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日前公布的商標初步審定公告中,“國酒茅臺”的商標赫然在列。業(yè)內認為,茅臺如此鐘情“國酒”,意在強化其行業(yè)老大地位,同時提高國酒門檻。(據(jù)8月2日《深圳晚報》)
從2001年到2010年,貴州茅臺先后9次提出“國酒茅臺”商標的申請,其中5次被駁回。此次從申請到通過初審,也經歷了兩年。茅臺酒為何如此執(zhí)著地走“國”字化道路?無非是“利益”驅動。國酒應是最高級別的酒。一旦“國酒茅臺”注冊成功,茅臺就名正言順地成為白酒行業(yè)的龍頭老大,其品牌效應無疑會給茅臺帶來“滾滾財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白酒行業(yè)極力反對茅臺注冊國酒商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一旦茅臺擁有了“國”字招牌,成為白酒行業(yè)的龍頭老大,其他白酒就只有低三下四、俯首稱臣的份兒了。
前幾年,山東人提議將泰山定為“國山”,安徽人首先不干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比泰山厲害,要定“國山”當定黃山,而不是泰山。此次茅臺注冊國酒商標,山西汾酒就站出來證明,汾酒才是新中國成立時第一次國宴用酒,如果定國酒應該是汾酒,而不是茅臺。其他瀘州系列,如國窖1573,據(jù)說也很不服。
但是,假如“國酒茅臺”商標注冊成功,后果也不會太嚴重。像五糧液以及瀘州系列同樣走高端消費路子的白酒,價格并不比茅臺低,賣得也不比茅臺差。而走低端消費路子的白酒,因為各有各的消費群和市場,就更不會與茅臺爭了。廣大消費者雖然比較認同知名品牌,但更看重的是商品的品質以及市場號召力。就算茅臺成了“國”字號,如果企業(yè)不能堅守品質第一,不能維護自身社會形象,消費者也不會買它的賬。當年“三鹿”奶粉算是“金”字招牌了,又是國家免檢,又有名人代言,但企業(yè)自己不爭氣,沒能做到潔身自好,還不是說毀就毀了?
所以,對于“茅臺國酒”商標注冊一事,應理性看待。就算注冊成功了,也說明不了什么。其他白酒企業(yè)沒必要誠惶誠恐,提心吊膽,經營好自己的品牌最要緊。倒是茅臺酒自己應該多自省自警:即便是披上“國”字旗,也不要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不要“讓普通百姓喝得起茅臺酒”的承諾漸行漸遠。