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民間就經(jīng)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lián)系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事實并非如此,在我國歷史上,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終,有據(jù)可查的有777位狀元,其中做了駙馬的僅有一位,他就是唐代的鄭顥。
鄭顥,字養(yǎng)正,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他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為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鄭絪(752-829年)。
鄭顥登第后任右拾遺(從八品小官,以諫為職)。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唐宣宗三年(849年)充翰林學(xué)士。唐宣宗李忱是一位特別想把國家治理好的皇帝,一切都以唐太宗為表率,史上有“小太宗”之稱。他有11個女兒,萬壽公主是他的長女,萬壽公主的母親是晁皇后。
古人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對唐宣宗李忱來說卻不是那么回事了,他正為自己女兒的婚嫁問題而大傷腦筋。對萬壽公主的婚配問題,他就頗費了一番心思。李忱的想法是:駙馬最好出身士族,又考中過進士。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要出身高貴,而且學(xué)歷要高。但當時符合這些條件的男士竟然沒有一個人愿意娶萬壽公主。一是士族清高,不想落下攀附權(quán)貴的名聲;二是害怕,因為唐朝已露窮途末路之相,不想惹禍上身。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唐朝的進士非常難考,多數(shù)人要花費半生心力方能考取,考中進士的人年齡普遍偏大,說不定家里的孩子都有一群了。實在沒辦法,皇帝也只能托人介紹了。
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有個堂弟叫做白敏中(792-863年),時任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唐宣宗就把媒人的重擔交給了他。白敏中遍觀朝中,覺得前幾年考中狀元的鄭顥不僅文章天下第一,人也長得英俊瀟灑,是個不錯的人選,就向皇帝推薦了鄭顥。
唐宣宗見過鄭顥。非常滿意,覺得他不僅出身高貴,博學(xué)多才。最難得的是沒有娶妻?;实垭p手一拍,事情就這么定了。
唐宣宗派人到鄭府去說媒,卻被告知鄭顥去接新娘子了。
這消息可把人弄傻了。原來。鄭顥早已和江南盧家姑娘定親,現(xiàn)婚事已經(jīng)準備好,他就去江南接盧姑娘了。
皇家看中的女婿,誰敢先下手為強?唐宣宗得知這個意外情況后,立即下了一封詔書,派人快馬加鞭一直追到今天的河南鄭州才把鄭家的迎親隊伍給拽回來。
萬不得已。鄭顥只好依照圣旨娶了萬壽公主。
萬壽公主出嫁時。唐宣宗好一陣叮囑,給她規(guī)定了“三不”守則:“無鄙夫家”,“無干時事”,“有子而寡,不得復(fù)嫁”。意思是說,你雖貴為公主,但既嫁為人婦,就不得瞧不起夫家,不得干預(yù)政事,如果丈夫死了留有兒子,就必須守寡,不得再嫁。特別是最后一條。是對“大唐皇室婚姻法”的重大修改。在此之前,公主改嫁兩三個丈夫的大有人在。
總之,唐宣宗就是要讓女兒一定要珍惜這樁來之不易的婚姻。
萬壽公主出嫁后,唐宣宗十分關(guān)注她的言行。有一次,鄭顥的弟弟生病了,唐宣宗派使臣去探病。使臣回來匯報時,唐宣宗問他:“公主有沒有去探過病?”
使臣說:“沒有?!?/p>
“公主在哪里呢?”
使臣回答:“在慈恩寺看戲?!?/p>
唐宣宗大怒:“立刻把公主給我找來?!?/p>
萬壽公主聽說皇帝發(fā)怒了,趕緊中止看戲回到皇宮,站在臺階下,等著唐宣宗發(fā)話。但唐宣宗只是黑著臉,久久不說話,連看也不看萬壽公主一眼,有意冷落她。
過了好一會兒,萬壽公主終于忍不住了。哭哭啼啼地說:“我錯了,我錯了,不過我不知道錯在哪里?請父皇告訴我一下,我才好改。”
唐宣宗說:“你自己真不知道嗎?哪里有小叔子生病了,做嫂子的自顧自看戲的道理?”說著,競傷感起來:“我常常埋怨士大夫不愿跟我皇家結(jié)親,如今看來,實在是有原因的!”
萬壽公主連忙帶了許多禮物,回到鄭府去探望小叔子。
萬壽公主和駙馬是標準的“拉郎配”,鄭顥對自己的婚姻不甚滿意,萬壽公主的婚姻生活自然也幸福不到哪里去。鄭顥心里始終愛著盧氏,但他已是皇帝的東床快婿,不能再娶,便把這筆爛賬記在了“媒人”白敏中頭上,經(jīng)常上奏折彈劾他。
白敏中本來一直官運亨通,由于遭到鄭顥等人排擠,只得離京充任地方官。他離開京城前,面見唐宣宗,吞吞吐吐地說:“皇上啊。有句話我現(xiàn)在一定要講,不然我到了外地,也會感到不安的。”
唐宣宗讓他直說無妨,白敏中便娓娓道來:“當初我好心將鄭顥配與萬壽公主,但他對這樁婚事一直不太滿意,隔三差五就向陛下說我的壞話。之前我還在京城,他不能把我怎么樣:現(xiàn)在我要去外地。他更會把我罵得天翻地覆。看來我的死期不遠了。”
唐宣宗聽后不語。命左右抬出一個小木箱子來。箱子被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一看,里面全是鄭顥彈劾白敏中的奏折。白敏中十分詫異:“這是何意?”
唐宣宗說:“這個箱子你可以帶走。我早就知道你們的恩怨。我若相信他,怎么會任用你到現(xiàn)在呢?”
白敏中終于放心地離京充任地方官去了。鄭顥后來升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大中十三年(859年)為檢校禮部尚書,不久出任河南尹。大中十四年(860年),死于任上。
(責編: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