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比博士希望的出生地是公元1世紀的新疆,國學大師饒宗頤則選擇了現(xiàn)代的中國,二者都以文化多元取勝。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同樣處身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既要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自己本有的多元文化。
今年香港書展開幕前夕,天地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孫立川博士打來電話,約我見一次面。我知道,那是為了我在書展期間的講座,他是主持人,也是對談者,不能不提前溝通一下。到了會客廳,老朋友見面,話匣子打開,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雞毛蒜皮,幾乎無話不談。忽然談到了今年高考作文題,那道“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的搞笑題目就不說了,而今年廣東省高考作文題,我們卻越談越有勁。原來,這是引用了孫立川先生所著一本書中的資料。那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經(jīng)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紀的中國新疆。因為當時那里處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匯地帶。(下略)
根據(jù)孫立川先生的介紹,我去查了2009年7月在香港出版的《文化藝術之旅》(副題為:池田大作、饒宗頤、孫立川《鼎談集》),原來在此書第272頁中記錄了池田大作先生與作者孫立川先生的一段對話:
池田大作先生說,回想起來,我曾向湯恩比博士問及,“歷史上您最想出生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方呢?”
湯恩比博士告訴說:“我愿意出生在新疆那個多民族、多種文化交匯的庫車??梢缘脑挘M诠?世紀佛教已傳入時的中國新疆。那時候,這里是一個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國文明的地區(qū)。我希望能在這樣的時代做一番事業(yè)?!?/p>
在聽完池田大作先生這段回憶往事的敘述之后,孫立川先生就問同席的饒宗頤教授,對湯恩比的這個看法有什么見解?饒教授答道:“湯恩比博士這一觀點與我相同,而我則認為如果下一世,能生在現(xiàn)代的中國也不錯?。ㄐΓ@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個中國人,還因為中國本身在文化上就是個多元化的國家?!保ㄍ瑫鳳273)
讀到上面這段資料,我真的很感動。湯恩比特別指出: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新疆地區(qū)了,這里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國文明????嗬,這個地區(qū),如此豐富多彩,如此的吸引人啊。一個歷史學家,熱愛歷史,追尋歷史,考察歷史,他思考的是歷史的豐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他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相互影響,又彼此包容、互攝、融合,這才是歷史發(fā)展的大局面、大境界。湯恩比博士選擇出生在公元1世紀的新疆,就因為那是一個歷史大格局的交匯地,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境界,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選擇啊。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一番話,也同樣發(fā)人深思,他們的“正法眼”,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我們中國佛教有三大系,即南傳(上座部)佛教、北傳(大乘)佛教、藏傳(喇嘛)佛教。所以,漢傳佛教也通稱北傳佛教。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準確地說,是印度佛教從西域(新疆)傳入陽關以內(nèi)來了。換言之,如果離開了漢代所稱的西域(即今新疆),怎么會有今天的北傳佛教呢?
湯恩比博士特別指出庫車,這個庫車,是今名,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在當時的西域,稱龜茲,這可是一個古代著名的佛教國家呢。那里的石窟(千佛洞)可謂鼎鼎大名,傳頌千秋。我們今天民族樂器中的二胡、琵琶、嗩吶等,都是從龜茲傳過來的。就連“印度”這個漢譯名稱,也是從龜茲語(古吐火羅語中的一支)“印特伽”轉(zhuǎn)譯過來的。當然,這是玄奘大師的卓越貢獻。在玄奘大師改譯為“印度”之前,中國一直是以“身毒”、“天竺”、“賢豆”等為其譯名的,從玄奘譯為印度以來,這個名稱就固定下來了。
我們今天習稱男眾比丘為“和尚”,這個詞,實由中亞語“烏”、“烏社”、“和阇”轉(zhuǎn)譯而來。魏晉南北朝之際,大量來到中國的求法僧、譯經(jīng)僧,很多都是中亞人,他們對傳播誕生于印度的佛教,才真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著名的鳩摩羅什大師就是出生于龜茲的印度人。他的父親鳩摩羅炎從印度來到龜茲,與龜茲國王之妹耆婆結(jié)婚。生下羅什后,其母出家,七歲的羅什亦隨母出家,遍游西域,總貫經(jīng)籍,最善于大乘。北朝秦主苻堅派大將呂光伐龜茲,這才把鳩摩羅什大師從龜茲帶來長安。這段故事,也可印證龜茲佛教之盛與北傳佛教的歷史淵源了。所以,客觀地說,要了解佛教,了解古印度,尤其了解漢傳佛教,了解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歷史,就不能不了解古印度與中亞的文化關系史。難怪湯恩比要對公元1世紀時的新疆表現(xiàn)出如此真誠而又懇切的興趣了。
據(jù)說,今年進入高考考場的全國考生有900 多萬人,而廣東省,就有69.2萬考生。他們根據(jù)這一材料,如何思考,如何執(zhí)筆為文,我不得而知,但他們面對的不同樣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思索與人生理想的選擇嗎?要理解湯恩比,理解公元1世紀時的新疆,如果不懂佛教在當時的繁榮,又不懂佛教文化從絲綢之路傳來、此后對中國兩千年的深刻影響,不懂當時新疆在東西方文化交匯中的重要地位,恐怕就很難說清楚湯恩比為什么要作這樣的選擇了。
這道題的命題者,可不簡單。他思考的可能比湯恩比還多了一層。今天是全球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大家都在物質(zhì)享受物質(zhì)追求上競爭、賽跑。湯恩比不選擇在今天,要選擇兩千年前的1世紀,饒宗頤教授不選1世紀,選的是今天,是現(xiàn)代的中國,但他們的著眼點,還是共同的,依然是文化的多元化。如果變換一種語言表述,那不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鳥朝凰、百川歸海嗎?
讀到這道作文題,我有一種靈魂震撼的感覺。這道題,僅僅是在考察廣東省的應試考生嗎?對教導學生的老師,對主政教育的管理者,對一切面對歷史又面對未來的人,難道不也是一道人生的選擇題嗎?對那些腰纏萬貫、亟亟乎移民國外的各類精英,不也是一道選擇題嗎?
不必回到公元1世紀,我們同樣身處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既要吸收、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不能失去我們祖國自身本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多元文化啊,這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精神資源,精神財富。
對于本文內(nèi)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
請發(fā)郵件至xincaifu@xc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