字印刷術來編修族譜,起于明中葉。清代是家譜刻印最興盛的時期,寧化現今尚存康雍乾時期的木活字印刷族譜。在小邱家祖?zhèn)鬟z留的字庫里,還可以找到幾盤清中葉被蟲蛀穿了的木活字。
寧化的木活字印刷術主要用于印刷族譜,閑暇時偶有印刷蒙書、佛經道藏。舊時,人們把修譜師與風水師、私塾先生一同定位為中九流。百年大計,修譜為重,在替人刻印族譜的儀式中,“譜師”受到各姓氏族人的最高禮遇,其受尊崇程度甚至高于族中年紀最長的元老。
倒貼錢也要傳下去
由于修譜的原因,小邱于傳統(tǒng)觀念格外重視。他說,替人家印刷家譜,每見譜載有斷代無后的,便常自有凄然感。合族修譜之際,那未生男孩的,受人鄙薄,頭都抬不起來。小邱娶妻,硬是超生一胎,也緣自于此。
小邱經常跟我講一些流傳于寧化民間的“譜師”們的故事:清末藝人張元福,人稱“元福師傅”,手藝絕佳,名噪一時。一欽差大臣巡訪福建,丟失官印,聞元福之名前來求其復制一枚,元福師傅為其鐫刻一印綬,與丟失的官印幾無二致;巫國寶,擅長刻字,字跡銀鉤鐵劃,其他“譜師”請其刻字,工費為一塊銀元一天;伊紹東,刻字速度快,人稱“一把刀”……
鄉(xiāng)下修譜的生活枯燥而又無聊,小邱在漫長的手藝生涯中學會了篤實和守誠,輕佻和浮躁在這里要不得。他帶過好幾任徒弟,大多耐不住鄉(xiāng)下的寂寞,一個個都跑了。到2011年修曹坊鄉(xiāng)童氏譜時,小邱不得不把在家?guī)Ш⒆拥睦掀艓氯兔Α?/p>
木活字印刷屬于水印,紙好墨佳能保存兩三百年之久,所以修譜之事并不常有。即便30年一大修,對于“譜師”的生活來說,也是杯水車薪。因此,大多數“譜師”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浪潮中轉行謀生。小邱依靠祖上積下的名望,斷斷續(xù)續(xù)接著活干,粥少僧也少,還能勉強維持。
修譜事宜,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或四五人為一群體,最少的兩人一群體,單位稱“堂”,現依然存留的有“印心堂”、“衍冀堂”、“文齋堂”。小邱家的“文林堂”是已知的最老的一家木活字印刷修譜作坊。
“我現在兩個孩子,哪個喜歡做這行,我就傳哪個。再說還有外甥,都可以教他們。要是都不學,也不勉強,我就收個入室弟子,把全套工具傳給他。但有一件,必須用‘文林堂’堂號,以我家族的名義修下去。即使沒市場,我也會找個弟子,倒貼錢我也要傳下去?!币廊皇菐拙鋵嵲谠?,小邱對未來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